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未來十幾年有可能進入中等收入的群體規模,即潛在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 億—5 億人。在對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就業狀況進行分析后發現,有3/4 的人都是在民營經濟就業,如果不加大力度發展民營經濟,想要通過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所以,我們以前雖然對支持發展民營經濟講了很多理由,今后可能還得加一條理由,即實現共同富裕。要使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就要比過去更大力度地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認為可以凝練成“五有、三感、三均衡”。“五有”是指人們要有房住、有車開、有財產性收入、有閑暇時間、有基本保障。“三感”是不斷提高人民對共同富裕的獲得感、參與感和認同感。“三均衡”是指地區發展、城鄉發展、收入分配要均衡。從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來看,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八個著力點,做到協調配合、系統推進,在推進共同富裕方面形成合力。第一個著力點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個著力點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三個著力點是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第四個著力點是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第五個著力點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第六個著力點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七個著力點是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八個著力點是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今天看來,在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理論與實踐挑戰中,當務之急是澄清對共同富裕的各種誤讀。第一,共同富裕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離開發展或脫離富裕這個基礎,都談不上共同富裕。當前,我們必須夯實富裕這個基礎。第二,就當前的中國現狀而言,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較之于結果公平更為重要,不能因為強調結果公平而置機會公平和過程公平于不顧。第三,站在40 多年市場化改革理論和實踐成果的肩膀之上,我們不能離開市場經濟去談共同富裕,也不能離開市場經濟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去談共同富裕。第四,促進共同富裕要從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要求出發,堅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并重來綜合施策。第五,促進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應該因時、因勢、因地制宜,科學設定有關共同富裕的具體發展目標,并做出正確合理的安排。


金融在促進共同富裕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至少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如何做大蛋糕。目前,我們的金融效率還不夠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推動市場化改革,讓國企和民企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資源配置的重點是把其投放到最有效率的地方。第二,我們在促進公平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這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能。比如,應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和農村群體。第三,改善社會保障。金融在提供社會保障方面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中國在醫療、養老、失業等領域,除了政府支持建立一個基本保障體系以外,市場還可以做很多工作,這是保險行業能夠發展起來的關鍵,也是金融發揮作用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