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心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音樂傳播高水平專業群(以下簡稱“本專業群”)是應對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以音樂傳播為主導,音樂表演、現代流行音樂、舞蹈表演為主干,音樂制作為支撐專業,組建的高職高水平專業群。其組建的目的是為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培養“會策劃、會表演、會制作、會傳播”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是將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新興產業。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分類,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從屬于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隨著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打造,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也將發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勢必倒逼音樂傳播專業群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師團隊建設等方面產生一系列的轉變。
“數字創意產業是以數字技術為主要驅動力,圍繞文化創意內容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而融合形成的新經濟形態”。其下有“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數字文化創意活動”“設計服務”和“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等產業形態。數字創意產業的集群化,勢必引起“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設計服務”和“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等產業形態對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橫向拉引,從而催生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新業態。
產業集群之前,每一個企業都要注意產業鏈、供應鏈和產品鏈。在集群下,不僅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相對固定,而且有集群內其他產業鏈橫向支撐,企業只需專注于本專業的工作即可。并且,由于集群內產業的橫向支撐,單一企業可以對接集群內不同產業,可能把本專業的工作研發開展得更加精深。比如,隨著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數字文化創意活動對技術設備的需要越來越高,產品交互越來越人性化,在單一產業鏈條時,數字文化創意活動類產業需要一邊尋找適合的技術裝備,一邊尋求交互設計對接企業。即在研發產品之外,還要將精力花費在材料的選配和成品的銷售方面。產業集群后,供應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設計服務、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等行業企業相對穩定,節省了尋租成本。并且一旦銜接關系固定,在以后的生產過程中,其他產業的企業可以分工協作,隨動發展。
生產要素主要包括人的勞動、土地、資本、信息、數據等。由于數字創意集群依托的是數字信息技術,其設備(資本之一)一般造價不菲,并且部分設備使用對場地和操作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導致集群之前,每個產業的鏈條,都是相對獨立的用地、人員、信息和數據。集群之后,產業可以跨鏈對接,在拓展功能之后,可以實現在同一個場地里,同一批員工,能夠根據信息和數據,生產用于不同產業鏈條的產品,節省了數據和信息處理的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單一產業無須再配置使用頻率低、造價高的設備,也不需要再聘用報酬供給高、生產運用少的研發工作人員。相應的設備可以進入到集群內其他適合的產業中,有效利用了場地和員工。具體到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生產和傳播文化產品的技術設備和研發人員由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產業鏈研發提供,產品的交互設計、廣告推廣等生產要素可由設計服務和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兩個產業鏈提供。
集群之前,產業要單獨調研,分析研判行業發展趨勢、客戶需求,不僅投入成本,還要承擔研發失敗的風險。集群之后,用戶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可以多產業鏈共同測算,分析研判結果就會更加準確。并且,某一產業的產品,可以在群內與另一個產業共享。這樣不僅共擔創新風險,還可以對同一個行業從不同維度進行市場引領,打造用戶需求。如果四個產業都認定這個市場,就可以從四個維度一起打造客戶需求。比如音樂在線教育項目,傳統的音樂教育,因為教學效果反饋要精準及時,不僅要采用面對面授課方式,甚至要一對一教學。疫情以來,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同時,由于國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育素養的追求越來越高。線上音樂教育成為市場需求的主要導向。這個市場的需求量有多大,效益如何,已經擁有多大的產業規模,教學資源庫建設和專利占有情況如何,設備制造、軟件研發、廣告宣傳投入與產出比如何等等,這些創新創業前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涉及群內多條產業鏈,僅由音樂教育機構和音樂傳播專業群來完成,顯然力量單薄。并且,一旦確定開始制作產品,還需要技術設備制造產業提供可供線上一對一或一對多教學的網絡教學設備、設計服務產業提供能夠吸引客戶群體的交互界面、融合創意將其整合為數據信息收集處理一體化的電子出版物等產業協同創新。這樣,音樂在線教育項目創新創業的前期研判、中期研發、后期推廣與反饋,就由數字創意集群共同完成。并且群內產業共同承擔創新創業風險。
如上所述,產業集群后,各產業鏈可集優完成對市場的調研、研判、開發和引領,協同完成企業專業分工、生產要素配置,甚至可以共同打造供給側市場消費理念引領,為群內每個產業拓展生存空間,使群內各產業鏈共進共生,融合發展。比如,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中“虛擬現實處理軟件”和“動漫制作引擎軟件和開發系統”需要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產業支撐并受其制約;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產業中的廣告服務,又受到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對文化產品的原創能力提供程度的限制。同時,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打造的數字文化創意軟件開發、內容制作服務、音樂傳播等市場,也會倒逼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的研發與應用。
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化后,給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帶來很多新拓展,也對產業的發展提出很多新需求。
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化后,對產品內容的原創要求更高,也就是對本專業群人才培養的文化創新素養要求更高。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文化創意。在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內,承擔著文化活動的打造、傳播和服務等功能。目前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二是現代文化的展示。在當前國家導向和市場關注下,傳統文化的創新式傳承更有發展空間。由于原音樂傳播專業群培養的人才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深度有限,傳播和服務人才對技術掌握程度不高,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基本是以傳統技術簡單復制傳統文化。音樂傳播專業群培養的就業者抓不住傳統文化的內核與現代社會意識的切入點,也因此無法打造文化標識度高、原創性強的品牌,沒有達到“創新式”傳承的基本標準。
內容原創性的增強,需要對相應的開發工具,基礎軟件自主程度更高。一是很多原創性的內容需要根據特色進行自主創作,二是在傳播過程中需要結合受眾進行特色策劃,三是對傳播后的反饋需要進行自主分析。這些都需要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從業人員在充分發揮自主性基礎上使用開發工具和軟件。聚焦到音樂傳播專業群,就是要專業群人才培養更著力于數字信息技術軟件使用的培養。與產業集群化前不同的是,這種培養應該更加注意與“數字創意技術設備制造”“設計服務”和“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所使用的開發工具、基礎軟件對接。必要時,在音樂傳播專業群授課時,使用其他三個產業在用的廣泛的開發工具和基礎軟件。
無論是對內容原創能力的需求,還是對開發工具、基礎軟件自主程度的需求,都可以歸結為在數字創意產業集群框架下對從事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人才的需求,即音樂傳播專業群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一方面,產業集群化后,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需要跨產業鏈對接,產業崗位對接網格化,原崗位人才需要拓展崗位技能才能滿足新業態崗位需求;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后,受到臨近產業鏈影響,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崗位技能會重新組合,甚至產生新的崗位,并且數字創意產業集群發展迅猛,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崗位演化頻率高,對相應的人才需求量也顯得異常大;第三,就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自身來說,原創人才需要復合能力,復合人才也必須具備原創意識。這就需要音樂傳播專業群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實訓教學等諸多要素中進行原創能力、技能復合的調整甚至改革。
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化后,對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影響還有很多,以上三點是當前比較急迫的,已經在《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廣東省廣播電視局 廣東省體育局關于印發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中予以明確。
作為高職高水平專業群,音樂傳播專業組建的初衷,就是緊隨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為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培養“會策劃、會表演、會制作、會傳播”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滿足數字創意產業集群化對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的新需求,音樂傳播專業群至少應該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般而言,高職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于典型崗位與幾個輻射崗位。專業群對接產業框架下,人才培養定位于產業鏈,必須考慮典型崗位及其輻射崗位上下游崗位對接問題。而隨著數字創意產業集群的匯聚,勢必出現對原創人員了解數字傳播技術、數字傳播技術人員掌握傳播內容特征的崗位技能要求。在音樂傳播高水平專業群中,則體現為音樂、舞蹈編創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字傳播素質,才能創作出符合數字平臺傳播的歌舞類作品。在數字技術平臺競爭日益激烈的前提下,甚至要掌握一定的數字編創技術,才能創作出跟進數字平臺演進的可傳播的作品。傳播崗位人員也必須能夠清晰哪些作品符合數字平臺用戶認知規律、具備數字傳播價值,甚至能夠對不適合數字平臺傳播的作品進行再創作。由此,人才培養定位將不再是“一個專業典型崗位+多個輻射崗位能力”,即“一專多能”,而更加傾向于“多個崗位能力模塊綜合+一個專業特長”,即“多能一專”。一個專業的學習者,可能需要掌握群內其他專業的職業基本能力,才能符合產業集群的崗位需求,這使得本專業群人才培養更加體現高職的復合化傾向。
產業集群的匯聚,勢必帶來典型崗位的一系列變化。為適應集群上下游產業,同一產業鏈條的崗位能力可能會出現擴展、合并、重組的情況。這一點已經在與本專業群相關的1+X證書、職業技能大賽的立項上充分體現。在保持原產業技能體系總體不變的前提下,不同產業鏈條的相近崗位,對技能的要求可能趨同,知識體系可以通約。比如音舞表演類專業的視唱練耳、合唱訓練課為其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而在音樂傳播專業為其職業基礎課程。為節省產業投入成本,最好的解決途徑,就是崗位技能體系模塊化。從業人員根據就業目標,選擇需要學習的崗位技能模塊。在實際操作中,再根據所在產業鏈需要掌握的程度。這樣,同一從業人員,可以在產業集群內適應多個可通約崗位,節省了人才培養成本,也符合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基本素養形成規律。崗位技能體系的模塊化組合會倒逼原有以典型崗位能力知識體系為主導的課程體系進行內容和模塊的重組,不同專業學習者可以按崗位能力選擇不同模塊進行學習。
職業院校的教學場地是學習者理論與技能轉化的重要場所。本專業群已經有“藝術團”、工作室和實訓室等以單一崗位技能實訓為主要功能的教學場地。產業集群的出現,意味著要將原崗位技能按不同產業組成相應鏈條。這必然要求與崗位技能訓練相對應的教學場地必須能夠完成一個崗位技能到另一個崗位技能的實訓傳遞運作。在完成適應數字平臺傳播的創作、推廣、服務的技能鏈條的訓練同時,教學場地內的設備設施也需要盡量與數字平臺實際使用的相一致。至少在功能上趨同。由于數字創意產業的技術平臺特性,本專業群內各專業實訓設備造價不低,教學設施要求較高,教學場地建造投入較多,不可能為產業集群每個產業構造單獨教學場地鏈條。更符合教學成本的,是將教學場地運作隨動課程模塊,整合好校內外實訓基地,將原有的單一“藝術團”“工作室”,按產業集群進行鏈條化運作。
教師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也是知識、技能的有自主意識的載體。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崗位技能體系模塊化的組合,勢必會給教師和教師團隊帶來新的要求。首先,產業集群框架下的崗位技能體系模塊化組合,勢必要求教師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對于新業態,還需要教師到企業中進行新的實踐體驗。比如,同是音樂傳播,在聲音傳播平臺和視頻傳播平臺,就有不同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專業實操技能訓練方面,也需要引入新的企業教師到教師團隊中。比如在線直播平臺,實操過程中需要應對很多技術、情緒處理的情況,是課堂教學和校內教師無法預設的,只能在實操中由企業教師指導進行學習。再次,針對數字創意產業內容原創能力不足問題,教師團隊需要加入能提供原創驅動力的文學、思政方面的教師。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由于每個學習者選擇的課程模塊不同,負責課程的師資團隊搭建也將隨動學習者需求。同時,隨著學習者的成長,師資團隊的搭建也是動態調整的。產業集群的匯聚使得本專業群師資團隊的搭建更體現學習者的個性化。
隨著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數字創意產業各形態開始匯聚。這種匯聚必然由于產業的橫向聯系催生產業的新形態。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由此產生對從業人員的原創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復合型能力等崗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解決這一要求的根本路徑,是從人才培養上進行系列調節。音樂傳播高水平專業群為滿足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人才需求而組建,其組建的定位必然要求自身進行主動的人才培養調整。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可以著力的環節很多。本文首先從人才培養定位、崗位技能模塊化、教學場地鏈條化、師資團隊個性化動態調整入手進行探索。這當然不能窮盡解決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人才培養需求的全部途徑,但希望能為促進音樂傳播專業群隨動數字文化創意活動產業業態發展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