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峰
(晉商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72)
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維修保護古建筑的目的,主要是為日后開發及利用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便利。要想使維修保護工作取得應有成效,一方面要考慮古建筑的情況,另一方面要對人文風貌、歷史背景還有社會需求加以了解,通過為古建筑提供科學維修、全面保護的方式,確保古建筑能夠融入現代社會及附近環境,使其所具有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古建筑指的是流傳至今的宮殿寺廟、樓閣亭臺等,古建筑不僅記錄了人類的發展歷程,還承載著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在傳承文化方面具有無法被替代的作用。作為古人留下的重要遺產,為古建筑提供全面保護、利用恰當方法對其進行科學維修與利用勢在必行。在新形勢下,無論是飛速進步的文明、還是快速發展的社會,均給維修保護及利用古建筑的工作帶來了挑戰,例如,一部分古建筑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價值觀以及城市發展速度,加之上述矛盾間均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對現存矛盾進行解決的難度有目共睹。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所承受壓力均較過去有所增加,為緩解繁重工作所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將環境舒適度視為自身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對古建筑而言,要想使其價值得到充分利用,當務之急便是對其功能性加以調整。在維修保護及利用古建筑的過程中,有關人員應將對以下內容引起重視:一方面是如何通過科學劃分古建筑內部空間的方式,使現代設備得到合理布置,真正做到將古典和現代科學相結合。另一方面是如何對消防設施、水電設備進行布設,才能使現代生活所提出需求得到滿足。
在各地紛紛將保護、傳承文化的工作提上日程的當下,社會各界均將目光聚焦于古建筑保護以及利用。作為被稱作華夏文明搖籃的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市擁有大量價值無法估量的古建筑,例如,永祚寺、崇善寺、文廟、純陽宮以及太原皇廟等,但通過實地走訪及調查能夠發現,太原市現有古建筑仍然存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有藝術價值未得到應有保護與利用的情況,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當地政府為相關工作所提供資金有限,其二是技術和人才儲備量均無法達到有關要求。在文物局的鼎力支持下,太原市開始實施保護古建筑的工程,督軍府、工程師樓等古建筑均得到了有效的維修,下文將結合已維修完畢并開放參觀的古建筑,對維修保護、利用工作所適用方案和具體策略展開討論,供相關人員參考。
作為承載歷史靈魂及蹤跡的主體,古建筑所具有價值有目共睹。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雙重影響下,對古建筑進行保護與維修的工作舉步維艱對古建筑數量極多的太原市而言,如何使古建筑得到全面保護及科學維修,自然成為有關部門關注的重點。
作為首位提出全民保護古建筑思想的學者,梁思成明確指出,要想使古建筑得到有效保護,關鍵確保群眾、政府對古建筑價值有準確的了解,通過幫助群眾樹立保護意識的方式,實現全民參與。由此可見,無論是維修保護古建筑還是利用古建筑,均要對保護、傳承文化的意識進行提高,真正做到充分利用現有材料、技術和設備開展各項工作,使維修成效、古建筑質量達到預期。對文物保護部門而言,在明確維修保護古建筑所具有意義的基礎上,加大對相關工作存在必要性進行宣傳的力度自然極為重要,這樣做有助于群眾形成保護古建筑的良好習慣,從源頭解決古建筑被人為破壞的問題。
例如,對工程師樓進行維修保護時,有關部門可聯合太原市電視臺,參考《國家寶藏》的形式,制作相關電視節目,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向人們展示維修保護工程師樓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可以聯合太原市中小學,通過由專業人員向學生傳授維修保護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起為工程師樓提供保護的意識。另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快手、微信等軟件的用戶量大幅增加,有關部門可充分利用以上平臺,定期推送古建筑保護相關內容,打造良好的保護氛圍,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群眾對維修保護古建筑所具有必要性有更加深刻且準確的認識。
研究表明,太原市所開展維修保護古建筑的工作,側重點往往集中在維修、修復方面。要想使修復效果達到預期,關鍵是要聘請專業人員,通過綜合利用現代技術、歷史技術的方式,達到修復古建筑的目標,在不更改古建筑結構及外形的前提下,使其變得更加秀美且精致。而制約太原市內維修保護古建筑工作高效開展的原因,主要是人才稀缺,要想盡快解決該問題,關鍵是要對人力資源所具有價值及功能進行深入挖掘,視情況制定相應維修保護方案,真正做到以“傳承經典,保護文化”為指導思想,逐一還原古建筑破損構件和缺失構件。在開展相關工作時,以下內容需要引起重視:提前面向社會各界進行調研,聽取古建筑附近居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由專業人員以調研結果為依據,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擬定工作方案,確保所制定方案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并取得理想成效。
維修保護古建筑的工作,并非傳統觀念所認為的簡單翻新,其重點是以相關原則為依據,通過維修保護的方式,使古建筑既有文化內涵得到保留并延續。國家有關部門出于為古建筑安全提供保證,使其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及充分利用的考慮,針對保護、維修古建筑的工作提出了多項要求。例如,無論是對古建筑進行保護或開發,均不得對其外形特征進行改變,而是應當在此基礎上,以古建筑附近環境和實際價值為依據,確定相應的維修或修復方案。如果維修方案需要改變古建筑既有功能或外形,則要優先保護其外形。
在實際工作中,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在維修保護古建筑時,應確保古建筑意義得到保存。例如,對太原市督軍府缺損構件進行維修時,有關人員需要保證經過修補的部分,其顏色、風格及外形均與古建筑一致。簡單來說,就是既要維修古建筑結構,又要避免維修導致古建筑既有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或是信息價值丟失。隨著維修督軍府的工程告一段落,太原市城區形成了特色鮮明、規模宏大的建筑群,與此同時,鐘樓街區域也將特色步行街的打造工作提上日程,通過建設功能完善、兼具時代韻律和古典韻味的文化街區的方式,為太原市名片增添一抹亮色。二是開展維修保護相關工作時,應保證工作效果達到預期,嚴格控制各處損傷的修復次數,盡量避免反復修復相同位置的情況出現。三是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少數古建筑已瀕臨倒塌,即使對其進行維修保護也無法取得應有成效,即便如此,古建筑所具有歷史價值仍然存在,它們也許見證了某個朝代的發展,也許代表著某段歷史,此時,有關人員便可以選擇重建古建筑。若計劃進行重建,通常要先對古建筑各方面情況加以分析,根據專業人士所提出建議,對切實可行的重建方案進行制定,避免出現重建致使古建筑文化底蘊流失的情況,同時要避免遺址被破壞或資源被大量浪費。當然,與重建相比,維修保護更具實際意義,鑒于此,有關部門應盡快將維修保護古建筑的工作提上日程,以免古建筑破損嚴重而無法得到有效維修。
梁思成在1932年便指出法律法規對保護古建筑具有重要意義,他強調只有通過制定法規的方式,對古建筑所處地位進行凸顯,才能最大程度上杜絕古建筑受到人為破壞。縱觀古今,在古建筑亂刻亂畫、攀爬觸摸等情況時有發生,要想有力管控上述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由政府進行立法,嚴厲懲處導致古建筑受損的行為。而提出這一建議的原因,主要是僅憑借罰款等懲罰手段,通常無法起到震懾效果,只有立法才能使人們認識到相關行為所造成嚴重后果。另外,未能肩負起相應職責的部門及個人,同樣應當受到相應的懲處,此舉可確保相關人員對自身所肩負職責有更全面的了解,通過將責任落實到個人的方式,保證各項工作均能夠得到高效開展。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太原市政府可借鑒黃山市政府、上饒市政府的做法。2018年初,黃山市政府曾結合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并施行了相應的保護條例,通過為徽州古建筑提供全面保護的方式,使優秀文化得到繼承。此外,上饒市也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條例,希望能夠通過施行相關條例的方式,使當地古建筑得到保護,為社會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助力。
采取科學方法維修保護古建筑,可使古建筑壽命得到延長,要想獲得合理且科學的維修保護方案,關鍵是要保證有關人員始終堅持用先進理念指導各項工作的開展。首先是要樹立起統籌意識。有關人員應明確保護古建筑并非傳統觀念所認為的簡單維修,而是在全面勘察古建筑情況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當地環境及行為文化,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如果缺少堅實的理論基礎,通常應當保持古建筑現狀,若通過勘察的方式獲得了大量具有實際意義的信息,則可以選擇對古建筑受損構件進行修復。其次是要做到由內向外維修古建筑,這樣做可使古建筑全貌得到更加直觀且全面的展示。最后是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對現有技術進行綜合應用。在科技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可被用來對古建筑進行維修與保護的技術也變得更加先進,對相關工作加以落實時,有關人員應以古建筑情況為依據,保證所應用技術能夠發揮出應有作用,以免使古建筑受到不必要的影響。
要想使古建筑功能得到充分利用,關鍵要做到兩點,第一點是深入開發古建筑既有的特色文化。以太原市泰山廟為例,有關人員應在充分開發泰山廟所具有民間神道、古建筑以及楹聯牌匾文化的基礎上,以太原市所具有特色文化為依托,將泰山廟蘊含的人文信息進行發揮,同時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價值。第二點是明確古建筑被賦予的現實價值并對相關價值加以利用。由于利用古建筑模式被引入我國時間較短,現階段,無論是太原市還是其它地區,對古建筑進行利用的層次均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古建筑利用不充分、現實價值未能得到應有發揮。要想盡快解決該問題,實證有效的方法便是以當代科技、經濟和文化元素為依托,制定并落實相應的開發利用方案,由此來保證古建筑既有價值得到彰顯。
調查顯示,社會各界對古建筑所具有訴求均與以往不同,這也給利用古建筑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在制定利用方案時,以當前訴求為依據,充分挖掘古建筑所具有時代功能。例如,整合附近建筑,對以古建筑為核心的文化資源圈進行打造,確保即便身處現代建筑群,古建筑仍然能夠做到完美融入,與此同時,現代建筑也由于古建筑的存在而更具文化氣息,古建筑價值因此而得到了充分發揮。
另外,專業人員還應在為古建筑風貌、性質及內涵提供全面保護的前提下,從當代生活理念出發,根據居住需求對古建筑內部進行開發。例如,對萬壽宮基督教堂進行改造時,新增了通風設備、消防設備還有水電設備,豐富古建筑功能,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所提出需求。對以居住為主要功能的古建筑而言,要想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對內部各功能區進行科學劃分很有必要。例如,利用富有當地特色的青瓦對屋頂進行修復,再例如,在適合的區域對衛生間進行建設,在不改變古建筑整體風貌的基礎上,賦予其更具現代化特征的功能。綜上所述,在開發利用古建筑時,有關人員既要對當地文化進行貫徹,還應確保古建筑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在不給群眾生活、文化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使群眾對古建筑所具有價值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作為歷史文脈的載體,古建筑被賦予了“地方文化載體”“實物史書”等多重身份,要想使其價值得到最大化實現,關鍵是要為其提供科學維修及全面保護,通過深入開發的方式,在延續歷史價值的前提下,賦予古建筑全新的時代價值。由實踐所積累經驗可知,維修保護與利用古建筑的工作能否取得應有成效,主要受人員、技術和法律等因素影響,希望通過上文的闡述,可使相關人員明確為古建筑提供保護的必要性,為日后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