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優美的旋律總會令人癡迷,引人入勝。優美的旋律表現在音調的跌宕起伏,節奏的疏密相間,調性的動靜多變,結構的有序布局,音線的展開富有邏輯性,音勢的動感富有新鮮性,力度張弛交替,色彩明暗更迭等方面,不管聆聽,還是吟唱,都能滿足感官的期待和享受,從而獲得神清氣爽的美感,不但能引發欣賞者的共鳴,還能陶冶欣賞者的情操。
優美的旋律大多是創作者經過長期積累后獲得的智慧結晶,也可能是創作者經過長期打磨后獲得的藝術精品。由于優美的旋律來之不易,不該讓其曇花一現,而留下稍縱即逝的遺憾,因此,總會千方百計采用各種手段,強化運用那些已經實踐證明了的優美旋律。在新作品中將已經出過彩的優美旋律發揚光大,既可以增強那些蘊含老曲調的新作品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又可以擴大原有優美旋律的影響力。
在創作實踐中,常用以下四種方法再現優美旋律,從而擴展其影響力。
優美的旋律總是在一定的形式中進行演繹的,大多存在于各族、各地五光十色的民歌音調和經典作品的優秀歌曲中,還存在于五彩繽紛的戲曲音樂和曲藝音樂中。那些百聽不厭的民歌音調以及膾炙人口的戲曲、曲藝唱腔,都是樂壇上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有的直接運用,如田漢詞、賀綠汀曲的《天涯歌女》采用蘇南民歌《大九連環》的旋律創作而成;有的摘要運用,如楊涌詞、劉虹曲的《媽媽教我一首歌》摘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主題樂句創作而成。由于新歌中都有似曾相識的優美旋律在作支撐,所以,歌曲顯得平易近人。
還有更生動的例子,這就是何占豪和陳鋼1958 年運用越劇音調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當時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的何占豪來自越劇的故鄉浙江諸暨,由于從小受到鄉音的熏陶,對越劇音樂爛熟于胸。在提倡交響音樂走民族化道路的氛圍中,何占豪發揮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經典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和唱腔,創作了這部同名小提琴協奏曲,隨后邀請高年級校友陳鋼為之配器。翌年,由同學俞麗拿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次演繹,由于作品不同凡響而一鳴驚人。
樂曲依照原有劇情的發展脈絡,采用奏鳴曲式謀篇布局,以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情節展開樂思,由于聽眾對上述劇情早已耳熟能詳而引人入勝。作品表達了人們對自由愛情的無限向往和美好祝愿。樂曲結構豐滿、格調高雅,而且音調熟悉、雅俗共賞,半個多世紀以來盛演不衰,響徹樂壇,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經典作品。
《梁祝》音調最初在越劇中演繹,然后在交響音樂中演繹,由于情趣盎然的“十八相送”旋律和催人淚下的“哭靈控訴”音調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新作一經誕生,立即拉近了與欣賞者的距離,百姓為之傾倒,因此產生了轟動效應。
優美的旋律總依附于一定的演出形式,就是樂曲出現的形式。優美音樂作品大多以純音樂形式在公開的場面演出。但有些優美旋律卻出現在幕后,如影視音樂、戲曲音樂都沒有公開演出場面。常作為“畫外音”在伴奏,出現了一些斷斷續續的音樂片段,在影視、戲劇中,或發揮背景陪襯的作用,或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其中不乏激動人心的音樂、感人至深的音樂,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了讓那些在影視、戲劇中出現過的優美旋律再度感染聽眾,作曲者常會將出現在同一部作品中優美動聽的影視音樂或戲曲音樂,編織成結構豐滿的純音樂作品,并將演出形式從幕后移到臺前,使優美旋律煥發出更大的審美沖擊力。如傅庚辰根據電影《地道戰》音樂編寫的《地道戰組曲》,王立平根據電視連續劇《紅樓夢》音樂編寫的《紅樓夢組曲》,趙季平根據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音樂編寫的《喬家大院組曲》……由于音樂已通過影視給人們留下了美感,所以編織成更加豐滿的新作品后,當然更加令人陶醉。
最生動的例子就是將京劇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第五場的過場音樂以及緊接的唱腔音樂改編成合奏曲《打虎上山》,由于旋律本身優美動聽而風靡樂壇。原旋律描繪了解放軍戰士穿林海、跨雪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情景,全曲氣勢磅礴、催人奮進,淋漓盡致地抒發了戰場英雄楊子榮深入土匪巢穴之前對勝利的渴望,強有力地表現了他大智大勇的英雄氣概。過場音樂后緊接楊子榮的核心唱段《迎來春色換人間》,由于板式豐富而感人肺腑。這首樂曲既有風馳電擎般的快速節奏型,又有快拉慢奏型的抒情旋律線,音調中既有戲曲風味,又有時代氣息,層次豐滿,對比強烈,酣暢淋漓地表達了楊子榮對于此戰必勝的堅定信念。每次演奏,都有滿堂喝彩的劇場效果,令人陶醉,令人癡迷。
有時,器樂曲《打虎上山》的后段不用《迎來春色換人間》唱腔,而是換用《今日痛飲慶功酒》唱腔,由于旋律更加普及,也就更能引起群情振奮的效果。
優美的旋律不會只局限于一種演奏形式,而有可能演變為多種演奏形式。優美的曲調常會得到各種樂器演奏員的青睞,吸引他們紛紛嘗試演奏。演奏形式的改變有利于發揮不同樂器的性能,所以能夠提供別樣的藝術享受。如上文介紹的《打虎上山》樂曲,不但被改編成管弦樂合奏曲,而且還被改編成民族樂合奏曲,甚至還被西洋樂器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小提琴獨奏曲等形式,民族樂器中也見過京胡獨奏、二胡獨奏、古箏獨奏、中阮獨奏等形式,借助各種樂器多側面地表現,使《打虎上山》這首原屬戲曲音樂的旋律產生了更加廣泛的影響力。
再如,電影背景音樂《翻身的日子》(朱踐耳作曲)也獲得青睞,不斷被翻唱,使這首風格鮮明的樂曲更加深入人心。朱踐耳從小喜愛音樂,1945 年加入新四軍蘇中軍區前線劇團后學習作曲,1947 年擔任華東軍區文工團樂隊隊長兼指揮。新中國成立后,在上海、北京等電影制片廠擔任作曲。當他1952 年為大型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創作音樂時,有一段旋律設計得特別有味,特別動聽,后來將它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翻身的日子》,由于樂曲短小精悍,樂意情趣盎然,終于成為一首廣泛流行的民樂合奏曲。
全曲由三個部分和引子、尾聲組成。先由樂隊合奏出熱烈歡騰的引子,然后板胡奏出富有陜北風味的明亮活潑的主題。主題變化反復時加入了二胡音色,表達了抑制不住的喜悅情緒。緊接著形成一唱眾和、一呼百應的效果。第二部分主題選用山東呂劇音調為素材,幽默詼諧。第三部分的旋律借鑒了河北吹歌的音調,樂隊分成兩組對答呼應,顯得生動活潑。最后采用民間音樂中常用的“緊拉慢唱”手法,將樂曲情緒推向高潮。尾聲是引子的變化再現,首尾呼應,在對比中獲得了統一。該合奏樂曲一鳴驚人,后來還被改編成板胡獨奏曲、鋼琴獨奏曲,古箏獨奏曲、高胡獨奏曲,這均得益于旋律本身優美動聽,即使改換為不同的演奏形式也同樣感人。由于還能發揮各種樂器的不同特點,所以獲得了更多的審美收獲。
很多優美旋律存在于各種風格的歌曲中,并且大多數是較小型的單聲部作品。為了擴展那些優美旋律的藝術感染力,不但常將單聲部旋律改編成多聲部織體,而且還經常通過多次變奏,將原單段體的結構變為更加豐滿的多段體結構。如民歌風歌曲《鴻雁》和《九兒》,原來都是一段體的小型單旋律獨唱歌曲,由于旋律特別優美,曾被改編成具有多聲部織體的合唱歌曲——有的通過和聲手法,有的通過復調手法,再對原來優美的旋律進行一番多側面的梳妝打扮,使原來單聲部的旋律煥發出更加迷人的立體性魅力。
民歌風歌曲可以改編成合唱曲,流行風的歌曲也能改編成合唱曲。曾聽到過將流行歌曲《傳奇》改編成具有時尚風格的多聲部合唱曲,和聲設計得細膩悅耳,聲部巧妙穿插,聲線絲絲入扣,由于采用了多聲部演唱織體,可謂對原來的優美旋律錦上添花,因此更加娓娓動聽、扣人心弦。
最感人的例子,是中國武警合唱團將女聲獨唱歌曲《天路》(屈塬作詞、印青作曲)改編成多聲部織體的男聲合唱歌曲。在一次比賽中,由80 多名來自全國音樂院校的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合唱隊聲情并茂地演唱了這首出人意料的合唱作品。演唱氣勢磅礴、堅毅有力,但不失細膩處理,極具情感張力。這首《天路》旋律本身藏風濃郁,優美動聽,改編成合唱后,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聽起來既熟悉又新鮮,既動情又震撼,因此打動了評委,獲得了高分。
男聲合唱《天路》通過對旋律、和聲、音色、節奏、調性等多方面的再設計、再創作,使原來的優美旋律被賦予更加出彩的表現力。如果將單聲部的優美旋律改編成多聲部作品,能使優美的旋律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和升華。要使改編的合唱作品成功,必須像《天路》那樣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所選的改編母體的旋律一定要特別優美,才有價值為之錦上添花;二是采用的多聲部設計手法一定要恰到好處,切忌畫蛇添足。無疑,《天路》的編配是十分成功的。
優美旋律來之不易,應想方設法加以重用和強化。以上介紹的四種方法可以變化再現,從而進一步擴大這些優秀旋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