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凱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
央行降準有助于促需求、降成本、提信心
在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隨后在4月2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促進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央行人士稱,此次降準的目的,一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直接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通過金融機構傳導進一步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近期,宏觀經濟“三重壓力”有增無減,尤其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深受需求不足和成本上漲的沖擊。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2021年5月以來小企業PMI指數已經連續11個月低于景氣線。進入2022年3月,中小微企業受供需雙重壓力明顯加大。由于疫情以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累積效應使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消費動機減弱。同時,不少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不僅業務量明顯減少,產品消費需求也有所下滑。再加上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國際市場不穩定性升高,使得一些企業的出口訂單減少甚至是被取消,導致制造業生產活動和市場需求有所減弱。
在此背景下,擴大國內市場貨幣投放對拉動需求將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對資金壓力較大的行業將帶來明顯利好,并因此改善相關上下游各個行業及大量企業經營資金壓力。市場資金成本下降有利于即將進行的各個重大工程降低成本,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國內市場資金供應增大可能在外匯市場對人民幣貶值構成壓力,并由此帶動外貿型企業出口。
同時,2022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受國際形勢影響波動劇烈,占成本最大份額的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給中小微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日前,阿里巴巴研究院線上中小企業調查和郵儲銀行小微企業成本專項調查均顯示,中小微企業面臨最大的成本壓力和未來風險均來自原材料價格上漲,但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外生性因素難以改變,只能通過其他項目進行對沖。目前,國家在減稅降費降租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對沖成本工作。此次降準及后續可能降息也能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郵儲銀行小微企業成本調查還顯示,近期,小微企業應收賬款回收不確定性也在增大。近三年,反映應收款風險增大的企業比例每年都在上升。
3月,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及疫情影響,市場資金流動速度降低,所有行業和地區小微企業均反映回款周期變慢,應收款風險增大。此外,隨著武漢疫情后貼息政策逐步縮減力度,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呈先降后升態勢。因此,此次降準及后續可能降息對于增加市場流動性、提高資金循環速度、降低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將起到積極作用。
國家釋放降準、降息信號還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主體信心,從而讓居民敢于消費和投資,讓企業能夠在疫情困難條件下穩定經營。
鑒于此輪疫情仍未完全控制,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中小微企業需求和成本壓力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宏觀經濟形勢要求更大政策刺激力度。從貨幣政策看,對比國外,目前我國降準、降息仍存在空間。同時,國內物價穩定,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在短期內,我國貨幣政策仍可繼續由“穩健”向“積極”適度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