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加強情感教育成為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深度挖掘文本中與情感教育的相關內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進而引導學生的思想行為。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情感教育:
一、引導學生自讀,豐富情感體會。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對于文本中的情感價值也能夠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讀機會,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互動感知、體驗文字中的深厚情感。例如《秋天的懷念》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表現(xiàn)了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和贊美。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閱讀積極性;同時教師抓住母子親情這一關鍵點,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yǎng),讓學生在“秋天”的回憶中,理解母愛;在“懷念”的情愫中,感受母愛,并與作者產(chǎn)生共情,進而回顧自己與親人之間的相處,以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促使情感理解。教學情境是激發(fā)學生情感,促使學生探究學習的重要元素。在語文教學指導中,教師應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感知、理解情感。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經(jīng)典散文《背影》的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用“愛的表達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尋找背影”出發(fā),以探索小話題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感受中國式深沉含蓄的“父愛”。最后,以“寫微信,傳真情”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為學生搭建表達感恩之情的平臺。
三、根據(jù)讀寫結合,促使情感表達。情感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語言上,還應表現(xiàn)在行動上。初中語文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讀寫結合的機會,而教師也應把握課程的特點,引導學生將心中所感、所想付諸筆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學習了《黃河頌》等課文后,教師根據(jù)“學習抒情”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圍繞“感恩”進行表達,并循序善誘,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去感受父母、祖國乃至大自然的恩情,從不同角度去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識,也可以讓學生在表達中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根據(jù)上述教學研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讀寫結合等方式,促使學生體驗、理解、表達情感,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當然,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圍繞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滲透還應繼續(xù)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促進語文課題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蔡官學校 李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