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荻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以彭湃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下,海陸豐掀起大規模農民運動,舉行三次工農武裝起義,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行大量嘗試和實踐。在黨領導海陸豐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卓絕斗爭的基礎上,這塊熱土“孕育了‘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激勵一代代仁人志士不忘初心,英勇頑強,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宏偉氣魄,是海陸豐革命精神的一大特征,體現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和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質,體現著勇立時代潮頭、敢于劈風斬浪一往無前的勇氣與膽識魄力。
一是中國最早的大規模農民運動發源地。
彭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運動的開拓者,以他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為代表,點燃了廣東與全國農民運動的星火,因此,毛澤東稱譽彭湃為“農民運動大王”。彭湃以遠見卓識與過人的氣魄與膽略,在發動組織與武裝農民反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開展土地革命、創立農村根據地等方面進行了許多革命實踐,為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經驗。
1921年,彭湃從日本回國返回家鄉海豐后,深入農村與貧苦農民共同生活,經過艱苦努力,于1922年7月29日在海豐成立了廣東最早的只有六位會員的農會,邁出了海豐農民運動的第一步。隨后,農民運動以燎原之勢迅速發展。同年10月,彭湃領導成立了海豐縣赤山約農會,這是廣東省第一個農會。農會會員發展到500多人,活動范圍擴大到赤山約所屬20多個村莊。接著,彭湃到海豐縣其他鄉村開展工作,號召農民成立農會,開展反封建斗爭。海豐縣有12個約、98個鄉建立了農會。1923年1月,海豐成立以彭湃為會長的總農會,會員2萬戶、10萬多人,占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農會。它雖然比浙江省蕭山縣衙前村農民協會成立稍晚一些時日,但其模式之新、規模之大、影響之廣,確是難以比擬的。
隨后,彭湃又到陸豐、惠陽兩縣發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至1923年,農會組織擴展到陸豐、惠陽、紫金等東部八九個縣,海豐總農會改組為惠州農民聯合會,進而成立廣東省農會,彭湃任執行委員長,農會會員發展到幾十萬人。農會革命斗爭的興起,引起地主階級的反撲。他們勾結地方反動當局鎮壓農會。農會遭受挫折后,被迫轉入秘密活動,但為后來東江地區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埋下革命火種。至1927年2月,潮梅海陸豐辦事處農會會員達100多萬人,其中海豐20多萬人,為全國各縣之最。
二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中共海陸豐地委決定舉行武裝起義。海豐人民于1927年5月1日舉行了第一次武裝起義,推翻了反動當局,成立了海豐縣臨時人民政府。11月中旬,陸豐和海豐先后召開工農代表大會,正式成立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比1927年11月創建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早10~15天。《海陸豐蘇維埃》一文說: “誰不知道海豐是有名的‘小莫斯科’,是農民運動最早而且最發達的地方。”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正式成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形成,開創了中國蘇維埃運動的歷史,為共產黨實現從大革命到土地革命戰爭的偉大歷史轉折做出了貢獻。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是中共領導下以工農為主體的民主政權,“實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聲”,“算是中國破天荒第一次的蘇維埃,新的革命政權正由東江擴大至全廣東,仍〔乃〕至全中國! ”“這不特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開創,在世界革命史上亦占最偉大最光榮的一頁! ”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建立后,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擴大農民自衛軍,鞏固蘇維埃紅色政權。
三是最早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的先行地。
海陸豐是中國開展土地革命的先行地,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規。1927年11月,海豐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由彭湃主持制定的《沒收土地案》等一系列決議案。《沒收土地案》以法規形式闡述了實行土地革命的理由,明確宣布沒收一切土地分配給農民,并確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則、分田的標準和分田的方法,規定“不勞動不得田地”“不革命不得田地”。中共中央于1927年12月26日在《政治通訊》第十五期上將其向全黨公布。此為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部土地法規。實行土地革命后,據統計,海豐縣燒毀田地契約47萬多張、租簿5.8萬多本。至1928年2月,已實行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海豐占全縣土地面積的八成,陸豐占四成。海豐《沒收土地案》較1928 年12月湘贛邊界頒布的《井岡山土地法》早一年頒布,在土地革命實踐上,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分田運動也比井岡山實施得更早,但后來比不上井岡山土地革命影響大。海豐《沒收土地案》和《井岡山土地法》,是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最早的兩部土地法,為后來共產黨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四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根據地。
第一,最早建立農民武裝。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人運動,后來又集中致力于國共合作,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很少考慮武裝工農、建立獨立領導的問題。彭湃比較早認識到農民武裝的重要性,并且最先在中國共產黨內提出建立農民武裝問題,親手創建了黨的第一支農民自衛軍,成為黨領導的農民武裝的締造者。1923年夏季,海豐農會被鎮壓,農民向彭湃提出迫切建立武裝自衛問題。彭湃深切了解農民所急所想,更加明確建立農民武裝的重要性。1924年1月,彭湃向劉仁靜寫信提出農民要求開放槍支用以自救問題。8月,彭湃在國民黨左派廖仲愷的支持下,把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200名學員組織起來,創建了廣東省農民自衛軍即農團軍,并任團長,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建立的第一支農民自衛軍正規武裝。其后,他身體力行積極支持各地農會建立農民自衛軍。彭湃于1925年2月隨東征軍回到海豐。他提出: “當此鎮壓反革命之時,農民非有武裝不成,而且農民協會之根本問題亦非農民有武裝不成。”3月,在他的指導下,海豐成立了由200多人組成的海豐農民自衛軍,同時設立農民自衛軍訓練所。彭湃指出:“省農會以為海豐農軍,能覺悟,能守紀律,能耐勞苦,能為農民奮斗,所以認為是全國的模范軍。”至1926年4月,廣東全省已擁有3萬多人的農民自衛軍。其后,彭湃兼任廣東農民自衛軍總指揮。廣東各地農軍為推動農民運動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并為支援國民革命軍北伐做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5月,彭湃在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講課時,談到武裝會員的重要性。他認為,農民搞革命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把刀把子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則就會出亂子。大革命失敗后,彭湃主張堅決反擊,并派其三兄彭漢垣回海陸豐舉行武裝起義。
第二,創辦了東江黨校。隨著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黨員人數迅速增加,海豐黨員在四個月增加到1.8萬人,陸豐的黨員也從原來的一千多人發展到五六千人。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培養土地革命的骨干,1928年一二月,彭湃和中共東江特委領導創辦了東江黨校,主要培訓從事農民暴動和土地革命的領導骨干。東江黨校是土地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第一所黨校,是一所新型的政治干部學校。黨校建立了招考學員制度,教學內容充實,學員生活豐富多彩,為后來中共創設黨校,開展組織建設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三,率先創辦了海陸豐勞動銀行與頒布了蘇區第一部銀行發行條例。1927年5月,彭湃就明確要“開辦農業銀行”,以低利息借錢給農民。1928年2月20日,海豐縣蘇維埃人民委員會宣布正式成立海陸豐勞動銀行,并頒布《海陸豐勞動銀行發行條例》。勞動銀行發行了拾圓、伍圓、壹圓三種蘇維埃紙幣,并規定銀票在海陸豐境內流通,可兌換現洋。海陸豐勞動銀行成立以后,建立起一套支持農業、統一貨幣與適合蘇維埃政權的金融體系。海陸豐蘇維埃勞動銀行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建立的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家蘇維埃銀行,其《條例》則是蘇區第一部銀行發行條例,在中共貨幣金融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四,創辦了各種農民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海豐總農會成立初期,彭湃就領導農會開辦農民學校,專教農民識字、記數、寫信。1925年4月,彭湃還倡議創辦了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任所長,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農運干部。海陸豐地區在革命爆發前,辦了一個農軍干部訓練班,學員都是青年農民,訓練班學員畢業后分赴各地開展工作,成為農民運動的重要骨干,推動了海陸豐人民解放事業和蘇維埃革命事業的發展。
第五,創辦了紅色報刊。為提高黨員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認識,中共海豐縣委出版了《暴動日報》《紅報》《出路》,中共陸豐縣委出版了《工農兵》《暴動周刊》《縣委通訊》等。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利用這些報刊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批駁了黨內存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觀點,同時也向根據地人民群眾宣傳黨的思想、路線、方針和政策,為蘇維埃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支持。
第六,創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三級軍事體系和后勤系統。當時,形成了正規軍(紅二師和紅四師)、地方部隊(各縣農民自衛軍團隊)、民兵(各鄉的鄉村赤衛隊)軍事體系。這三種武裝配合作戰,戰績顯著。制定全國第一部義務兵征兵條例,為做好長期斗爭的準備,彭湃等人還創建革命根據地后勤系統,并指示蘇維埃政府節儉,把糧食、油料、物資、器械等等運到大后方去。同時創辦了人民軍隊的造槍廠、制彈廠、印刷廠、被服廠、紅軍醫院和糧食倉庫等。
海陸豐人民以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創建海陸豐蘇維埃和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稱贊它的建立,“實開中國革命史上光榮記載的偉大革命前途的新紀元。”在海陸豐,土地革命先行一步,在“中國革命之中,這是第一次由幾萬幾十萬農民群眾自己動手實行土地革命”,為黨在全國開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寶貴經驗。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源泉來自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他還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出:“黨創立和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與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緊緊依靠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在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彭湃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他們深刻地認識黨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凝聚成推動中國新民主革命的磅礴力量,才能取得一次次勝利、鑄就一個個輝煌。
在建黨初期,黨內存在著“以陳獨秀為代表,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和“以張國燾為代表,只注意工人運動”兩種“忘記了農民”的傾向,還沒有意識到“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到北伐前后才有所認識,但當時的黨中央仍有不少人堅持學習蘇俄的發動工人搞武裝暴動奪取城市的城市論,發動農民運動的力量比較少。而彭湃和毛澤東等人是黨內最早認識到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最具有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最可依靠的力量的少數之一。
彭湃早在1921年5月回國前,在同施存統(復亮)的談話中,已經認識到:“中國是農民占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施存統說,彭湃“對農民運動的重視比我們任何人都早”。彭湃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四萬萬人當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農民,但廣大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受到地主階級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但農民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夠喚醒他們的階級意識,激發出他們的革命熱情,只要組織得當,就能成為中國革命一支偉大的力量。基于這樣的認識,彭湃把革命的重點,放在喚醒農民身上,并逐漸依靠農民群眾打開革命局面。
1926年5月,廣東省召開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彭湃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和中共廣東區委委員的身份,參與主持通過《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中之地位決議案》。《決議案》提出: “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一個中心問題。國民革命能否進展和成功,必以農民運動能否進展和成功為轉移。占人口最大多數和占經濟地位最重要的農民如果不起來,中國國民革命絕對不能有真正成功的希望。”
彭湃緊緊依靠群眾這一革命主體,在發動、組織、武裝農民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成功的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經驗。
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時間長、規模大、影響廣,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它有力地支持了廣東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斗爭。省港大罷工時,全省50萬人武裝聲援,農民捐款資助失業工人,僅海陸豐農民就捐了價值10萬元的大米和4000毫洋給省港罷工委員會。第一次東征時,在陸豐、揭陽交界的山區農民自衛軍圍困潰逃的陳炯明軍4000多人,大量殺傷敵人,繳獲大批武器。第二次東征時,海豐、陸豐、惠陽、五華、紫金等縣,“幾萬農民在一塊與革命軍共生死,因此東江農民犧牲性命至五百余人之多”。在東征、北伐過程中,各地農會派出運輸隊,幫助革命軍收集情報、偵察敵情和運送物資糧食。1927年,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余部轉戰到海陸豐,依托深厚的工農群眾、共產黨組織和工農革命武裝的基礎,不僅為中國革命保存了火種,而且加強了東江地區的革命力量和武裝斗爭力量。周恩來指出:“當時海陸豐的力量比井岡山大,各種條件都比井岡山好。”
1929年8月,彭湃與楊殷、顏昌頤、邢士貞在上海英勇就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屠殺工農領袖宣言》,高度評價彭湃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偉大貢獻。指出:“他這樣英勇的革命斗爭的歷史早已深入全國勞動群眾的心中而成為廣大群眾最愛護的領袖,誰不知道廣東有彭湃,誰不知道彭湃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尤其是幾萬萬農民群眾都深深知道他是他們最好的領袖,是土地革命的忠實領導者!”周恩來在獲悉彭湃犧牲后撰文指出:彭湃是廣東幾千萬農民的領袖……他早已深入全國廣大勞苦群眾的心中,成為廣大群眾最愛護的領袖。周恩來總結了彭湃光輝而戰斗的一生,對彭湃偉大人格給予最高評價。
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海陸豐革命斗爭史是一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前仆后繼、浴血苦斗、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奮斗史、斗爭史,也是一部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斗爭史。海陸豐人民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始終信念堅定,理想堅定。面對殘酷的敵人,他們只想早日結束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命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敢于斗爭,不怕挫折
——“七五”農潮愈挫愈勇。1923年夏天,海陸豐連續兩次遭受臺風襲擊,農作物九成失收,農民紛紛要求地主減租。但收租地主不肯減免,引起爭執。8月15日,在彭湃的主持下,海豐縣農會2萬多人,集中在海城舉行減租誓師大會。時任海豐縣長王作新以“農民抗租”為名,于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五)派軍警300多人包圍進攻農會,抓捕農會會員25人,解散農會,通緝彭湃。陸豐縣政府也下令取締農會,拘捕、迫害農會干部。這就是海陸豐現代史上有名的“七五”農潮。“七五”農潮受到鎮壓后,彭湃等人并未因此氣餒,他們敢于斗爭,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繼續為營救被捕農運骨干、恢復農會組織、爭取權益而奮斗。
——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4月中旬,彭湃尚在外省,當他獲悉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即派其三兄彭漢垣帶信回海陸豐發動武裝起義。海豐、陸豐兩縣于5月1日凌晨同時舉行起義,回擊國民黨反動派,農軍包圍縣、區公署,逮捕反動當局要員。當天上午,海豐、陸豐分別在縣城舉行慶祝“五一”群眾大會,宣告成立縣臨時人民政府。國民黨當局對海陸豐第一次農民武裝起義十分驚慌,集中3個團的兵力配合當地民團,向起義軍反撲。起義部隊與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
1927年9月上旬至中旬,為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策應南昌起義部隊,在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及張善銘、黃雍等領導下,海陸豐農民武裝舉行第二次起義。先后攻占陸豐、海豐縣城,分別成立了臨時革命政府,接管區鄉政權。25日,國民黨軍隊反撲,進犯海陸豐縣城。為保存實力,起義隊伍主動撤出兩縣城,轉移到海(豐)陸(豐)惠(東)紫(金)四縣交界的高潭中洞村,整編為海陸惠紫工農救國軍,不久改稱工農討逆軍,在農村堅持斗爭,發展革命力量。
1927年10月底,海陸豐爆發第三次工農武裝起義。在南昌起義余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的配合下,起義軍先后占領海豐、陸豐全境和惠陽、紫金的部分山區。起義爆發后,彭湃從香港回到海陸豐兼任東江特委書記,領導籌建蘇維埃政權。11月中旬,海豐、陸豐兩縣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在彭湃的領導下,東江逐漸形成了包括海豐、陸豐全縣和惠陽、紫金部分地區的革命根據地。12月28日,東江特委因接到不準確情報,命令海豐、陸豐兩縣黨政機關和部隊撤出縣城。兩縣縣委和東江特委受到嚴厲批評。但他們沒有泄氣,繼續堅持斗爭。
——開創海陸豐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由葉鏞帶領的廣州起義余部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抵達海豐,與董朗、顏昌頤率領的第二師在海豐會師時,彭湃在歡迎會上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表示,共產黨人從來不畏困難,“失敗了再干,跌倒了爬起來。革命有一天會成功的。”表現出敢于斗爭、不怕困難、不在挑戰面前低頭退縮的大無畏精神和氣概。1月9日,第四師十一、十二團由彭湃、葉鏞、袁裕、徐向前等率領向陸豐進發,先后掃清了西北部的地主武裝和民團,統一了全縣。至2月中旬,東江形成一塊以海陸豐為中心,擴展到普寧、惠來、潮陽、豐順、五華、梅縣、大埔、紫金、惠陽等縣境,面積6000平方千米,所屬人口接近300萬人的革命根據地。
2月下旬,國民黨和地方軍閥共約2萬人,分數路“圍剿”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東江特委發布宣言,號召全東江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反抗反動軍閥進攻革命根據地。雖然多次浴血奮戰,終于寡不敵眾,2月29日、3月1日,陸豐、海豐先后陷落敵手,敵人占領根據地大部分地區。海陸豐根據地的斗爭開始轉入低潮。但海陸豐人民無論面對怎樣惡劣的形勢、環境和困難,始終秉持革命初心,堅持斗爭到底、戰斗到底。在白色恐怖中,古大存率領一批堅定的革命者于1928年5月上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成立了以古大存任軍長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全軍3000多人。東江革命根據地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其間,由于“左”傾錯誤影響,革命遭受挫折,古大存仍然百折不撓,率領紅軍部隊堅持革命,成為東江地區一面不倒的紅旗,為東江革命史寫下雄奇而悲壯的篇章。
善于斗爭,注意策略
在善于斗爭方面,以彭湃為代表的海陸豐人也創造了不少經驗:他們既講究斗爭,又注意策略。根據斗爭實際與需要,采取靈活機動的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斗爭的最后勝利。
首先,在敵強我弱的革命形勢下,為了一定共同目標,注意聯合各階級、各集團、各軍隊,建立起政治、軍事統一戰線,戰勝強大的敵人。在海陸豐的三次起義中,都注意聯合國民黨左派和愛國進步人士,結成革命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在七五農潮期間,彭湃出色地利用陳炯明下屬師長鐘景棠和海豐縣縣長王作新之間的矛盾,說服鐘景棠釋放被捕農民。這場斗爭勝利大大鼓舞了廣大農民的革命信心,進一步堅定了加緊恢復農會繼續開展斗爭的決心。在領導對敵斗爭過程中,彭湃摸索出一套戰略戰術,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善于根據力量對比和形勢變化,運用戰略戰術思想,調整對敵斗爭方式。當海豐縣城的惡霸地主朱墨等勾結法庭關押佃農時,彭湃等發動農民和他們對抗,動員6000多名農民,沖進法庭,逼迫法庭釋放佃農。但當陳炯明與反動縣長王作新準備武力鎮壓農會時,彭湃和農會干部則認為敵強我弱,不宜直接對抗。為保存實力,彭湃等離開海豐,向外發展聯絡,準備新的斗爭,留在本地的同志則取消農會的公開組織,轉入地下,進行秘密活動。
彭湃在對敵斗爭中,注意軍事打擊與政治誘降相結合。在進攻惠城的戰斗中,面對強敵反撲,彭湃召集會議分析敵情,決定革命軍暫時撤出惠城,巧設“空城計”,誘敵入甕。為分化瓦解被圍困的敵軍,彭湃發動政治宣傳攻勢,一方面組織戰士向敵軍喊話,提出“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一方面組織戰士利用風箏把傳單散落在敵軍陣地上,動搖敵人軍心。
再次,重視對敵軍開展策反爭取工作。為創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彭湃注意搞好兵運工作,“派得力骨干潛入敵軍,在敵軍中吸收黨員,建立黨組織,開展對敵軍宣傳等。這在1927年冬攻克陸豐的昂塘之戰和1928年在海豐發動的‘五三兵暴’,是發揮過作用的。”這些做法,既堅持原則,又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既有斗爭又有聯合,對中共的兵運工作和軍事統戰具有啟迪與借鑒作用。
最后,形成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為適應戰爭需要,彭湃要求根據地紅軍的訓練,“不僅重在進攻的戰術,還應更重視防御戰、山野戰和騷擾劫擊的戰術,這種戰術的演習要使工農群眾都能多量的參加,以免致臨時倉皇。”他提出抵抗騷擾截擊及圍攻敵軍的方法,即“采用以全力對付敵人小部隊,對敵人大部隊則取處處騷擾截擊,時時騷擾截擊的方法,我們的騷擾截擊是無時停止的,并在各要口埋伏地雷(不知效果若何),敵人小部隊或大部隊的士兵十分疲勞和動搖的時候,即圍攻之”。這與后來井岡山時期朱毛紅軍的“十六字訣”不謀而合。
胸懷天下、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是無產階級的人生觀。中國共產黨人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大公無私,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精神是海陸豐人民的光榮傳統,無數仁人志士踴躍投身革命,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革命事業的發展,拋棄了家庭幸福,犧牲了個人利益。
第一,彭湃“舍家財辦農會”。
彭湃胸懷偉大理想,立志救國救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盡管他出身富裕地主家庭,但他卻背叛了封建地主階級,并領導農民為爭取權益而同剝削階級作斗爭。1922年11月,彭家在祖父逝世后分家,彭湃為表明革命決心,在彭家門口龍舌埔戲臺上,把自己分得的田契,在各鄉一萬多農民面前,當眾焚燒田契47萬份、租簿5.8萬本,并大聲喊道:“誰開墾了土地,田契就應歸誰。”彭湃“舍家財、辦農會”“燒田契”的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東江各地,擴大到全國。這一實際行動,打消了無數農民的疑慮,擊破了社會對他組織農會的各種造謠和攻擊。從此,農會迅速發展壯大,朝氣蓬勃。
第二,彭湃“一門七英烈”。
在彭湃的影響和感召下,彭湃的許多親人先后投身革命事業。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事變后,從1928年至1933年,彭氏一家先后7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彭湃,其兄弟彭漢垣、彭述、彭達伍(同父異母弟弟),其妻蔡素屏(前)、許玉馨(后),以及彭漢垣的兒子彭陸。滿門忠烈,充分體現了彭湃一家極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第三,3萬多先烈無私奉獻自己的生命。
以海陸豐為代表的東江地區在土地革命斗爭中,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的不下1.3萬多人。僅1928 年二三月間,陸豐和海豐失陷,海豐縣就有5932名群眾英勇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從土地革命至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期間,海陸豐達2萬多人參軍,支援前線人數近30萬人,除彭湃“一門七英烈”外,海陸豐還涌現出楊其珊、林鐵史、陳娘仁、張威、黃依儂、彭桂、鄭振芬等一大批勇于獻身的英雄兒女,3萬多海陸豐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就有5500多名;出現了許多“一門兩烈士”和“一門三烈士”的人家,其中彭桂一家涌現了八位烈士。他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名永遠鐫刻在歷史的不朽豐碑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革命精神是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所孕育出的“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和優秀品格,迄今仍然熠熠生輝,仍然是今天新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仍然值得永遠傳承的無價之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銘記奮斗歷程,賡續紅色血脈,譜寫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新篇章。
[1] 陳欣欣等:《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曉強:奮力譜寫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南方日報》,2021年8月28日海外網。
[2] 《彭湃致李春濤的信》(1923年2月9日)。《不朽的豐碑》,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頁,1996。
[3] 彭湃:《海豐農民運動》。郭德宏編著:《彭湃年譜》,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107—108頁,2007。
[4] 汕尾市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等編:《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海陸豐蘇維埃》(1928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第 78頁,1991。
[5] 《張太雷給中共中央的報告》,1927年11月22日。
[6] 羅浮:《中國第一個蘇維埃( 廣東通信) ——海陸豐工農兵的大暴動》( 1927年11月25日)。《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第38、46-47頁。
[7] 《中共海豐縣委關于各種統計給廣東省委的報告》(1928年1月)。《海陸豐革命史料》第二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219頁,1986。
[8][9] 《關于海陸豐的失陷和當前形勢的報告》(1928年3月28、29日)。《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26,中央檔案館,第102、383-384頁,1983。
[10] 彭湃:《慰勞農軍詞》(1926 年 8 月 17 日)。葉佐能編:《彭湃研究史料》(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 4、5 頁,2007。
[11] 陳公博:《農民運動報告》。《中國農民》,1926年第2期。
[12]《海陸豐蘇維埃》( 1928 年)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第 84 頁。
[13][14] 《中國共產黨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通過的決議案》,1928年1月3日。
[15][17]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6頁,1991。
[16]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人民日報》,2021年8月27日。
[18] 《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頁,1993。
[19] 施復亮:《和彭湃的一次談話》。劉林松,蔡洛:《回憶彭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0] 郭德宏:《彭湃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100頁,2007。
[21] 何錦洲,蔡明禁著:《首次國共合作時期廣東革命史》。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第 107、119 頁,1994。
[22] 廣東武裝斗爭史編纂委員會編著:《廣東人民武裝斗爭史》第五卷“大事記”。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5頁,1995。
[23] 中共廣東區委:《關于廣東農民運動的報告》(1926年10月)。
[24] 周恩來:《關于黨的“六大”研究》。《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78頁,1980。
[25] 周恩來:《彭楊顏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過》。《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頁。
[26][30]《彭湃史料研究》編輯組編:《彭湃史料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第292、268、840頁,1981。
[27] 徐向前:《奔向海陸豐》。《人民日報》,1958年7月30日。
[28]葉佐能:《 彭湃研究論集》 (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706頁,2007。
[29]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第828頁。
[31] 習近平:《黨的偉大精神永遠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求是》,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