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晴
摘 要:琉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朝貢國之一。學術界有關中國和周邊國家交往的研究非常多,論述中琉之間交往的論文也不在少數。但是,縱觀明清時期的中琉交往史,以其中某個特定朝代為限定論述中琉之間朝貢關系的文章卻幾乎沒有。本文以清朝嘉慶時期的中琉朝貢交往為特定研究對象,通過檔案梳理嘉慶三年朝貢的整體過程,以此探討整個嘉慶年間中琉之間的交往。從整體看,嘉慶朝中琉關系更多的是以封貢關系中的“貢”,即朝貢關系為主,且它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
關鍵詞:嘉慶朝;中琉交往;朝貢
一、嘉慶年間朝貢情況
嘉慶年間,琉球國王共派出朝貢使12批,分別于嘉慶元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向嘉慶皇帝朝貢。具體派出使者情況如下表:
由上表可見,除嘉慶十三年琉球使者因抵貢未來,其余年間,琉球國皆以兩年一次的頻率派出使者向嘉慶皇帝朝貢。而慶賀、請封等原因只各占一次。明清時期的中琉關系以封貢關系為主,而“冊封”次數少,又只涉及天朝皇帝、冊封使者以及琉球中山王。與之相對,“朝貢”次數多,雙方接觸頻繁,也涉及更多朝貢使,并且更加貼近琉球百姓的生活。從中也反映出,嘉慶朝中琉關系更多的是以封貢關系中的“貢”,即朝貢關系為主。本文以嘉慶三年的朝貢為例,從檔案中看嘉慶時期的中琉朝貢來往。
二、嘉慶三年的朝貢
1.嘉慶三年的貢使入閩。嘉慶四年三月十一日,兼管閩海關務的福州將軍福昌向嘉慶皇帝上交關于琉球國貢船附搭的隨帶貨物遵循前例免稅奏折。這年二月二十一日,琉球國兩艘貢船進入福建,隨船通事毛廷器將此次進貢方物和請安方物列出明細,提交了清冊。經統計,隨帶的土產貨物按例共應繳納稅銀四百五兩一錢二分八厘。福昌逐一查驗提交的明細表和隨船貨物,遵循前例免除其全部稅銀。毛廷器及進貢正使向國垣率領官伴水梢等人感激皇上天恩,于関望闕叩謝皇上。此奏折的主要目的是向皇上報告琉球國的貢船已抵達福建,并對其所帶貨物免稅,重點在于免稅數額以及使者們對皇上懷柔遠人的感激之情,并未提及正副使姓名、隨船人員數量以及使者們的活動日程等情況,也未附帶琉球國通事所起草的貨物清單。
這年,除了進常貢外,琉球國使者來朝還有一個更主要的目的,即世孫尚溫懇請襲封王位之事。因此,這年的檔案中有許多同時提及了朝貢和請封事宜。
嘉慶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禮部尚書紀昀向皇上提交題本謄抄了福建巡撫汪志伊的疏。稱嘉慶四年,琉球國的兩艘船于二月分別抵達福建內港官田墩停泊。船上所載為王世孫尚溫所遣耳目官向國垣和正議大夫曾謨,及部分官伴水梢。攜帶物包括嘉慶三年的正貢以及請安、謝恩、請封相關的多種表文,同時亦攜帶了常貢方物及請安禮物。在檢查其船執照和方物禮物、防船軍器、所帶土產并驗明官伴水梢數量后,將一行人安頓在福建省柔遠驛中。隨后,汪志伊將貢物中的一萬二千六百斤硫黃收入福建省藩庫中。
2.貢使一行的使命。向國垣一行人此番前來主要目的,一是帶來嘉慶三年的例貢之物,完成常貢,二是謝天恩,三是由于嘉慶朝有其特殊性——乾隆皇帝并未駕崩,而是讓位給嘉慶帝,而太上皇又對身為藩屬國的琉球國頗為照顧,因此,此次尚溫特意給太上皇帶來了請安禮物。四是尚穆王薨逝后,世孫尚溫請求冊封自己為新的中山王,這是使者團最為重要的使命。為順利完成以上目的,使者團分成三組,即進京、存留和摘回,除了進京組,存留組和摘回組不必也不允許進京,只在福建停留完成各自任務。
摘回組在閩辦完手續后,一般乘坐此次的貢船即刻回國。嘉慶四年七月十一日,當時兼管閩海關務的福州將軍慶霖向嘉慶皇帝上交奏折,報告此前停泊在福建內港的琉球國貢船回國循例免稅之事。委管南臺口稅務的防御烏訥璽稟報,琉球國的使者事竣回國,已經結冊報告,官伴水梢等人在內地置辦了絲綢布匹、藥材等物,共計應征收稅銀一千五百八十二兩七錢四厘。慶霖在查明無誤后,即批準免去了其應繳納的全部稅銀,以示皇上懷柔遠人之意。得知免稅后,琉球國通事王成教帶領官伴水梢等人為感激皇仁,赴関望闕叩謝天恩,于六月十一日開船放洋,離閩回國。慶霖再次核查使者出口岸回國日期以及免稅緣由,確認無誤后,于七月十一日上奏折向皇上匯報,即此篇《福州將軍慶霖奏琉球國貢船回國循例免稅摺》。
進京組是整個來朝琉球人中最為重要的成員,他們的目的是上京面圣,完成此次進貢、謝恩、請安和請封任務。進京組由尚溫親自指派的正使耳目官向國垣和身為副使的正議大夫曾謨率領通事毛廷器和幾名隨行人員組成,約十數人,是此次使者團的核心人物。嘉慶四年十月初七,汪志伊上奏折至嘉慶皇帝稱已初步預定令琉球國貢使捧奉嘉慶三年例貢方物與表文,于十月初十自閩起程趕赴京城。此次進京的伴送官是邵武府同知曾中立,并沿途令各省安排接待和陪護人員,預計于本年十二月下旬抵達京城。使者團從福建省出發,經由浙江省、江蘇省和山東省,進入直隸(即北京),沿途各省派出當地官員護送至省交界處,交給下一個省的接待人員。伴送官不僅要一路照料使者團,更要對進京時間進行監督,以便使者團能如期抵京參加宮中各類元旦活動。若路上因氣候不好等原因使抵京日期延后,伴送官將被追責,更有甚者嚴重延誤以至于趕不上元旦大典,伴送官會因此而受處分。乾隆三十三年的貢使毛德儀等人就因沒有趕上乾隆三十五年的元旦大典,而使當時的伴送官遭到處分。
存留組則負責在閩期間的各種日常事務,他們將此次帶來的壓艙貨物(即各種琉球當地的土產)賣給清朝政府,與清朝的交易對琉球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項事務,是琉球收入的重要來源。存留組通常等待進京的使者團回到福建匯合,再一起乘坐前來迎接的接貢船返回琉球。
3.貢使一行的在京活動。使者團抵京時間通常在十一二月,以期趕上元旦進呈貢物并與皇上共度元旦。嘉慶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禮部呈奏折稱,琉球國王世孫尚溫派遣正副使等人已經赍捧表文方物于十二月十九日抵京,所有應行的照料事宜理應遵循乾隆五十五年的諭旨,禮部委派官員照料,所有表文將照例送交內閣翻譯,至于其所帶貢物,交由內務府收儲,將另起一份奏折上奏。嘉慶五年正月初四,內務府收到禮部的咨文,關于琉球此次進貢的貢物以及給太上皇乾隆的請安禮物之事。咨文內提到,此次所帶貢品與請安禮物,除常貢的硫黃一萬二千六百斤遵照舊例存入福建省的藩庫中,其余物品預備開出相應清單并移交內務府照數查收。根據禮部所報清單,此次琉球國帶來之物,貢物除硫黃外另有紅銅三千斤,煉熟白鋼錫一千斤。而進獻高宗純皇帝的請安禮物如下:銀攢盒二具、黑漆書盆各全、細嫩素光蕉布五十疋、染花棉布五十疋、圖屏紙兩千張、護壽紙兩千張、精制雅扇一百把。
清朝康熙帝為減輕琉球國負擔,取消了明朝要求的非琉球本土所產之物作為貢品。之后琉球國的常貢貢品就被定為硫黃、紅銅、白鋼錫三項。而從請安禮物可以看出,琉球國對太上皇帝非常盡心,其進獻之物對于清朝廷或許不值一提,但那是由于中華泱泱大國物產豐富,清朝當時國力尚算強盛,財力也與琉球國有著云泥之別。而對于琉球國來說,彈丸之地,物貧地脊,能湊到這些禮物著實不易。由此也可看出,琉球對于中國的認同與歸屬感。
按慣例,貢使們將貢物呈皇上后,皇上要進行一番賞賜,并為使者們賜宴,一同賞戲,君臣同樂,氣氛融洽。尤其是乾隆帝喜愛熱鬧,《中山世譜》對嘉慶元年的貢使進京后的活動描述頗多:太上皇行幸瀛臺時在西華門停駕,問世孫平安,隨后正副使及使者隨赴該臺。賞看太液池冰上拉弓、拋球等。那次的使者團不但有諸多賞賜,各種食物,還多次得皇上召見,多次蒙太上皇親賜杯酒。端看嘉慶元年的貢使們在京時活動與獲得賞賜的相關檔案:《琉球國使臣東邦鼎等西華門外迎駕事》《太上皇同皇帝御保和殿賜朝正外藩等酒宴事》《奏為照例擬賞賜琉球國王貢使等物件清單事》《擬賞賜琉球國王王舅等物件清單》《朝鮮琉球使臣獻詩擬賞國王物件清單》《擬賞賜朝鮮琉球國獻詩使臣物件清單》《山高水長筵宴擬加賞朝鮮琉球國使臣物件清單》《上侍太上皇帝御山高水長大幄次賜王公大臣琉球貢使等酒宴事》《上侍太上皇帝御正大光明殿賜王公大臣琉球貢使告示酒宴等事》《奏為前擬賞朝鮮琉球等國王物件俟發下后頒給事》共計10篇,就可見那次元旦之熱鬧,賞賜及賜宴之多。
相比之下,嘉慶三年的貢使其在京活動相關檔案很少,賜宴的檔案沒有,只有一篇是關于賞賜的,寫于嘉慶五年正月十二的《禮部為照例賞賜朝鮮琉球二國進貢使事致內務府咨文 ?附賞單一》,禮部列出了給朝鮮以及琉球兩國國王及來使的賞賜,其中對琉球國王及琉球使者的賞賜如下:
賞國王錦八疋、織金緞八疋、織金紗八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羅十八疋。
賞正副使二員、羅緞各三疋、緞各八疋、羅各五疋、絹各五疋、里?各二疋、布各一疋、
賞都通事一名、緞五疋、羅五疋、絹三疋。賞從人十七名、絹各三疋、布各八疋。賞伴送官一員土通事一名留邊從人十六名、彭緞顏料各一件。
從這份清單可知,此次進京組的成員為正副貢使兩名,都通事一名、從人十七名,共計二十名,并且跟隨有伴送官一名、土通事一名。他們的賞賜分為三六九等,琉球國王得到的賞賜中“錦”“織金緞”“織金紗”這三種其他人沒有,應較為珍貴,其他羅緞、紗、緞、羅、絹、里?、布其珍貴程度也是按級別依次降序。這正是明實錄中隨處可見的所謂“賞賜有差”。然而,這一年度除了這份往年慣例的賞單之外,不見任何加賞賜宴相關的檔案。與嘉慶元年的貢使們相比,嘉慶三年的貢使們在北京過得無比寡淡。
4.貢使出閩。與皇上共度元旦后,貢使們啟程回國。檔案記載嘉慶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汪志伊上題本稱琉球國接貢船已抵達福建,海壇總鎮許廷進帶領兵船護送琉球國接貢船,由閩安五虎門乘潮駛入金牌門內,停泊在亭頭地方。二十九日,福州城守營副將納穆素哩與土通事鄭煌、通事毛廷器一同清點了該接貢船人員。103名官伴水梢由正議大夫梁煥和都通事梁允功率領,梁煥由尚溫派遣來迎接冊封使的,其職位和貢使中的副使同屬一個級別,在琉球國的官宦制度中級別較高,可見琉球國王對天朝封使的重視。而都通事梁允功是被遣來迎接敕書以及賞賜品并接回進京使者。在查驗了人員數量并檢查防船軍器、所帶銀兩、土產貨物后,物品分門別類制作成冊進行上報。嘉慶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有兩篇檔案,分別是《福建巡撫汪志伊為琉球國接貢船抵閩事題本》和《福建巡撫汪志伊為琉球國迎封使船到閩事題本》,而從檔案的具體內容可知,這實際上就是一艘船,肩負了接貢和迎封使兩種使命。
三、結語
從此次朝貢的整體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嘉慶朝中琉交往中“朝貢”過程的大概流程。從中可見,朝貢不同于冊封。冊封時,中國皇帝派出使者團赴琉球,對琉球王進行冊封。而朝貢,則是琉球使者團赴命來京城,并且整個過程中,使者團在京城逗留時間較長。此次朝貢使者團在京城滯留了一個多月,這也使得朝貢時琉球使者團能夠接觸更多平民百姓,并與當地百姓形成一些交易。存留組在整個朝貢期間滯留福建,并將帶來的壓艙貨物與當地政府和百姓進行交易,獲取自己所需的物資與收入。朝貢比冊封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也更加的平民化。但整體看,無論是冊封還是朝貢,都還是中國和琉球統治階級和貴族間的彼此來往,且琉球是以“臣子”身份接受冊封,來朝進貢。盡管皇帝會對來朝貢的使者團送出回禮,并宴請使者團,且回禮的價值往往超過琉球國所進貢物品價值,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天朝大國的大度與氣派,但并不代表雙方是平等關系。封貢關系的本質,仍是以中國為主,琉球為臣的統治關系。在各國平等論交的今天看來,這種封貢關系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在汲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合理探討當今世界國際交流的交往方式與平等性。
參考文獻:
[1]丁春梅.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2]傅 朗.《清代中琉關系檔案選編》述評[J].歷史檔案,1994
[3]李 健.明代前期中琉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4]吳 迪.清代中琉關系概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
[5]秦國經.清代中琉關系文書研究[J].歷史檔案,1994
(作者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