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貴州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 朱騁
截至2021年,貴州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000公里,較2010年的1500公里增長了5倍有余,通車總里程和綜合密度均躍升至全國前列,現有開通運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161對、停車區115對。對于一個“地無三尺平”的高原多山省份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成績。
以往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規劃設計單位往往忽略了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導致服務區建成以后只能基于路段的流量需求開展經營,難以實現真正的“引車上路”。周邊自然環境是每個服務區發掘自身特色的富礦,也是“引車上路”的關鍵,需要在高速公路及其服務區建設初期就納入規劃。同時,路衍經濟也不僅是近年來公路交通行業的熱詞,更是一條實現服務區“一區一特色”的可行路徑。其豐富的經營業態,將給高速公路服務區提供多元化的發展可能。
根據《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JTG D80—2006)的規定,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規劃布局的選址規范大多側重于一般因素,主要有規范推薦值、國內外經驗借鑒、車輛加油需求、人的生理需要和行車安全要求五點。盡管該規范中已經明確還有“自然環境”的因素,但在以前,怎么與自然環境融合,以及如何從運營的角度反推,建設一座融入自然環境的服務區,大多數規劃設計單位都沒有思考過。所以,服務區建成后只能基于路段流量需求開展運營,難以真正達到“引車上路”的目的。
要實現“引車上路”,一方面可以在高速公路的路線設計上下功夫。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挖掘重要橋梁、特色村落、重點景區等優質資源,將這些地點作為高速公路途經的關鍵節點,并配套規劃服務區選點。另一方面,可以在設計服務區時擺脫傳統服務區、功能區的約束,按照旅游接待大廳、展廳、博物館、商業綜合體、主題景區等模式,深度挖掘其周邊AAAAA級景點、重要城市、特色村落等具有屬地文化、特色代表的人文屬性標志,明確主題與定位,使服務區設計從整體布局、綜合樓外形、室內裝飾等方面與主題相輝映、契合。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JTG D80)規定:服務區、停車區的建設規模應根據公路設計交通量、交通組成、自然環境、用地條件等因素確定。
具體而言,停車場、餐飲機可按預測的10年交通量設計,且平均間距不宜大于50公里至60公里。目前,服務區具體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服務區和停車區功能競合分散客源的情況。建議僅在停車區設置停車場、公共廁所和長凳,給用路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務,合理區分服務區和停車區的功能,非必要不增加停車區的功能,且平均間距設置為15公里至25公里。二是一、二類服務區及停車區的分級標準缺乏預測流量等關鍵數據的支撐。建議增加預測路段斷面流量當量。三是與有關部門街接性不足導致服務區開通后功能不足,例如加油站的缺失。建議加大部門間的協調對接力度,提前形成工作機制。
近年來,“路衍經濟”成為了熱詞,服務區也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服務區“+物流”“+旅游”“+體育”等形式,各有特色。但總體看來,能夠真正起到刺激“路衍經濟”發展,產生經濟效益的服務區少之又少。
運營期改造難度大 例如“高速公路+明星橋旅”的配套打造,往往依托于服務區。但在建設期投入大量資金開展建設施工的投資回報比難以平衡,對選址新征用地等的難度明顯提升。貴州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是當前世界第一高橋,橋梁的選址往往是兩山之間最短距離,這類地形往往都是高山峻嶺,找一塊滿足建設服務區的用地何其艱難?更不要談林地、保護地、加減速車道距離等因素。
所匹配的政策制度不完善 大多數服務區土地性質均為劃撥用地,在后期經營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例如證照辦理、土地確權、補交土地出讓金等。
營銷策劃跟不上 我國基建實力很強,交通隊伍更是其中的“生力軍”,但談到運營、營銷策劃,大多都是門外漢。很多好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建成以后,仍然依靠路段車流量“坐收漁利”,達不到“引車上路”的目標,路衍經濟的優勢也未能發揮出來。
面對上述問題,可以著重在制度層面下功夫,推動形成刺激路衍經濟的配套制度體系。積極向屬地政府爭取一些刺激高速公路路衍經濟發展的配套性制度措施,例如在不改變高速公路劃撥用地性質下,與高速公路密切相關產業的特許經營權,例如倉儲物流、交通能源、交旅融合、汽車銷售及維修、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等。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編制了《貴州省高速公路服務區服務規范》,對已開通運營的服務區,按照基礎業態數量、提供服務的“高、中、低”水平及拓展服務項目等劃分。小吃、商鋪等流轉較快的業態合同周期不宜過長。充分結合路段通車實際流量,逐步拓展經營業態。
同時,還從經營單位管理手冊的角度編制了《貴州省高速公路服務區管理規范》,將開通運營、安全管理、環保管理、應急管理、信息管理、便民管理、資產管理、團隊建設、企業文化等內容寫入其中。目前,部分省級層面的配套制度正由貴州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等機構開展研究,擬以貴州省人民政府的名義出臺配套制度措施。
近年來,隨著服務區文明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服務區專業化、精細化制度日趨完善,普通的服務區管理工作也慢慢走上正軌。但這類服務區的管理模式需要區別于傳統的服務區。因為較一般服務區而言,這類服務區更加側重于經營能力。如果把服務區當作商品來看待,“產品、價格、渠道、宣傳”四個營銷基礎要素缺一不可,不只是簡單打打廣告、搞搞促銷,營銷此類學科的內容非常龐雜、專業,所以需要專業的團隊參與,并且企業要注重這類人才的培育。

天空之橋服務區

夜幕下的天空之橋服務區
天空之橋服務區位于平塘至羅甸高速k249處,總用地面積9.50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998平方米,主要由綜合樓、懸崖酒店、停車場、房車露營地、兒童樂園、半山步道、天文觀景臺等幾個部分構成。是以近觀平塘特大橋為主題打造的集休閑、娛樂、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貴州首個旅游目的地型服務區,在建設之初就劃定了該片區域的服務區發展方向,被交通運輸部列為交通強國貴州省唯一一個交旅融合發展的示范服務區項目。依托天空之橋——平塘特大橋,天空之橋服務區將自身打造成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橋梁主題公園服務區,一座以最佳觀景點和橋梁科普研學體驗地為主的橋旅融合主題服務區,鏈接天眼景區,輻射平塘周邊景區。結合“中國天眼”和貴州公路文化,天空之橋服務區整體建筑圍繞“星際時空”理念設計,除了配有常規服務區應有的停車、加油、餐飲服務以外,還加入了文創商品、酒店休閑、懸崖民宿、特色購物、觀景打卡、房車露營、越野賽事等新旅游活動業態。

平塘特大橋
作為一座自帶IP的目的型服務區,高速公路斷面流量不是天空之橋服務區考慮的第一要素。未來,天空之橋服務區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將不再過多投入建設資金,而將在注重服務配套提升的基礎上,著重發展旅游產品的策劃和知名度推廣。
充分結合貴州名片——中國天眼、荔波小七孔等旅游區的景區客源優勢,將貴州新名片的天空之橋與之融合,推出貴州南線--科普景觀夏令營旅游線路。
圍繞世界第一高墩天空之橋,營造主題故事,推出多個方面的旅游產品,例如天空之橋6時的云霧景觀、20時的橋梁燈光秀、最佳拍攝點及上橋體驗和在服務區露營夜、橋梁博物館等。
除已具備的客房酒店,還可依山就勢,采用木質結構臨山搭建民宿和露營地,積極拓展服務區夜間燒烤、橋梁模型搭建體驗業態,在“五一”“十一”等重大節假日策劃音樂節、山地汽車節等吸引游玩人員的活動,同時做好新媒體平臺的推廣應用,邀請知名主播、網絡大V、知名戶外運動博主等圍繞服務區策劃專項宣傳內容,提升服務區知名度。
制定好峰值客流疏散預案,一旦車流、客流在節假日出現暴增情況,要及時啟動預案,利用高速公路LED屏幕、從貴陽至平塘大橋沿線服務區戶外廣播、貴州交通廣播等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醒游玩乘客分流至小七孔、平塘天眼、紅崖天書等景區。同時,注意關注服務區現場聚集人群的緊張情緒,及時疏導和干預,開展員工服務能力培訓,提高員工應急反應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