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
(東莞市大朗鎮宣傳教育文體旅游辦,廣東 東莞 523770)
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在各地積極展開,雖處于摸索階段,但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質增效給予了支持,尤其在非遺法頒布后,相關工作更具規范性,指引基層非遺專干踐行傳承發展、合理利用、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工作方針,有效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水平。東莞市注重區域性非遺文化保護,以大朗鎮保護為例,為使當地四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政府部門領導非遺專干保護大朗本土特色,申報保護項目名錄共8個,為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傳承、保護與發展給予支持。然而,有些基層非遺專干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主觀能動性較差的問題,并不利于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基于此,為使區域性非遺保護工作質量得到不斷提高,探析基層非遺專干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策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保護需基層非遺專干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此之前要立足實際做好頂層設計,為的是中長期非遺保護工作能精準銜接,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地解決不同地區的非遺保護問題,同時依托工作部署對非遺保護要求、意義、原則等方面予以說明,以免在展開保護工作中產生矛盾且出現“動作變形”的現象,保障非遺保護工作目標可貫徹落實。自2008年起大朗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走上了統一部署的道路,全鎮28個村社積極參與其中,有效提高非遺普查工作效率,助力大朗鎮“摸清家底”,為針對保護項目進行分類并制定導向性、實操性較強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據,繼而解決基層非遺專干工作籠統低效的問題,還可為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水平奠定基礎。
發展與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在人們看到非遺價值的基礎上調動社會各界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的積極性,使非遺中的文化基因能在新時代被喚醒,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成為時代進步的動能,助力非遺文化與新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標準、價值追求等方面融合在一起,達到以人為本保護非遺的目的。為了做到這一點,大朗鎮豐富非遺傳承形式,以“哭嫁歌”為例,在保留演唱風格的前提下引入現代元素,借助現代藝術力量挖掘文化價值,有效解決非遺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難題。現如今大朗的“哭嫁歌”表演形式豐富,通過服裝造型、演奏器樂、表演場景等方面的多樣設計表達樂曲思想感情,引領觀眾跟隨“哭嫁歌”或喜或悲。雖然作為民俗類節目通過商業運作的方式流傳推廣,無法全面展現其本來面貌,但“哭嫁歌”的文化底蘊完全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了解非遺文化的紐帶。基于此,基層非遺專干需在豐富非遺文化傳承形式的層面上下功夫,多思路挖掘文化價值,賦予非遺文化生命力與表現力,繼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的著力點。
為使非遺保護工作目標能貫徹落實,需為基層非遺專干展開具體工作提供保障條件,一是完善經費監管機制,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均有經費支持。大朗鎮非遺保護工作在得到各級財政支持的前提下將相關工作經費列入預算,同時出臺經費監管政策,通過全面預算指導基層非遺專干“用好錢”,保障大朗鎮組織申報、展演交流、調研普查等工作能穩步推進。二是優化宣傳效果,為基層非遺專干開展具體工作消除阻力。大朗鎮將非遺體驗日、傳統節日、地方電視臺及文旅大朗公眾號等視為非遺文化展示平臺的一部分,為民眾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保護成果提供渠道,同時民眾能在參與毛織風情節、春節、元宵等慶典活動的過程中更加熱愛非遺文化,為相關文化依托民間民俗藝術活動走進千家萬戶提供條件,使非遺文化能夠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共同推動當地非遺文化不斷發展。大朗鎮為調動民眾傳承、保護、發展非遺文化的積極性開展諸多活動,如“元帥誕節”“粵劇藝術文化周”“麒麟舞展演”等,大井頭、沙步村、蔡邊村等村社紛紛參與,營造活躍的非遺文化保護氛圍,為基層非遺專干高效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社會力量的涌入拓寬了基層非遺專干工作的渠道,例如《大朗民間集絮》《大朗探秘》為人們了解區域性非遺文化提供條件,木偶戲、巷頭醒獅、女子龍舞等競賽燃起人們研究與保護非遺文化的熱情,繼而使基層非遺專干工作能事半功倍。
無論是非遺文化資料的搜集處理,還是保護方式創新爭優,均需基層非遺專干實事求是,不可在非遺文化研究、價值深挖、宣傳推廣的過程中“添加佐料”,這雖可以為人們炮制文化盛宴,但“變味”的非遺文化已經失去了守護的意義。基于此,基層非遺專干在工作中需做到從實際出發,側重原始資料的匯總分析,保障一切研究結論有據可依,在此前提下多維度展現非遺文化,使文化形象更為立體,客觀呈現文化全貌,為人們自主探尋保護非遺文化的抓手提供條件。
文化價值挖掘與人文環境、政治環境乃至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說在人們思想覺悟、價值追求、審美標準等方面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現階段的非遺保護工作計劃、目的、方式、要求等內容可能會失去時效性,這就需要基層非遺專干能在具備批判精神的前提下持續深入地展開各項工作,致力于解決階段性的工作問題,以免非遺保護工作流于形式且未能賦予其時代意義,繼而在持續深入推進具體工作的過程中獲取更多對時代進步、社會建設、充實民眾精神生活來講有益的工作成果,保障基層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永不止步。
非遺法、頂層設計、經費監管制度及與非遺保護相關政策實踐的目的是對基層非遺專干予以引導、約束、鞭策、管控,保障非遺保護工作質量可有效提高,這就需要基層非遺專干注重規范高效地開展各項工作,能在組織領導下完成工作任務。為了做到這一點,基層非遺專干需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增強工作的經濟效益,通過全面預算保障工作費用投入量在計劃范圍,同時非遺文化保護活動可獲取一定經濟效益;二是突顯工作的人文效益,從社會和諧、民族共同體共筑、民族文化傳承等角度出發評析工作價值,使基層非遺專干各項工作能與區域建設發展關聯在一起;三是強調工作的生態效益,將自然環境保護與非遺文化保護聯系起來,這尤其對古村鎮與無法轉移的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保護有益,可有效保留非遺文化的本來面貌,繼而提升基層非遺專干的工作水平。
意識對人們的行動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基層非遺專干若想做好文化保護工作需率先擺正態度,意識到工作的深遠影響,在中華復興、文化傳承、共筑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層面上增強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有效提高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質量。為強化基層非遺專干工作意識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在基層明確崗位職責并實施責任制,保障各項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有人負責且工作成果可追溯,解決基層工作互相推諉的問題,打造嚴格、規范、高效、透明的工作環境,使專干之間能維系協同互助關系,繼而助基層形成非遺文化保護合力,為消除工作阻力并提升工作水平給予支持;二是注重業務培訓,定期組織基層非遺專干學習實踐,對區域性非遺工作有客觀且精準的認識,通過培訓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助其制定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計劃,將個人工作目標與區域性的宏觀發展戰略聯系起來,繼而有效完成各項工作;三是將工作成果考評視為強化基層非遺專干工作意識的有力舉措,通過考評溝通助基層非遺專干發現工作短板,如缺乏計劃性、不關注經濟效益等,這可成為非遺專干改進工作方式的動力,使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能在新時代更有意義。
基層非遺專干主要面向區域性的非遺文化展開保護工作,這就需要專干能在非遺文化普查與研究層面上下功夫,同時做好立項、分類、申報等具體工作,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鄉鎮非遺文化搶救難度不斷增加,基層非遺專干需做好資料搜集整理工作,以免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珍寶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消失殆盡。基于此,基層非遺專干需利用職務之便深入鄉間,做好瀕臨滅絕非遺項目搶救、民間藝人保護、傳統文化風格研究等具體工作,使非遺文化能利用圖紙、音頻、視頻等媒介流傳下來。需要注意的是,基層非遺專干文化保護工作若想順利展開需增強針對性,以大朗鎮文化保護為例,專干可將龍舞、獅舞、麒麟舞、木偶戲、焙荔枝干等本土藝術視為普查與研究的著力點,確保資料匯總與價值分析有的放矢,以免出現資料搜集盲目低效及研究深度不足等消極現象。新時代基層非遺專干在強化信息素養的情況下使用先進技術優化工作效果,以資料分析利用為例,使用RFID技術對資料進行線上管理,使資料歸集、存儲、調用等工作效率更高,依托網絡消除非遺文化調研所需資料共享壁壘,發揮非遺檔案數字化管理優勢,滿足新形勢下的基層非遺文化普查與研究需求,繼而在基層非遺專干的努力下帶動區域性非遺文化保護工作不斷推進。
非遺文化保護是惠及民生且關乎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需通過科學規劃落實保護非遺文化的目標,確保非遺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始終同步。基于此,基層非遺專干需對新時代非遺文化保護宏觀規劃有所了解,為的是奠定科學工作的基礎。《“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要在合理利用、搶救第一、傳承發展與保護為主工作方針的指引下堅守文化立場并保護文化基因,將非遺項目保護及研究、記錄、調查視為工作要點,還需認定并管理非遺傳承人,增強區域性非遺文化保護的整體性,在服務社會、普及宣傳、經濟發展等領域多做投入,同時將生態保護與文化保護聯系起來。“十四五”規劃說明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播步入了新的階段,將高質量、系統性的保護視為科學規劃努力的方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引下做好基層非遺文化保護規劃工作,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予以分析:一是基層興建非遺館,健全基層非遺保護與體驗設施;二是用融媒體促進非遺文化傳播,將微博、微信等社媒視為塑造文化傳播品牌的著力點,為的是吸引青年一代關注區域性的非遺文化并加入傳承與保護的隊伍;三是將旅游業與非遺文化保護關聯起來,通過文旅產業科學規劃的方式拓寬非遺文化保護領域;四是賦予基層非遺文化保護常態性,在基層風景園林建設、體驗類活動設計規劃的過程中滲透非遺文化,并充分利用非遺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繼而助力基層非遺專干提高保護非遺文化的工作質量。
為能從年齡、學歷、專業等角度出發優化基層非遺專干工作隊伍,需非遺文化走進學校,成為各所院校培養優質文化傳承人的必要條件,為更多敢創新、樂服務、懂文化、善研究的人才走進基層非遺專干工作崗位給予支持。為了做到這一點高校要發揮培養人才的作用,通過構建非遺類特色課程的方式指引人才了解、熱愛、研究非遺文化,在此基礎上推動非遺文化保護事業不斷發展。除壯大基層非遺專干隊伍外,還要在“手藝人”的培育上下功夫,在推行非遺文化家族傳承模式的同時引領更多有識之士參與到調查、學習、研究非遺傳統技藝的活動中。例如,大朗鎮基層非遺專干可組織當地的居民學跳龍舞、獅舞、木偶戲等傳統民間民俗舞蹈,為更多舞蹈藝術修養較好的民眾成長為非遺文化傳承人提供機會,加之本土傳承人的協助與基層非遺專干拓寬文化宣傳渠道,使非遺文化可基于以人為本提升傳承與保護的有效性。
首先,對基層非遺文化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對非遺專干基層工作阻力予以探究,在此基礎上抓住提高基層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質量的突破口,如新媒體宣傳、文旅產業發展等,使基層非遺文化保護更具實效性,達到宏觀調配資源奠定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基礎的目的;其次,在工作進程中注重反饋、指導、監督、評價,基層非遺專干需依托工作成果反饋表與領導及其他參與非遺文化保護的部門溝通,為的是在解決工作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合力,用動態思維代替固化思維,增強基層非遺專干工作計劃的彈性,以免非遺文化保護效果欠佳;最后,基層非遺專干需對文化保護成果予以自省反思,從主觀視角出發探究工作問題,這將成為基層非遺專干持續拔高工作素養的動力,使之有能力勝任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并在“實地調研—制定工作計劃—動態監管—計劃調適”這一螺旋式工作體系的助力下有效落實非遺文化保護目標。
綜上所述,基層非遺專干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乃至中華復興來講均意義深遠,基于此要將頂層設計、豐富傳承形式、提供保障條件視為助力非遺專干完成文化保護工作任務的要點,還需基層非遺專干在工作中踐行實事求是、持續深入、規范高效原則,在此基礎上強化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做好普查等基礎性的工作、注重科學規劃保護并完善工作體系,同時引領更多人參與非遺文化保護活動,繼而提高基層非遺專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