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羅伯特·舒曼1810 年出生于萊比錫旁的小鎮(zhèn),19 世紀德國作曲家、樂評家,是浪漫主義發(fā)展時期的最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能在音樂發(fā)展史上獲得極高的地位,與他的家庭環(huán)境有著直接的關系。舒曼出生于一個文學世家,他父親是書商,這使他從小就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羅伯特·舒曼年輕時,他的父母計劃將他培養(yǎng)成一名高水平的天才,而他本人從童年起就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音樂天賦。6 歲時便跟隨老師學習管風琴與鋼琴,并嘗試創(chuàng)作,也想由此踏上職業(yè)藝術家的道路。然而因為練琴方式的錯誤,導致他右手四指演奏能力下降,他不得不拋棄了想要作為一個鋼琴演奏家的理想,并開始專注于研究歌曲制作和評論。他喜歡標題音樂,能通過音樂很好地描繪幻想的世界。盡管他的鋼琴作品形式很簡單,但是在旋律上卻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也有著獨特的風格,能使曲子充滿浪漫色彩,所以被稱之為“音樂詩人”。
1.音樂是崇高的存在
根據(jù)舒曼的音樂美學文獻得知,舒曼對音樂有著絕對的看法。在他看來,音樂是崇高的存在,而不是人們閑來無事所討論的作品。因為音樂本身是具有高深的藝術內涵和各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精神武器。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人的藝術意識和音樂思維,不斷凈化人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他的世界里,音樂是崇高的存在,可以更好讓人們認清自己的內心與靈魂。
2.藝術家要具有宏觀的眼界
舒曼曾說過,既然音樂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武器和高尚的東西,那么創(chuàng)作音樂的藝術家必須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與扎實的表演技巧。藝術家不僅要從實際的審美角度創(chuàng)造出適合于當時德國浪漫主義下的藝術作品,還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上能夠分析出各種的藝術形式,藝術家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演奏技巧,才能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作手法。
3.藝術家的靈魂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礎
舒曼對音樂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獨特見解,這與他的家庭背景以及性格有關。他的父親是一位明智的書商,為了使他擁有較好的文學素養(yǎng),從小便培養(yǎng)他閱讀大量書籍,這就導致他不能容忍空洞的音樂作品。正是因為他對音樂有著嚴格要求,因此他精神世界一直很孤獨。他為了追求藝術的自由和高貴,將自己的靈魂滲透到音樂作品中。在當時的浪漫主義思潮下,他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被未得到認可。然而,這種以靈魂為基礎的創(chuàng)作思想已經(jīng)成為未來音樂領域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學思想。
1838 年2 月,舒曼在德國萊比錫幾乎完成了全部的《童年情景》,這是一部極其私人的作品,準確地說是舒曼寫給戀人克拉拉的“情書”,里面包含著舒曼對克拉拉濃烈的愛意。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該曲描寫的是舒曼回憶自己的童年,筆者認為這樣有失偏頗。因為舒曼曾經(jīng)告訴克拉拉:“因為我記得你的童年,所以我在維也納寫了這部作品。每次我演奏這些歌曲,你的童年時光都會在我的腦海中醒來,深深地打動我。”所以筆者認為這首歌描述了舒曼的觀察和對克拉拉的印象,對一個可愛的孩子,他有著兄弟般的眼神。舒曼把曲子送到克拉拉那里,提醒她不要忘記她的情人。這13 首組曲的標題都是描繪普通兒童生活場景,比如《木馬游戲》《驚嚇》《捉迷藏》《奇怪的傳說》等等。雖然《童年情景》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有深刻的含義,如果聽眾只是把《童年情景》看成動人的曲子,那么將無法理解曲子背后的意義。
《童年情景》是一部短篇小說,是一本回憶錄,是一首情詩。它的故事中,有的有趣、有的瘋狂、有的嚴肅。我們在聆聽它的同時,也是在看一本回憶錄,念一首詩,讀一本故事集。
在這本故事集中,小時候的她要坐在鋼琴旁邊練一整天的琴,練完琴她就會抓緊一切時間玩她最喜歡的捉迷藏。她滿院子瘋跑,精力旺盛的樣子活脫脫像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就和她彈琴一樣,蠻橫起來像個“匈牙利輕騎兵”。有時候她會到父親的書桌面前,小心翼翼卻又滿眼期待地問:“爸爸可以陪我玩一會木馬嗎?” 父親同意后她會感到無比的幸福,小時候的她總是那么容易得到滿足。她在面對她認為重要的事件時,都會表現(xiàn)出過分的認真、嚴肅,甚至有點可愛的態(tài)度。兒時的她聽到奇怪的傳說都會受到驚嚇,現(xiàn)在聽起來倒是有點兒天真。每到傍晚,她都會倚在壁爐邊唱著兒歌。玩了一整天以后,她就穿上了公主的睡裙靜靜地進入夢鄉(xiāng)。睡夢中,詩人還在她耳邊講大海另一頭的故事。舒曼在《夢幻曲》中表現(xiàn)出對這些美好回憶的無盡想象。《童年情景》中的十三首作品雖結構簡單,但旋律卻精致而甜美,就如同曾在記憶里定格了萬千回而被記錄下來的一樣,都是作為留念。盡管只是小曲,但日后卻成了舒曼的杰作,創(chuàng)新意義甚至超過了他煞費苦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大型交響樂。
《童年情景》是鋼琴套曲,由十三首小曲構成,在樂曲結構上,舒曼選擇了一般的單一部、單二部或單三部形式。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舒曼則使用了模仿復調,每一個小曲子都是一個小故事。
從曲子整體來看,曲子是較難演奏的四聲部復調音樂,舒曼選擇使用獨特的對比手法,將每一個小曲子連接成互相緊密、互相聯(lián)系、互相呼應的藝術形式,依據(jù)整個套曲來看,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體上是帶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第一首和第二首是呈示部,說明這個部分的主體思路和主要內涵;第三首起著連接作用;第四首等于展開部;第五首等于再現(xiàn)部,這里是主題與調式調性的重復;第六首是對第一部分總結性的尾聲;第一部分是隨著主調向屬調轉變的過程。
第一首《異國異國人民》。這首樂曲主要講述異域風情,開頭1、2 小節(jié)使用緊湊的跳音并加上反向級進的附點音符來遞進樂曲主題。這首曲子采用的形式是單三部曲式,是G 大調的浪漫主義抒情樂曲。
第六首《重要事件》。這首作品也是單三部曲式,A 大調。全曲的和聲部分運用的是柱式和弦,樂曲旋律部分與伴奏織體的結合和帶有強弱明顯的演奏記號,使曲子具有波瀾壯闊的風格。這種風格使曲子具有特定的緊湊效果,表示這部分的主題內容進入到尾聲。
第七首和第八首的主題和風格很相似,無論是旋律還是調性的轉換過程,他們所表現(xiàn)的音樂風格與第一部所表現(xiàn)的音響效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音樂風格是靜謐的、優(yōu)美的。例如《夢幻曲》是以歌唱性旋律為主,在曲子中加入了不同深淺的踏板,從而使音與音之間是連接且貫通的,突出了樂曲的抒情特征,在《夢幻曲》中的最后幾小節(jié)處加入了自由延長的演奏形式,讓人進入到一種夢幻的氣氛中,也為了最后的結束做了鋪墊。
從整體上看,這兩部作品的音樂結構不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著鮮明的風格,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相互過渡的作用。從音樂旋律來看,第十首《過分認真》的旋律明顯帶有民族風格。曲子中的切分音構成了嚴肅單調的色彩,從而恰當?shù)孛枥L出兒童認真思考時的樣子。
總的來說,這三首歌都表達了德國作家舒曼對整個童年場景的最終回顧,調性的回歸也是主題的終止,這種終止感主要體現(xiàn)在最后一首《詩人的話》中,舒曼在最后幾個小節(jié)中的擴充與發(fā)展處加入了四分休止,呈現(xiàn)了斷續(xù)的音樂效果,這正是樂曲在整個套曲中最巧妙的安排,讓“詩人的話”變得意猶未盡,給人留下充滿遐想的空間。
情感論是歐洲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音樂美學學派,是19 世紀最重要的音樂美學潮流。19 世紀時期,音樂界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形式論,它認為音樂本身就是美的,不需要用音樂來引起聽眾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不需要用作曲家的情感介入到音樂中;另一種就是舒曼一直推崇的情感論,作曲家將情感通過音樂語言的方式傳遞給聽眾,與之產(chǎn)生內心情感的共鳴,聽眾沉浸其中、深受感染,那么怎樣的音樂形式也就無所謂了。所以,在當時舒曼會批判形式論的音樂,他認為形式論的音樂非常空洞,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音樂。舒曼非常重視情感論,在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定要加入自己內心的情感,如果作曲家將情感和情緒作為創(chuàng)作的動力,就會使音樂充滿靈魂。
《童年情景》中的故事情節(jié)與克拉拉有著莫大的關系。正是因為克拉拉的兒時趣事,給予舒曼創(chuàng)作這部鋼琴套曲的靈感,同時也是舒曼送給戀人克拉拉的“情書”。其中蘊含著舒曼對克拉拉強烈的愛意,用非常細膩的音樂語言描寫了克拉拉快樂的童年生活,整首曲子充滿了舒曼對克拉拉的愛意,同時也是舒曼重視情感論的標志性體現(xiàn)。
舒曼的父親是一名書商,從小就在文學方面對他進行培訓,因此他成年后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父親對他的教導他一直銘記在心,一生都在追求對詩歌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高標準。舒曼年少時想當一名和雪萊一樣偉大的詩人,并在大學時期當上了文學社的社長。舒曼很崇拜同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海涅,在他后期創(chuàng)作聲樂套曲《詩人之戀》時他選擇海涅《詩歌集》的詩詞進行創(chuàng)作,使詩歌和音樂在藝術上完美結合。在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舒曼在1840 年將拜倫的詩劇《曼弗雷德》改編成序曲,舒曼認為他和主人公曼弗雷德有著相似的內心世界,因此舒曼給這部詩劇配了十六部配樂。這部序曲可以看出舒曼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才華,是舒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舒曼的音樂作品普遍都是富有韻律的,這與詩歌的特點十分吻合,這也是舒曼總對詩歌改編的原因。
通過《童年情景》可以看出舒曼的鋼琴作品都是包含兩到三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四個樂句,而每個樂句又各有四個小節(jié)。這種規(guī)矩的創(chuàng)作方法使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旋律,同時舒曼將音樂語言表達的盡量短小,在最恰當?shù)奈恢檬褂酶鞣N重屬、副屬、離調、變音和弦,使舒曼的音樂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同為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作品是有力且靈活自由的,而舒曼的每一個和聲、每一個音都是精心考量過的,從而使音樂作品具有詩性。
標題性的含義是指要在音樂作品之前加上文字性標題,也是指音樂本身所具有文學構思的成分,它能夠使聽眾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想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對于舒曼而言,標題性套曲已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特點之一。舒曼在《童年情景》中起了一個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標題,使舒曼的情感性和藝術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詩人之戀》中,雖然舒曼沒有在音樂作品之前加上文字性標題,但是音樂本身具有文學構思。因為《詩人之戀》是參考海涅詩篇中的《抒情間奏曲》加以創(chuàng)作的,所以《詩人之戀》也是舒曼標題性套曲代表之一。當我們聽到每段音樂時就會感受到這一個個場面仿佛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里面的人物好像就是我們身邊的人,讓我們?yōu)橹畡尤荨祟}性音樂是一門獨特的綜合藝術,但舒曼卻很好地將文學與音樂之間完美融合起來,這也是舒曼能在音樂領域地位不可動搖的重要因素。
在舒曼的音樂觀中,我們能夠意識到,當舒曼以作曲家或者樂評家的角色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時,可以感受到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極致的音樂態(tài)度。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激情滂湃的語言表達他對音樂的熱愛。舒曼的藝術評價風格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浪漫主義也有一些反映性的特征,如在表現(xiàn)音樂家本人的情感過程中,作曲家必須運用對比創(chuàng)作手法,使聽眾進入到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舒曼曾經(jīng)說過,重視情感是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如果作曲家將自己的情感放在音樂作品中,那么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不會出現(xiàn)錯誤。舒曼在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直實踐這一理論,他的音樂作品都包含著自己的情感,比如在他的作品中,五度音程和C 大調往往代表克拉拉,舒曼把這一思想作為重要的音樂美學。
舒曼非常重視如何更好的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完美融合起來,能讓后續(xù)音樂更好地發(fā)展。舒曼認為貝多芬是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完美結合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名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完美融合的代表者之一,舒曼認為不僅可以用浪漫的情感色彩來豐富音樂作品的藝術美,還可以用古典時期的表現(xiàn)手法為聽眾帶來更優(yōu)美的藝術表演。所以舒曼認為,當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有機融合時,就可以在美學領域獲得非凡的地位和最高的榮譽。后期舒曼的學生勃拉姆斯繼承了舒曼的這一思想,創(chuàng)作了《狂想曲》這一曲子,代表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深度融合。
《童年情景》的產(chǎn)生正是舒曼將古典和浪漫融合的時期,從曲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舒曼選擇古典時期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和聲學分析,古典主義時期的和聲學色彩與作用都具有比較嚴格的創(chuàng)作手法。舒曼為了更好的達到自己內心的音樂效果,突破了浪漫主義時代的創(chuàng)作手法,給聽眾帶來更為直接的音樂體驗。舒曼在《童年情景》用一個個小標題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這種用音樂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感是浪漫主義音樂標志性特征,同時他使用創(chuàng)新式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對后期音樂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意義。
舒曼曾經(jīng)說過,音樂藝術家必須是音樂的引領者和推動者,不能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進行創(chuàng)作音樂,這一觀點的出現(xiàn)大大提高了公眾對音樂藝術家素質的評判標準。具有良好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扎實的演奏基礎,這是一個音樂家的首要條件,這意味著在羅伯特·舒曼的評價標準下,音樂家不應該是功利主義者,而是讓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藝術家。這一想法顯然是高要求,但從音樂美學思想的角度來看,這一觀點的產(chǎn)生明顯改善了德國音樂在美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并為后期德國音樂發(fā)展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舒曼說,音樂創(chuàng)作也需要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找尋創(chuàng)作靈感,以音符為媒介,正確翻譯生活中出現(xiàn)的音樂語言,通過《童年情景》我們可以看出舒曼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
舒曼的人生中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意外,他的理性一直在和狂熱斗爭,最終理性失敗,精神失常,上演了世界上最痛苦的悲劇。浪漫主義在當時的德國很受歡迎,舒曼是當時的重要人物。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的內在矛盾和復雜思想感情常常受理性的支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往往顯示出理性無法控制感情、沖動性強烈的現(xiàn)象。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充滿了極度的熱情和幻想,從而產(chǎn)生各種矛盾。他們往往具有無法區(qū)分的多重人格和不平衡的精神狀態(tài),這集中體現(xiàn)在舒曼身上,最終舒曼晚年因精神病孤獨的在醫(yī)院去世。
舒曼總是處在矛盾之中,這也反映在他的鋼琴創(chuàng)作風格中。他不但要利用主題使觀眾回憶故事內容,而且還要在音樂中使用很多暗示和隱喻。例如《狂歡節(jié)》的主題就是由克拉拉以前居住的小城鎮(zhèn)名構成,有時他之所以喜歡某個主題或和聲,并不是音樂創(chuàng)作本身的需要,而是因為常常會喚起某種感情的記憶。舒曼在作曲時,經(jīng)常從個人經(jīng)驗中獲得靈感。在他的作品中,個人自傳的內容占比更多,所以他的作品都需要仔細研究,從而理解背后深奧的含義。
舒曼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舒曼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影響力僅次于舒伯特。他在1834 年創(chuàng)建了《音樂時報》和“大衛(wèi)同盟”組織,借此平臺,向大眾推薦了許多“千里馬”,比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等。
舒曼在繼承充滿冷靜的古典主義風格基礎上發(fā)展了當時德國傳統(tǒng)浪漫主義風格,為他后來發(fā)展的幻想曲和隨想曲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石,同時間奏曲也成為了獨立的創(chuàng)作體裁。“阿拉伯風格曲”“新事曲”“幽默曲”等這些體裁,后來也被舒曼獨立使用于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最為關鍵的是,舒曼完全使用了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形式,把自己的心靈與情感融合進作品之中,將自身經(jīng)歷紀錄于精簡而充滿藝術特性的小品上,再與之連成套曲,以表現(xiàn)完美的詩情畫意。他還創(chuàng)造了鋼琴小品套曲的新體裁形式。舒曼對音樂極致的態(tài)度和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為后續(xù)音樂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如標題性,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加入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用切分與對比的節(jié)奏手法對19 世紀中后期,乃至未來音樂各個樂派的眾多音樂家鋼琴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舒曼不僅僅屬于19 世紀,也屬于未來音樂。舒曼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音樂評論以及他的音樂精神對后世的音樂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總之,舒曼《童年情景》的音樂美學象征著19 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和作品的美學特征。在浪漫主義時代,美學重視情感論,用情感取代古典主義的理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新時代,也為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