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寧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端于民間,經過數千年歷史長河的洗禮走到今天,它是優秀傳統文化屬性與民間文化精神兼具的舞蹈種類。在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這些挑戰的來源也是由于它的創作不僅需要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屬性與民間文化精神,同時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迎合時代審美,創作出能夠被現代社會審美所接納,且不忘“初心”與“本源”的作品。
眾所周知,舞蹈創作是一種舞蹈的審美創造活動,它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和格式,但它既然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就必須遵循舞蹈藝術創造、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并使其成為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和效益、給觀眾以審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故基于傳統性、時代性以及審美創造活動的三重要求,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就一定要在尊重“本源”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審美流變性,這樣創作出來的民族民間舞蹈才是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那么,熱巴舞蹈 不例外。
熱巴是我國藏族古老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它是一門融柄鼓舞、手鈴舞、諧、弦子舞、對白、說唱、雜技、氣功、短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但是,現在大眾所知曉的熱巴舞,更多的是指澤吉(“熱巴皇后”)對傳統熱巴舞蹈藝術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后的,表演藝術性更強的女子熱巴舞。2006年,熱巴舞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遺名錄,在“非遺”舞蹈的傳承方面,學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強調“非遺”舞蹈應該“原封不動”地進行傳承,另一種則主張“藝術創新”論,認為“非遺”舞蹈也應該順應時代審美需求不斷創新,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對于熱巴舞究竟該如何傳承下去,也是一件一直有爭議的事情。
但是,在閱讀《非遺公約》后,我們可以看到有言論明確指出“非遺”是不斷被“再創造”的,它是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也就是說,傳統“非遺”舞蹈為現代民族舞蹈的創作提供了多元的素材和文化;民族舞蹈的創作也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構建與發展,體現出“非遺”所強調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將非遺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文化資源,是對“非遺”項目的“再利用”,也是對“非遺”文化的一種弘揚和宣傳。
因此,本著對《非遺公約》的踐行以及熱巴舞蹈傳承人的藝術自覺,熱巴舞在近幾年的創作中有了一定的突破,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新的困境。本文便是筆者對澤吉進行采訪之后,針對近20-30年的“非遺”熱巴舞蹈創作的突破進行分析,并對其現存的新困境進行解讀,力圖提出有效的解決困境的方法,旨在進一步充實完善熱巴舞蹈理論研究。
熱巴舞蹈藝術從民間走向舞臺的過程中,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生活化到藝術化的轉變,而這些轉變使得熱巴舞蹈藝術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的舞臺環境,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傳統的熱巴表演中,演出程序為:
第二、正式表演;這時男性老熱巴領舞者出場念誦贊詞,介紹熱巴舞蹈的來歷,以及故事情節;
第三、表演熱巴舞蹈的主題舞;在女子敲鼓,男子搖香鈴的聲音中表演難度很大的舞蹈,這時女子鼓點變化很多,男子舞蹈技巧高超;
第四、表演熱巴的劇情,同時男子開始雜耍;
第五、舞蹈中間穿插說白,主要是由幾名演員進行對比,有說熱巴故事的,也有說笑話的;
第六、表演有故事情節的戲劇,內容非常豐富;
第七、表演熱巴弦子舞蹈,男子拉牛角二胡,女子揮舞彩袖,邊跳邊唱,進入尾聲。
而現在被大眾所熟知的熱巴舞則是提煉了傳統熱巴表演中的女子鼓技部分,同時對熱巴女子鼓技在傳統的鼓點技巧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鼓點調整,增加了難度。調整初期,由原始的一、三、六、九點鼓,增加為四、六、八、十二點鼓到最激烈的旋轉三十六點鼓。而到了現在,已經發展到一百二十八點鼓,此鼓點更為激烈,鼓點變化豐富、難度系數極高,表現力更強,強化了熱巴舞原有的個性與熱情,也使其更適合在規范的藝術舞臺上進行演出,高超的女子鼓技輕松便調動起觀眾的激情,使演出步入高潮階段。
傳統的熱巴演出主要跳圈舞,即以“圓形”為首要的舞臺調度變化,但是單一的舞臺調度無法適應當下多元化需求的舞臺表演。因此為打破傳統,在舞臺調度上運用了新的創作手法,使熱巴舞能夠更適應現代舞臺藝術表演的要求。
例如,在《康鼓弦音》這部作品中的炫技快板部分,以線、面化點之后,弦子眾舞者與熱巴眾舞者有“一”調度變三角形形態展現,在數學中,三角形是最為穩固的形狀,而在這部作品中,炫技快板一段用以這樣的調度,敘說著西藏人民安穩幸福的現實生活場景,也表現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各族兒女努力奮斗的基礎是極為穩固的。在炫技快板的后半部分,弦子眾舞者與熱巴眾舞者由各自為陣的調度,轉變為整體調度呈四方形,弦子眾舞者與熱巴眾舞者間隔站立炫技,四方形是極具包容性的形狀之一,它可拆分出眾多形狀,因而這一調度的變化運用,既表現出我國異文化相互交流而后共同發展繁榮的現狀,也體現出了我國對于多元正文化發展的極度包容性。由此可見,熱巴舞舞臺調度的變化不僅豐富了舞臺構圖形式,同時也使得其調度具備了一定的敘事、抒情功能。
在傳統的熱巴演出中,表演者們所穿服飾更多是以生活化的服飾為主,比較單一,缺乏藝術性。而在當今的熱巴舞蹈藝術中,表演者們所穿的服飾完成了藝術化的轉變,同時精美的演出服飾在舞蹈作品的成果展示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例如,以熱巴女演員所穿的裙子為例,裙子下擺的圖案在舞者快速轉動時,仿佛會流動一般,使舞者的動作看起來更加行云流水,同時寬大的裙子下擺也更便于表演者做技巧動作。因此服裝上的革新同時滿足了實用性與藝術性兩大需求。
同時,熱巴舞所用的道具在當下也有了一定的突破,首先,在演出中雖然更多仍以柄鼓舞為主,但是也有個別演出中會用到如鼓(手搖鼓)、腰鼓、背鼓,道具的多樣化也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熱巴舞的表現形式。其次,由于現下手工制造業的發達,熱巴鼓也可根據聲音需求進行道具革新,如常用的熱巴鼓直徑為28CM,厚度為6.5CM,而在部分演出中,需要鼓聲更加洪亮,貫穿力更強的話,便會定做直徑為30CM,厚度為8.5CM的鼓進行演出。再次,熱巴鼓面上的圖案也更加豐富多樣,針對不同演出的要求,編導可以自由選擇與演出主題、場景等更加匹配的鼓面圖案進行演出。
自20世紀科技革命之后,各種高科技產品便層出不窮,高科技已經滲透進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展現時見時新,熱巴舞的發展也趕上了時代潮流。在熱巴舞蹈藝術中,受科技影響最大的便是音樂。傳統熱巴演出中,伴奏主要是以女子的鼓點、男子的鈴聲或人們的唱詞為主,這樣的伴奏符合傳統社會的發展現狀,也具有民族民間藝術的生活風味。而在當下,在各種音樂編輯軟件“加持”下,熱巴舞蹈演出的伴奏則愈加豐富,愈加立體,不僅可以為舞者提供動聽的旋律作為伴奏,而且還可以通過電子音、提前錄制好的擊鼓聲等,強化舞蹈藝術感的輸出,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自古以來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宋代鄭樵的《通志·樂略一》中這樣說到,“舞與歌相應,歌主聲,舞主形,自六代之舞至于漢魏并不著詞也。”在這里,筆者想借用這句古文并進行改寫,敘說當下熱巴舞中舞蹈與音樂的關系,“鼓舞與樂相生,鼓舞主形主節,音以輔節,自開場之時至于結尾并無低潮也。”(注:“節”為節奏、伴奏之意)
在除去女子鼓技、舞臺調度、服裝道具、音樂伴奏四方面的創新突破以外,熱巴舞蹈在演出形式方面也有一定的創新。之前由于熱巴表演本身便是綜合性的演出形式,因此很少和其它藝術形式進行結合創作演出。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熱巴女子鼓技發展成可單獨表演的藝術形式之后,與其它藝術也進行了大膽的創作融合,如作品《扎西雪巴》中是熱巴與藏戲的融合演出、《鼓舞西藏》中是熱巴與山南的卓融合演出、《康鼓弦音》中是熱巴與芒康弦子的融合演出等等。熱巴與其它藝術形式的融合演出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表演形式與內容,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藏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將更多的民族民間藝術帶上舞臺,為其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突破與困境總是相伴而生,有突破進步的一面,自然也會在新時期出現新的困境,這些困境的出現,為當下舞蹈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舞蹈藝術工作者們去積極應對,盡早提出合理的解決困境的方法。
在傳統熱巴藝術的表演中,是男女演員混合進行演出,并以男演員為主,女演員為輔,而且男演員的炫技部分比女演員更為出彩。而現在,女子熱巴鼓技的發展明顯快于男子熱巴,甚至有些不夠專業、對熱巴傳統演出并不了解的舞蹈編導,編排出了男演員拿女演員熱巴鼓進行舞蹈的作品。縱觀熱巴舞蹈作品,男子熱巴舞蹈作品數量極少,在為數不多的作品中最為出名、專業的便是舞蹈《布衣者》,這部舞蹈作品在編排上選用了盛行在藏北那曲地區,如縣夏曲鄉丁嘎村的以純男子表演的丁嘎熱巴作為動作素材。而后較為專業的純男子熱巴就幾乎未有身影了。
當下的熱巴舞在演出時,女演員左手持柄鼓,右手拿鼓槌,舞蹈動作多以炫鼓技為主,情感的表現或簡單敘事的表達多以增加鼓技難度或變化調度隊形為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單一的舞蹈動作變化,是因為演員雙手被鼓、鼓槌雙雙禁錮,而這就導致在舞蹈創作過程中,編導的創作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雙手被禁錮,在舞蹈編創中許多動作就無法嫁接運用;同時,受鼓技展示的影響,過于意境化的內容則無法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進行傳遞,而是只能通過舞蹈的外部裝置,如舞美、道白等進行輔助表達;而且,這種特殊的舞蹈形式也會導致作品敘事性受到極大的影響,舞蹈道具的束縛使得熱巴舞在創編以及表演過程中,更為重視或只能傾向于情感的表達。
1.困境出現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當代熱巴舞蹈藝術發展歷程的研究,筆者發現,在近些年的熱巴舞蹈藝術發展過程中,之所以會陷入男子熱巴發展緩慢的困境,究其原因,可歸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在熱巴舞蹈藝術化傳播的過程中,作為最初及主要傳播者的澤吉是一位女性舞蹈藝術家,因此受生理原因影響,她最先關注并發展的必然是女子熱巴;另一方面,由于舞蹈作為一門以身體動作表達為主體的藝術類別,無論是奴隸制時期的樂舞奴隸,還是盛唐時期的女樂伎人,亦或是當今舞蹈專業的從業人員,從數量上看舞蹈領域中,女性一直是占大多數的。因此在近些年的熱巴舞蹈藝術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男子熱巴發展緩慢的困境。
而陷入當下熱巴鼓對舞蹈表達限制這一困境,上述已提到了三個具體的問題,分別是單一的舞蹈動作變化、意境傳遞的非舞蹈化與敘事性表達的困難,針對這三個問題之所以出現,原因都集中在熱巴鼓上,也就是演員雙手被禁錮。
2.兩大困境的解決方法
首先,針對男子熱巴藝術發展緩慢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問題的解決,其一,舞蹈藝術工作者們應積極主動地去藏族熱巴藝術盛行的地區,進行田野采風,學習、記錄男子熱巴的動作,并進行整理,盡可能地以音視頻結合書面講解的形式呈現,后詳細分析、拆解動作,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做成教材進一步推廣。在采訪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澤吉已經有了整理男子熱巴教學素材的計劃,希望這一計劃盡早被提上日程,早日面世;其二,筆者在采風過程中發現,男子熱巴的動作技巧極高,在動作形態方面有些類似于現在備受青少年喜愛的街舞種類之一——Breaking,那么我們便可以邀請有經驗的編導下鄉感受、采風之后進行作品的編排,借助現在的各種多媒體媒介進行傳播,相信一定會受到部分青少年的喜愛,從而改變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看法,萌生想要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或許這會是培養新一代民族舞蹈藝術接班人的方法之一也未可知。
其次,熱巴鼓對舞蹈表達限制的之一困境,其實這也是大多執道具而舞的舞蹈形式會出現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解決辦法并不應是針對于舞蹈道具作何改變,而應該要積極地思考,如何選用更合適的舞蹈形式進行表達。在這里,筆者嘗試說出自己的看法,既然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演員雙手被禁錮,那么在解決方法上,可以首先將民間對于熱巴鼓的傳統認知摒棄,單純地將其視為舞蹈道具,而后再大膽采用雙人甚至多人對舞形式,有人左手持鼓,右手徒手而舞,有人右手持鼓槌,左手徒手而舞,合作進行舞蹈,這樣便解放了舞者的一只手,而且雙人或多人對舞也能夠豐富舞蹈技巧、隊形的變化,從而幫助了熱巴舞蹈意境傳遞與敘事性表達,這個意見只是筆者自由發揮的想象,具體是否能夠實施還是要在實踐中反復琢磨。
綜上,在近20~30年的時間長河中,“非遺”熱巴舞在眾多舞蹈藝術工作者們的努力下,從民間走向院校、走向藝術舞臺,從自由生存進入了非遺保護。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雖然也遇到了一些困境與難題,但顯而易見的是,熱巴舞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與創新,在保持民族傳統性的前提下,也擁有了新時代的色彩及意義。同時,熱巴藝術當下仍然是處于“兩條腿走路”的狀態,“一條腿”是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間熱巴藝術進行傳承,“另一條腿”則是走創新的道路,使其成為傳統性與時代性并存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這是新一代的舞蹈藝術工作者們對《非遺公約》的踐行以及熱巴舞蹈傳承人們的藝術自覺體現,同時這也是中國諸多民族民間舞蹈發展過程中值得借鑒學習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