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煜
(福清市文體中心,福建 福清 350300)
我國已經進入“復興時代”的新時期,繼續全面提升國家實力,尤其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加強我國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程度,對實現“中國夢”,實現步入發達國家的目標十分重要。作為具有強大宣傳和輿論改變力量的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業,在這一歷史的關鍵時期應該積極參與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建構,與國家政策通力合作,共同發力,讓新時期的國民對高雅藝術與群眾文化融合充滿自信,從而增強我國軟實力,推動國家向前發展。
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來源是對高雅藝術心理的正確建構,而高雅藝術心理則來源于國民對本高雅藝術的共同認同。這種認同所包括的范圍極大,其中有民族自尊心、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高雅藝術層次建設等方面。從我國高雅藝術在古代的發展歷程來看,“士”這一重要的社會階層一直在為高雅藝術的主體構建做出多樣化的貢獻。例如,兩晉時期,隨著門閥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與盛行,以知名士族或官宦大家為代表的文學流派和社會思想逐漸成為社會文化主流,其中以瑯琊王氏家族最為有名。王氏家族中的王羲之、王獻之等文學家、書法家所流傳下來的作品,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瑰寶,其“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中所體現的靈動飄逸的藝術美感,以及文章本身對生死無常的哲學感慨,都是高雅藝術與群眾文化融合中多元審美、獨特思考的表現,高雅藝術的“塑造權”與“解釋權”的階層屬性相對比較集中。上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傳媒手段(電報、出版、報紙、電話、電影和電視等)逐漸進入中國,它們所起到的越來越不僅僅是便利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作用,更起到了跨越不同社會階級人群的溝通作用,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傳媒的大眾化。如果運用生物學中“酶”的概念來描繪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在后來的高雅藝術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話,其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力量愈發類似于“酶”對生物體的延伸與發展——也就是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對人類高雅藝術的延伸與發展。由此可見,在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這一心理狀態的建構中,傳媒所起到的作用就變成了而且是永遠變成了“培育”和“孵化”兩大功能,而這兩大功能則往往體現在面向大眾的傳媒中,通過關注和聚焦人民的生產生活,多層次地使高雅藝術得到了有效傳播。這種傳播使高雅藝術與群眾文化融合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更加得以突顯。因此,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便成為我國高雅藝術中的有機部分,它不僅是傳播的途徑和工具,更是與高雅藝術有著“互為相生”的“共生”關系。
最近數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黨和國家對如何構建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做出了一系列舉措。
首先,加強大眾媒體的主旋律宣傳力度。大眾媒體要緊跟當前政策主旋律,用心講好“中國故事”,做到高雅藝術與主旋律的結合宣傳。例如,新華網、光明網、《光明日報》和《新聞聯播》均于今年5月24日報道了“時代楷模”張富清老人的英雄事跡。新華網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富清老人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重點強調其“不忘初心,堅持本色。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的精神,光明網援引《光明日版》的頭版報道《戰斗英雄張富清:心之所向,九死不悔》來宣傳其愛國敬業精神,《新聞聯播》則對張富清老人進行專訪,讓全國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感人事跡。這種多家大眾媒體同時宣傳優秀人物,體現中華民族的高雅藝術走進大眾的事跡很多,而且已經形成了完整體系:報紙——電視——網絡。三種傳播媒介同時行動,對主旋律的宣傳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也為其他非官方大眾媒體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第二,通過對民俗和文化遺產中的高雅藝術的展示,發掘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內涵。我國各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所保存下來的文化和相關遺產更是不計其數。以民俗和文化遺產中的高雅藝術為載體向民眾展示配合的介紹與表演,大眾能夠更好地感受高雅藝術與群眾文化融合的深刻內涵和偉大包容性。例如,由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以介紹文物和其相關故事為主要內容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就是一個很好的展現我國高雅藝術和遺產的平臺。該節目通過對各省各市的珍貴博物館館藏進行展出,并用真人出演的形式來講述其經歷,很好地弘揚了高雅藝術,豐富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內涵。
第三,通過加強對當代高雅藝術的分析與批判能力,間接推動高雅藝術走進大眾視界。例如對藝術公賞力的相關概念的提出,是經過學術界數年以來的不斷思考和摸索才提出的這一概念。這種概念的提出是一種源于社會本質的迫切需求,也就是當前在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情景之下,我國藝術的存在方式必然要求藝術研究范式得到改變。
當代的國際社會,是比拼國家正面形象的社會。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的正處于復興之路上的國家,必須要有大國的最完美的姿態,要讓世界能夠看到我們民族的魅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的講話,總書記通過“一箭易斷,十箭難折”這一優秀論調來比喻當前世界各國應通力合作,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該發言在經過我國各大媒體的不斷傳播之后,每一位網民都得到了了解和感受的機會。同時,優秀高雅藝術中誕生的國家領導者的風范也得以傳播,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也得到推進。
第四,我們要弄清楚文化自信的目的。根據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覺”觀點及其延伸理論“文化自信”來看,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去對高雅藝術進行的思考。我們自信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覺自己的高雅藝術是博大精深、包羅萬千、源遠流長的,而我們自信的目的則是讓高雅藝術更好地在自信中傳承下去。這種傳承的來源是對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建構,而這種建構則是文化自信的目的和體現。因此,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的目的,才能夠在建構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道路上不迷茫。
最后,我們還要懂得堅持文化自信的方式與方法。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作為有力的國家和社會喉舌,應該“內外兼修”:內要建構民族自信心,反對任何形式的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詆毀與污蔑;外要塑造優秀國家形象,讓中國能夠將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其他國家。同樣地,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從業者也永遠不能忘記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內涵。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實踐。它是中國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是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眾傳媒人應該把文化自信理解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精神力量,在中國和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框架內,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內在關系中。
在大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以營利性民營文化和公益性民族文化產業為主導的文化產業正在逐步崛起。文化產業的誕生和發展必須以文化市場為基礎,而這個市場的發展與人們的文化消費水平和欣賞水平密切相關。在大眾文化發展過程中,社會公共文化建設是其核心內容。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大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效的媒介,不僅可以促進我國文化領域的良好發展,而且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國的整體文化素質。
文化場館不僅是開展科技活動的場所,也是向公眾傳播科技知識的主要社會力量。科技教育和傳播是全面提高公眾科技素質的基本手段。除了在學校接受正規的科學教育外,文化場所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提高科學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也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場館的管理和運營也存在一些問題。
1.在場館的建設、改造和日常運營中,片面追求規模化和綜合化。缺乏與觀眾的互動和溝通。
2.文化場館缺乏專業性和地方特色。
3.資金不足,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
文化場館是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陣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它在促進公共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文化場館事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在于資金、管理以及履行社會教育職能和教育責任的方式和程度。
學習國外文化場館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成功運營模式,與國外場館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
更新展品的設計和制作理念,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和溝通。設計更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展覽和教育。在創造力上實現突破、跨越和提高,激發大家對科技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促進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優秀傳統文化場館主要展示展品和展品。觀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都不要做。現在我們倡導并引導觀眾親自參與活動,利用群眾的參與體驗,使觀眾從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
添加本地功能以避免陷入相似之處。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弘揚地方文化精髓。對地方地理、人文、歷史等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體現地方特色。
在收費方面,要增加在文化館、體育館、科技館等大型場所舉辦的演出活動數量,類型要包括中外戲劇、國內各種地方戲曲、音樂會、講座等,均以不超過100元的票價吸引當地民眾參與。
我們應該看到,現代的中國文化面臨的問題是,文化發展的方向何在?文化選擇的定位何在?我們提出文化強國的目標,似乎人人都能接受。但是用什么樣的文化、如何通過文化來強國,認識上卻存在分歧。對此,我們必須注意一點: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文化可以包羅萬象,但在這“萬象”之中,不包括不適合我國國情的、提倡享樂主義的、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反動思想的以及圖謀讓我國分裂的思想。適合我們國家的思想只能是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由中國歷代領導人探索出來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大眾媒體來說,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指導綱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結合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過濾網過濾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和理論思想的產物來為新時期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建構服務。
總之,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應將中國當代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與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建構相結合。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了我國優秀高雅藝術和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內容,因此其引領作用已經被國家頂層設計者所重視。從小學課本到大學教材,都會有涉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此種行為的目的,正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深入人心,能夠作為一種有效的價值觀指引人們成長和生活,能夠促進國民總體素質的提升,能夠推動高雅藝術信心建構工作的前進,能夠彰顯中國作為大國的風范。對此,我國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必須從各個角度(思想、實踐、網絡)進行特色社會主義和優秀高雅藝術的結合,并做好結合之后的傳媒工作。
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作為目前最為有利的思想傳遞“渠道”與工具,應當充滿正能量。通過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的宣傳和運營,讓人民感受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獨特魅力,讓人民感受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復興并為之驕傲自豪,應該主動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都是以群眾文化為主的文化場館在新時期讓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構建的重要方式。大眾媒體人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的構建中筑牢“責任意識”,清楚地認識到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對民族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明白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文化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鍵力量,只有大眾媒體不斷發揮好高雅藝術傳播的主體責任,我們的優秀高雅藝術才能不斷為全人類發展注入前進動力,中華民族的高雅藝術才能夠更好地走進大眾才,可以長青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