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山東省桓臺第一中學,山東 桓臺 256400)
高中學科新課程標準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全面培養學生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實現高中生的德、智、體、美全面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科的教學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把高中生的綜合素質鍛煉出來,發揮所有學科的重要作用。音樂學科同樣如此,高中音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和表達能力,對高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高中生全面的知識認知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更加強烈的探究欲望。但是也存在因高考壓力而輕視音樂學習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器樂演奏技能,并展開音樂鑒賞活動,進而把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上來。讓他們從豐富多彩的音樂樣式中汲取靈感,把高中音樂教學水平全面的提升上來。
高中音樂教學在整個高中課程教學體系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就目前音高中音樂教學現狀來說,音樂教學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對高中音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深入實施,這就要求各種具有創意性和新穎性的教學觀念進入高中音樂課堂,但是,由于在一些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傳統教學觀念依舊有著較大的影響,這在一些音樂教師的觀念里面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根基,教師在課堂上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墨守陳規,缺乏創新,依舊使用老套的教學方法,一些如“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式依舊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積極性,不能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激情和喜愛,造成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處于較低的水平。
眾所周知,音樂學習中牽涉大量的感情元素,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可是在目前的高中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依舊局限于教材知識,在教學中滿足于照本宣科,教學思路缺乏創新,不能靈活地處理和運用教材上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缺乏任何新意,造成新課改提出的音樂教學目標不能有效地實現。具體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會帶領學生唱唱旋律,自己用樂器演繹一下教材內容,便結束了課堂教學活動,對音樂知識的分析講解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因此學生不能全面深入的認知和理解音樂知識解,更無法體驗其中的內涵,造成學生不能建立清晰的音樂思維,這就使得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無法得以實現。
音樂審美教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居于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教師把內涵豐富的音樂作品提供給學生欣賞和品鑒,帶動學生的音樂思維上升到哲學層次。通過音樂學習,學生所以感受和追求其中蘊含的美的元素,提高自身的綜合音樂素養。音樂是通過動人的音律來表達自己美的內涵,品鑒其中美的內涵主要是通過傾聽來實現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賞析音樂作品,就自然能夠對其中蘊含的獨特韻味進行感受和體驗。這一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產生正面的影響,使得他們的情感世界得到極大的豐富,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陶冶道德的情操。
不同的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思想主題都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中都蘊含著作者的不同的感情,這些情感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知識和鑒賞音樂作品,可以使得他們在文化課學習中承受的壓力得到有效的排解和釋放,老師通過音樂感染學生,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了通過鑒賞和學習音樂作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愉悅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
每一個經典的音樂作品蘊含作者的深厚情感和很深的哲理,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可以體驗其中蘊含的美好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自己的精神面貌也可以因此而煥然一新,有利于自己道德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高中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鍛煉自己手眼心口的協調配合能力,以及隨機應變能力,還可以鍛煉感情表達和思考探究能力,這也有助于掌握相對復雜的樂理知識,也鍛煉了自身的音樂技能,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高中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程的設置要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對音樂的賞析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懂得從音樂中發現美、欣賞美,進而構建全面的美育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中音樂教學實踐中,針對高中生心智特點,針對教材要求,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尤其要加以關注,在此基礎上再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展開音樂教學活動。在引導學生鑒賞和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參與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高中生的樂器知識普遍比較薄弱,對于生活常見的樂器只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對于樂器的認知和理解遠不能稱得上全面,也不能實際演奏這些樂器。此外,對于二胡、笛子、古箏、琵琶等傳統民族樂器大多數學生還很不熟悉,對演奏也不太了解。因此教師在樂器教學中,可以制作關于這些樂器的多媒體課件,借助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認知和理解這些樂器,同時也可以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教師把經典的世界名曲播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傾聽不同樂器的演奏特色,把他們的音樂審美情趣培養出來,在音樂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激發高中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是保障教學效果有效手段,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多種導入方式,使得學生在上課伊始就帶著熱情進入教學環節,比如教師利用多媒體音頻和視頻結合的方式介紹教學內容,或者通過講故事或者演奏音樂的方式營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其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力求整個課堂“生動”“有趣”,能促使他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和探究轉變。要打破傳統單一的歌唱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精選教學內容,充分整合聽覺、動覺、視覺和觸覺手段,采用配唱MTV、學生參與演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感悟,還可以采用歌舞結合、自彈自唱等形式,使得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合適的氛圍內加深理解音樂的內涵。例如在民歌《森吉德馬》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演唱中對民族文化和地方音樂的關系進行體驗。這是一首作曲家賀淥汀創作的蒙古風情的器樂作品,樂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在欣賞第一遍時,老師可以跟隨音樂的起伏波動,用蒙古舞中常見的基本動作配合音樂的播放,然后組織學生即興參與到舞蹈展示之中。在第一部分比較舒緩的旋律中,學生可以做出悠閑騎馬的動作,并盡情觀賞自然景色,隨著音樂的節奏開始變得熱烈歡快,學生的表演也可以加快速度和頻率,把歡慶解放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這樣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使得整個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鮮活,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要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通過互動營造出相應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參與熱情,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更多的愉悅和享受,對音樂中蘊含的美進行體驗,從根本上提高音樂課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變換學生在教室內的座位,營造音樂藝術氛圍。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改變課堂空間的座位排列,可以對教學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在口風琴演奏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采用半圓形的座位排列,使學生與教師可以實現近距離的溝通和交流;在音樂創編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分組進行圓形座位排列,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當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歌唱表演時,可以采用大圓圈座位排列模式,使表演者處于觀眾的包圍之中,這樣師生之間在感情上的距離會更近,營造出師生密切交流的感情氛圍。二是采取“動靜”結合的教學模式營造師生都比較喜愛的氛圍,師生共同圍繞音樂主題展開學習活動。愛“動”是青少年學生的天性,“動”是他們理解和感受音樂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通過“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與學生之間展開密切的互動,激發他們欣賞和學習音樂的熱情,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
高中生不僅要學習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習和欣賞音樂中的美學內涵,直接體驗音樂旋律中的感染力。新課改提倡的音樂教學理念比較前瞻和前衛,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也應堅持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音樂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在很多情況下,高中音樂教學就是在高強度的文化課學習中的一點調劑,可以緩解學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因此,高中學生迫于高考壓力,不愿意花費時間參與音樂學習活動,有的學生只即便是參與其中,也就是被動地聽教師講解,而不會主動對音樂的審美特征進行賞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于現有的音樂資源進行挖掘,從中找出高中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思考。教師可以把豐富多彩的音樂曲目播放給學生,可以有《二泉映月》《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民族音樂,也可以有目前流行的西方音樂,用豐富多彩的音樂類型充實音樂課堂,可以把高中生多元化的審美取向培養出來。
中國民族音樂和西方音樂的風格和發展歷史有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在掌握和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秉持科學的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中西音樂的優勢,把中西合璧的音樂教學體系構建出來。在音樂賞析教學中,中西方音樂不同的審美價值要讓學生了解清楚,同時對兩者的理論體系和表現技巧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好教學活動規范有序地進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不能被調動起來,教學就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音樂的多樣性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做到結合中西方音樂的優勢,在教學活動中秉持取互相融合的教學理念,形成自己的音樂教學風格。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讓他們從中體驗古今中外音樂的精華是十分關鍵的。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梁祝》這首世界名曲的時候,教師不緊要選取西方著名的鋼琴音樂家的經典演奏,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演奏,同時也可以播放民族樂器如二胡獨奏,讓學生聆聽中西樂器在演奏世界名曲過程中異曲同工之妙,引導學生從中西不同的視角賞析這些世界名曲,使得他們的音樂審美視野得到極大的拓展,進而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傳授基本因與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注意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進一步彰顯學生的個性特征,可以將音樂課的內容與學生的才藝相結合,開展音樂創作活動,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盡情發揮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把他們的音樂創造力激發出來。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這種教學活動,我們可以在第一課時,播放民族音樂《彩云追月》和西方音樂《春》兩首曲目的片段,播放時間控制在三到五分鐘之內,要重復播放兩遍讓學生仔細傾聽。然后對全班學生分組,讓他們針對播放的音樂設計自己認為合適的藝術形式,這樣不同學生積極性都被激發了出來,他們紛紛獻計獻策,在小組內充分溝通、交流,把自己的節目設計出來,并加以排練。在第二課時,各小組向在班級范圍內匯報演出,充分展示各自的創意,學生們通過配樂朗誦、配樂啞劇、配樂舞蹈、配樂體育競技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詮釋出自己對這兩首世界名曲的理解,他們的音樂思維得到了較大的拓展,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想象與創造力,也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個性特征。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要想實現有效創新,需要從學生的視角為切入點,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開展音樂學習和鑒賞活動,提升學生綜合音樂素養。這對于提升高中音樂教學質量和效果也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