王龍虹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20)
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留守老人不斷增加,再加上農村養老資源的供給和經濟條件都比較有限,農村老齡化問題隨之加劇,農村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時間銀行”這一新型互助養老模式為完善低收入老齡群體自我養老提供了新思路,結合《國務院關于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新思路,由此開啟“互聯網+居家養老”新時代。信息化是構建居家養老互助體系的重要支撐載體,利用信息化,依托現有的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搭建“時間銀行”網絡平臺,利用“互聯網+”和“時間銀行”緩解農村老齡化帶來的養老資源需求大于供給的問題,有利于提升農村老年人幸福感,開發農村老年人力資本,同時促進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緩解農村老齡化問題,從而使農村養老達到一種良性循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大量向城鎮轉移,大部分農村老年人由于生活習慣等與城市無法保持同步,雖然子女在城鎮定居,這些老人也多數會選擇繼續在農村生活,這就使得農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并逐漸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受到經濟、家庭結構、傳統養老觀念以及養老需求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留守老人不但老無所靠,生病無法及時就醫而且精神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這一系列問題日益嚴峻。利用“互聯網+”和“時間銀行”緩解農村的養老資源需求大于供給的問題有利于提升農村老年人幸福感,讓整個農村參與到養老活動中,從而使農村養老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農村和諧發展。所以,在農村推行“時間銀行”模式是大勢所趨。
“時間銀行”養老模式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加入,農村有很多低齡老人及留守婦女,這部分人可以作為“時間銀行”模式的主力軍,不僅能夠讓高齡老人得到照顧,又能將他們照顧老人的時間存入銀行,日后等到他們需要就可以兌換時長,未雨綢繆地解決以后自身的養老之憂,增強未來生活安全感。這種模式使得鄰里互助的氛圍得到了極大提升,也發揮了健康、低齡老人的余熱,調動其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開發老年人力資本,既豐富了他們的晚年生活,又緩解了賦閑在家的無用感和不適感,增進其身心健康。如此往復,這種互助養老模式可以使農村養老得到有效循環,提升農村老年人整體的晚年生活質量。
首先,“時間銀行”早在2008年就已經被民政部納入了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范圍,陸續地在多個地區進行了試點,并且運行機制也已經十分成熟。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重視農村互助式養老發展,說明我國非常重視農村養老服務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對“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在農村的推行也十分支持。其次,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在政府及社會的助力下,農村的經濟水平雖然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與城鎮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時間銀行”模式的公益性、循環性能夠有效彌補農村在經濟方面的不足,同時開發農村老人人力資本。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養老觀念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目前的農村已經由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轉變成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養老方式并存的養老體系。很多老人都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家庭養老,他們逐漸開始接受不同的新型養老模式,這就為后續“時間銀行”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主觀基礎。
“時間銀行”作為一種被引進的新型養老模式,既聯系了兩代的溝通,又完成了養老服務的供需匹配,是一種代際養老服務模式,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時間儲蓄”作為一個新理念,其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文化價值,這種新理念的傳播能夠在社會上宣傳互助友愛精神、傳播社會文明新風尚。在這種理念下構建的“時間銀行”打破了血緣界限,呼吁他人志愿參與,社會可接受性強。“時間銀行”本質上屬于志愿服務領域,對志愿者的服務時長進行記錄,當該志愿者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則由其他志愿者為其無償服務。這個過程傳承和發揚了志愿者精神,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與者通過村委會了解到“時間銀行”組織,結合自身情況到“時間銀行”官方平臺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個人信息注冊。平臺對參與者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同時必須確保參與者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各村委會工作人員收集各自地區養老服務需求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利用“時間銀行”官方平臺發布志愿需求信息以及志愿者條件要求,將時間、地點、服務對象和要求傳給符合條件的志愿者,同時向需求者提供志愿者基本信息,確保雙方信息對稱。
農村各地區“時間銀行”組織的管理人員要根據平臺上所掌握的各地區養老信息對符合要求的志愿者進行本地區服務活動安排,并確保服務方與需求方兩者之間能夠掌握雙方的基本信息并及時取得聯系,有效溝通,順利開展志愿活動。
各地區管理人員在平臺上除了對志愿者服務時長進行準確的記錄,還要及時從需求者處了解該志愿者的服務情況,并與志愿者展開此次活動的交流。方便了解雙方情況,掌握更多的活動信息積累經驗,有利于后續工作的循環開展。
“時間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體系和機制,農村的基礎設施、老年人生活水平以及養老服務質量都缺乏有力的物質保障,要想順利在農村建設該模式需要穩定且長期的專項資金進行維系,所以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另外,“時間銀行”目前的試點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社區,農村對“時間銀行”的認知度低,缺乏信任度導致參與率低。要想在農村順利建設“時間銀行”模式就必須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以及多在農村進行試點等方式解決“時間銀行”在農村普及面窄的問題。
現階段的“時間銀行”沒有完善的系統來儲存用戶信息和兌換交易記錄等,缺乏系統上的保障會降低服務志愿者的參與熱情,不利于“時間銀行”在農村地區的推行。農村地區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失能、病殘、高齡老人等,要求志愿者需掌握一定的專業護理技能,但由于大部分的志愿者為農村的低齡老人和留守婦女,他們沒有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僅能提供相對日常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導致整體的服務質量難以保障,光有熱情缺乏專業能力并不能夠維持“時間銀行”的順利開展。
“時間銀行”是基于村民自身的道德約束以及奉獻友愛的志愿者精神,健康低齡的老人們肯定希望自己目前提供的服務能夠在將來得到相應的兌換,解決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一種內部長效運行機制,容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到沖擊。如果沒有有效的機制運行,志愿者會受到未來養老不確定性的影響,產生嚴重的信任危機。另外,在實際的志愿活動中,不僅涉及服務時間,還要考慮服務內容,不同類型服務的勞動強度和技術含量體現的是價值差異問題。因此,“時間銀行”還需要解決不同類型服務的換算問題。
政府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保障制度,厘清權責風險,通過立法保障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通過政府手段規范組織準入原則,還要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引導農村“時間銀行”模式的健康循環發展。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城市零星推行了“時間銀行”模式,大多數人對“時間銀行”聞所未聞,農村對其了解更是有限,只有一層一層不斷往下加大宣傳力度,才能將“時間銀行”普及到農村,提高各農村地區的參與度。
依托互聯網健全信息和數據管理系統,掌握本地區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態等信息,建立服務檔案,管理時長數據庫,為精準識別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依據,有利于“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在農村更加順利地開展。首先,要農村各地區“時間銀行”工作人員進行嚴格選撥;其次,集中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工作人員必須熟悉該模式的所有工作流程;最后,獲得合格的工作資質,才能上崗工作。對于參與的志愿者進行養老業務培訓,使得志愿者能夠提供更高層次更專業的服務。這樣能夠確保“時間銀行”養老模式更好地在農村開展。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構建全程監督體系,對所有工作的開展進行實時掌握,確保“時間銀行”模式的推行具備透明化、安全性,獲得公眾的信任,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時間銀行”當中來。對志愿者所參與的服務進行等價評級,根據志愿者所做的服務活動制定一系列嚴格細致的評級體系,避免日后志愿者在換取他人對其進行服務時產生服務不對等的問題。
基于當前農村留守老人不斷增多、老齡化問題嚴峻的背景下,提倡在“互聯網+”的依托下推行“時間銀行”養老模式,以緩解農村養老資源不足的情況。本文對于“時間銀行”模式在農村開展工作只做了初步的、簡單的研究,具體如何實施,需要細化和討論的工作還有很多,如“時間銀行”在農村的實際運營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平臺不斷升級更新、運營團隊不斷調整適應等。總而言之,要想順利在農村推行“時間銀行”模式,任重而道遠。但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的背景下推行“時間銀行”模式對解決當前農村的養老問題至關重要,因此對于農村建設“時間銀行”模式的初步分析具有現實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