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00)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營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顯示出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項制度并列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其中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確定經濟制度性質,分配結構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根本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資源分配方式。這是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創新和發展,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時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也會促進中國經濟不斷進步。
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雖然有了階段性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生產力水平仍然落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只能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本質上并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協作、密不可分的關系,且都發揮了無法取代的作用。
發展民營經濟從社會主義本質上來說,根本目的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使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變得豐富多樣,加快了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步伐。民營經濟發展,“為實現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改組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環境,使國有經濟有可能實行戰略性轉移,加強重點產業、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向重點骨干國有大企業、大集團集中”,極大促進了國有集體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走出了“通過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搞活國有經濟”的新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一席之位,傳統國有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面臨生存壓力,迫不得已通過改革的方式實現發展,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發生轉變,民營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在市場化進程中,民營經濟發展越快,市場競爭也就越激烈,更能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實現了新飛躍,民營經濟也實現了發展,由此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此外,民營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生產作出巨大貢獻。部分民營企業,如華為、小米、格力等在核心技術等領域占據優勢,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既增強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又可以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進行投資,提高國家資源的使用效率。
從社會主義性質上來說,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發展民營經濟同樣是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所以發展民營經濟和社會主義以及為人民服務不是沖突的。并且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混合所有制。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不斷裂變與融合,中小企業中的公有產權可以通過混所有制的方式轉化為非公有產權,部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在進行改革過程中也可以廣泛吸收民間資本,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在經濟融合發展中,打破單一的經濟形式,擴大民營企業融資和投資渠道,混合所有制的規模逐漸壯大,地位逐漸重要。混合股份制使資本逐漸具有社會性質,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只要是國有企業控股,可以讓民營資本適時適當進入,避免社會資源浪費。而且,國有企業和民營資本共同投資組建經濟實體,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經營過程中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發展民營經濟不會破壞我國社會經濟基礎,反而更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所有制結構完善促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完善。當下,想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民營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發展民營經濟一方面可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經濟運行方式,保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機遇,拓寬發展思路和空間,同時民營企業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推進“三農”現代化。民營企業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一部分,可以創新農業經營方法,是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力量。鄉村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以其自身獨特的“鄉土”性會更有競爭力,具備其他民營企業不具有的賣點,而且鄉村民營企業更加了解當地情況,可以更好地實現同現代農業的對接。民營經濟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會帶來品牌效應,將科技應用到生產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既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極大地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因此,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決定把分配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之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獨特優勢。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完善我國初次分配制度。很多人對民營經濟抱有成見,甚至還有很多“民營經濟離場論”“民企原罪論”等言論在其中推波助瀾,這些都是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導致很多人對民營經濟持觀望態度。基于此,國家現在再次強調分配制度,強調在初次分配中由市場進行調節。一是堅持多勞動多受益,提高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增加工人收入,調動工人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和保護民營經濟發展。二是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增加,尤其當下正處于互聯網加速發展時期,體現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打破單一所有制,人民群眾的收入結構也更加多元化,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相結合,“健全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更加符合民營經濟發展現狀,有利于調動人民工作積極性,激發人民群眾奮斗的決心。
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可以通過再分配調節機制給予人民群眾一定的社會保障。再分配是指國家在原有分配的基礎上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第二次分配,并且通過稅收等手段調整城鄉以及區域之間的分配比例。其中,稅收調節對收入分配起到很大的調節作用,民營企業成為稅收的重要來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GDP總量全球排名第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中,民營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營經濟為國家發展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稅收。民營企業的發展緩解了國家在財政方面的負擔,同時也帶動了就業率增加,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再分配中包括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指通過慈善、志愿服務、民間捐助等方式對人民群眾開展幫扶,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確實如此,大部分民營企業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民營企業家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許多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積極對受災地區的人民群眾施以援手。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恒大集團捐款2億元,萬科集團捐款1億元,龍光集團捐款5 000萬元等;在2021年河南發洪水期間,鴻星爾克捐款5 000萬元等,有了這些民營企業的支持不僅有利于政府盡快開展災后重建工作,而且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民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收入體系的正常化和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民營經濟的發展使部分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加,促進了收入分配的正常化和良好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在全社會弘揚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精神,引導人們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美好生活。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增加技能勞動者隊伍建設是低收入者轉化為中等收入者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加快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將會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既能促進效率提高又能有效實現社會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40多年來,我國經濟體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創新,1992年提出正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在2019年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推動中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民營經濟發展是通過市場來獲取資源的,要想讓民營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就要進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要引入價值規律,減少政府對價格的干預,堅持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系影響,要做到“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起作用。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市場規律履行好監管職責,破除行政壟斷,推動基礎行業發展,比如能源、土地、水電等進入市場,由市場決定價格,政府盡量不干預,同時推動民營經濟進入市場,激發各個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堅決打擊不正當競爭和惡性競爭行為,比如利用壟斷地位來支配其他小商戶的不良做法。此外,民營經濟是數據、土地等各種要素的積極踐行者,在疫情期間以及后疫情時代,民營經濟一直積極探索線上經濟發展模式,力求轉危為機,推動實體經濟和大數據相結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實現“三農”現代化過程中,民營經濟對農村土地要素進行有效管理,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創造力。
市場公平競爭體現在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經營管理和退出市場等幾個方面受到外部條件的限制。隨著民營經濟逐漸發展壯大,在市場體制方面對民營經濟限制的弊端逐漸顯露,比如增加民營企業經營成本,不利于調動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等。因此,政府要著手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這樣會增加民營企業家經營信心,激發民營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破除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讓民營經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國家平等對待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在絕大多數領域給予平等的市場準入權和要素配置權”,打造新型政商關系。如此一來,既提高了政府管理和服務民營經濟的水平和能力,又改善了政府服務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時也打破了民營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準入壁壘,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新天地。
1.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當下世界局勢復雜多變,要想在國際上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民營經濟和國營經濟同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和基礎,在科技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經濟與科研院校等一些創新主體相比,由于市場導向準、激勵體制比較完善,能夠更快地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生產過程。因此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此外,要想企業實現創新型發展,還需要人才支撐。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擁有一流創新人才才能有機會在科技競爭中搶占創新高地。因此,政府要改變人才流向體制機制,增強民營經濟對人才的吸引力。政府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做好人才工作,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構建創新型國家。
2.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一步是2050年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處在新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中,民營經濟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動基本經濟制度改革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必將助力民營經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