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是第一要務,而發展理念對實現發展來說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意義,只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導向才可以制定出相應的適合國情民情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開幕會作的報告中明確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整體,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引領全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總領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本質要求。
一、傳統文化中的“共享”思想。共享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共享”思想的文化基因。
中國古代哲學中“均無貧”的分配思想認為只要財富分配的均勻就沒有貧窮一說,正所謂“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說,國家的動蕩往往是由于財富分配不均勻,貧富差距過大,而均衡分配財富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這種思想發展到后來最典型的代表是“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禮記》中“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是描繪了一種老弱病殘都能得到社會照顧的安定和睦的理想社會狀態,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共享”的一種樸素的向往和追求。
農民運動“均貧富”的思想同樣是帶有絕對理想主義色彩的對“共享”的向往。以“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為例的“均貧富”思想帶有劫富濟貧的含義,是站在貧苦大眾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思想,體現了農民階級希望改善生存狀況的現實需求。
資產階級革命派“三民主義”民主革命綱領中的“民生主義”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共享思想。民生主義的核心要義是要“平均地權”,由國家進行統一的土地管理和征稅事宜,“平均地權”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苦難群眾的土地和生活問題,實現國民在經濟上的平等和共享。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形成和成熟。共享發展理念是對中國傳統共享思想的傳承和創新,更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發展和成熟的。
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有了關于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踐雛形,毛澤東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系》第4大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就說到:“關于工資,最近決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縮小上下兩方面的差距?!边@直接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和國家已經注重到了人民收入上的均衡,認識到只有兼顧集體和個人等多方利益,才能有效維護無產階級專政。
改革開放后,我們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比欢餐辉5膶崿F不可能一蹴而就,自其提出以來經歷了不同形式的發展階段,共享發展理念也不同程度地融入在每個階段中。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飛速發展,“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對共享的堅持和發展,但各級政府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實際上其實根本顧不上“兼顧公平”。隨著時間的推移,片面強調效率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在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城鄉、地區及社會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快速拉開,國家總體基尼系數連續上升,突破國際警戒線,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需要我們花更大力氣來“兼顧”公平,這時“兼顧公平”才有了實質性內容。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放棄了“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的提法,緊接著第二年的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在此基礎上,我們才開始追求發展和公平的統一和相互促進。
進入21世紀后,共享發展的理念思路逐步成熟,內容也逐步明晰。十八大時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直到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將共享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一起作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理念,標志著共享發展理念的最終形成。
三、共享發展理念的時代價值。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二十大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大會作的報告中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就要求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而共享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解決當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任務追求提供了鮮明的實現路徑和實踐導向。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在此次二十大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是我們黨對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的執政承諾,也是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體現。而共享發展理念追求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等價值導向進一步凸顯和強化了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求和基本原則,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價值取向和動力方向。
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新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通過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共同富裕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扎實推進進程,真正將我們黨莊嚴的執政承諾轉變為人民渴求的生活現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作者單位:中共晉城市委黨校 竇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