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棟鋒 李 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九地質大隊,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新疆煤炭資源90%以上的聚煤作用都發生在早一中侏羅世陸相沉積環境,哈爾交煤礦區位于阿爾泰缺煤地區,是新疆少有的二疊系海陸交互相沉積環境成煤的典型礦床,相比,煤炭資源分布較好,勘查程度較高,但研究程度較低,通過對其賦煤特征的研究[1-6],有利于指導新疆二疊紀煤礦勘查工作,緩解阿爾泰等缺煤地區供需緊張問題。
研究區位于新疆北部托斯特盆地南緣,吉木乃縣東南60 km 處,面積約60 km2,煤炭資源量54 967萬t。含煤地層為早二疊系卡拉崗組第三巖性段,含可采煤層4層,屬較穩定煤層,煤類是以無煙煤為主,少量貧煤,煤化程度高,可以做民用煤和合成氨的原料。
研究區構造區劃位于北天山~準噶爾構造區(Ⅰ)、北準噶爾構造帶(Ⅰ1)和布克賽爾華力西期后形成的山間坳陷(Ⅰ11-2)薩吾爾復向斜內。其北側為齋桑泊~布倫托海大斷裂,南側為薩吾爾大斷裂,中南部為卡森庫梅爾斷層,以上斷裂構造控制了薩吾爾復向斜以及含煤地層的分布。
研究區地表大部分為新生界第四系覆蓋,局部出露二疊系下統卡拉崗組(圖1)。含煤地層即為二疊系下統卡拉崗組,由一套火山噴發和正常沉積相間的巖系組成,自下而上可劃分四個巖性段(圖2)。第一巖性段:為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巖夾中酸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呈爆發~噴溢~沉積相,控制地層厚約260 m。第二巖性段: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為爆發~噴溢相,控制地層厚約40 m。第三巖性段(含煤段):為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及河湖、沼澤相沉積,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地層,地層平均厚約400 m。第四巖性段: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為爆發—噴溢相,地層厚度變化較大,在1~180 m 之間。卡拉崗組自下而上經歷了正常沉積間弱噴發、噴溢期(第一巖性段),火山活動噴發、噴溢期(第二巖性段),正常沉積為主的微弱火山活動期(第三巖性段 ),強火山活動噴溢噴發期(第四巖性段)。含煤的第三巖性段是在兩次強大火山活動間的相對寧靜期的產物。

圖1 研究區地質簡圖

圖2 哈爾交礦區含煤巖系柱狀圖
如圖3 所示,礦床總體構造形態為一向北傾斜的單斜,地層走向105°,傾向25°,巖層傾角在15°~25°,具有由淺到深變緩、西到東部稍緩趨勢。礦區西側和東南側有華力西晚期的鈉長斑巖、鉀長花崗斑巖侵入體,侵蝕了含煤地層,造成地層及煤層的缺失和變薄。

圖3 勘探線剖面及巖性段圖
如圖3 所示,研究區整體上煤層具有垂直層序對比的明顯條件,上下兩套火山巖是煤層和煤層組合確定性標志。二維地震煤層反射波追蹤對比方法,確認了對應5 號煤層波和2 號煤層波,為煤層對比提供了兩條對比基線(圖4)。

圖4 煤層標準反射波在時間剖面上顯示
5 號煤層位于含煤段的上部,在垂向上是一獨立的煤層組合,與其下的2 號、3 號、4 號煤層組合的間距較大,是主要標志層,在測井物性各參數曲線異常均很明顯。二維地震反射波全區發育,波形較為穩定,連續性較好,是研究區煤層的主要反射波。4 號、3 號、2 號煤組位于含煤段的下部,在垂向上構成煤層組合。這3 層煤在垂向上關系密切,尤其是在淺部均呈平行狀態,從層間距看優于中深部的煤層。2 號煤層是最下部一層可采煤層,為薄—厚煤層,與其上的4 號、3 號煤層組合平行出現,間距相對較大,二維地震反射波大部分地區發育。波形為一個相對強的相位,是控制本區煤層的輔助反射波。綜合對比分析,5 號、4 號、2 號煤層對比可靠,3 號煤層對比基本可靠。
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下統卡拉崗組第三巖性段,可采煤層4 層,平均全層總厚12.94 m,第三巖性段地層厚約400 m,地層含可采系數3.24%。煤層分布以5 號煤層在全區分布,4、3、2 號煤層多賦存于礦區中南部(圖3),研究區整體聚煤中心位于礦床西部為賦存特征(圖5)。

圖5 5 號煤層厚度等值線圖
如表1,5 號煤層可采面積42.07 km2,可采厚0.70~14.75 m,平均3.35 m,為全區可采的較穩定煤層,總體具淺部分叉變薄、深部合并增厚的特征。煤層結構簡單,夾矸均厚0.27 m,含矸率9.3%。4號煤層可采面積21.02 km2,可采厚0.91~13.95 m,平均2.83 m,為大部可采的較穩定煤層,呈串珠狀分布。煤層向深部呈逐漸增厚的趨勢,結構簡單~較簡單,夾矸均厚0.17 m,含矸率6.4%。3 號煤層可采面積11.65 km2,可采厚0.74~12.57 m,平均2.26 m,為大部可采的較穩定煤層,呈現由南向北增厚-變薄-再增厚-再變薄的特征,結構簡單~較簡單,夾矸均厚0.25 m,含矸率11.6%。2 號煤層可采面積17.39 km2,可采厚0.85~9.57,平均2.49 m,為大部可采的較穩定煤層,呈現東厚西薄,淺部厚向深部變薄及尖滅的變化特征。煤層結構簡單~較簡單,平均厚0.27 m,含矸率10.4%。

表1 研究區可采煤層特征表
煤整體呈黑色,局部呈鋼灰色,大部為瀝青光澤,局部為金剛光澤,少數為絲絹光澤,質硬的特征。平均視相對密度值為1.76 g/cm3。煤的顯微組分組成有機質含量占80%,無機質含量占20%。主要煤層的原煤碳元素平均87.89%,水分平均1.77%,灰分平均產率38.36%,全硫平均0.43%,高位發熱量平均20.24 MJ/kg,浮煤揮發分平均10.33%,為高固定碳煤、特低水分、中高灰、特低硫、中低發熱量-高發熱量、低揮發分煤。粘結指數為0,屬無粘結煤,煤層焦油產率均<7%,屬含油煤。煤類主要為無煙煤,少量貧煤,有個別貧瘦煤點,煤化程度高,可以做民用煤和合成氨的原料。
石炭紀末期,大洋封閉,進入陸相火山活動的環境,二疊世經歷了多次火山噴發旋回,含煤巖組—卡拉崗組第三巖性段時期,是一個時間相對較長的寧靜期,開始了海陸交互河湖相、泥炭沼澤相沉積期,沉積物以火山巖夾正常碎屑巖層為主,巖性主要是碳質泥巖,煤層夾于凝灰巖中。各煤層煤的顯微組分鏡惰比2.21~3.92,且具有比值上大下小特征,表明成煤時上部煤層沼澤相水體較深,泥炭在深水缺氧的環境下主要發生凝膠化作用。下部煤層鏡惰比值較小,沼澤相水體較淺,泥炭易于暴露氧化,主要發生了絲炭化作用。另外沉凝灰巖內含大量的銀杏葉等植物化石和淡蛤和魚的化石,表明研究區當時是一個火山洼地形成的淡水湖泊。
(1)哈爾交礦區煤層賦存于二疊系下統卡拉崗組第三巖性段,沉積環境為火山活動間的相對寧靜期的海陸交互河湖相,沉積物以火山巖夾正常碎屑巖層為主,巖性主要是碳質泥巖,煤層呈層狀、透鏡狀、串珠狀夾于凝灰巖中。
(2)煤化程度高,煤類是以無煙煤為主,少量貧煤,總體為特低水分、中高灰、特低硫、低磷、中低發熱量-高發熱量,可以做民用煤或合成氨的原料等,資源稟賦較好,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