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樸紅梅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1]文化具有構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文化及其認同是維系民族團結統一、國家穩定發展的紐帶。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團結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中華民族五千年綿延不息所形成的文化歸屬感。[2]
一、美育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隨形。它讓中國人的生命不斷積淀文化內容,于感性展開的同時完成理性規范,成為中國人自我豐富、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不竭動力。現階段,如何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養,沉淀文化自信沃土,塑造文化秩序與培養文明高度,充分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價值、目標任務和方法路徑,也對新時代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職責要求。[3]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一種傳授審美觀念與審美經驗的教育,以豐富的直觀性使心靈在感受形式、領悟意義和體察價值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溝通情感與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擇和動機取舍,從而實現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最終促進人格的完善。因此,美育是一種通過培養對美的體認與表達從而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4]
美育的目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體悟和境界。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是觸類旁通的習得,是玉汝于成的鍛煉,是融于生命體認的幸福。美育不只是通過美術類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培養,它不是美術和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齊發力,課程引導和環境影響共作用,直觀刺激與感悟提升相銜接,共同形成合力,從而達到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與生命質量的提升。
二、美育融入式教學經驗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在美育工作方面做了積極嘗試。以五燕藝術團為例,學院五燕藝術團自成立至今,演教并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嶺南文化內容在當代語境下進行生動表達,從而培養年輕人對美的觀察、體認與思考,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1.面向人人的育人屬性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基礎教育學院樹立大美育的教育理念,強化美育的普適功能,堅持以美育人、以舞塑人、以德化人為宗旨,招募熱愛舞蹈的各專業學生,開展富有嶺南特色的審美實踐,打造貼近學生、適合學生的舞美品牌,建成了五燕藝術團等一批具有高雅藝術水準的學生組織團體。
五燕藝術團的組成具有廣泛性。它由舞蹈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英語教育、語文教育等各個專業的學生組成。該團的團長是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廣東省領軍人才、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樸紅梅教授。指導教師均為學院舞蹈教育專業專任教師。
蔡元培談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到他們遺失了的情感。”[5]舞蹈同專業學習結合,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從舞蹈當中感悟美、體認美,從而增強對美的不同認知和感悟,實現對美的共同追求。因此,五燕藝術團不只是舞蹈教育一家的獨樂樂,而是博采眾長的眾樂樂,是面向人人的大美育實踐。
2.面向傳統的內容設置
五燕藝術團以20世紀30年代的廣州西關為背景,以兩個繡頭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創作了小舞劇《繡緣》。《繡緣》展示了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之美,體現了廣東藝術創作者傳承并發展民族文化的探索與追求。該劇著眼于粵繡傳承,并用靈動的身姿、優美的舞姿將民國廣府風情呈現得惟妙惟肖,一舉奪得了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小舞劇組最高獎項金獎。學校美育將傳統文化運用現代手法進行演繹獲得了重大突破,各專業學生在演繹舞蹈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專業視角把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內化、發展,對美的體認不斷提升。
后來,五燕藝術團在原有小舞劇基礎上,增加了傘舞、出嫁舞、撥浪鼓舞等具有濃郁中國元素的舞蹈形式,傳統內容用現代形式得以重新演繹,深得年輕學生的喜歡,他們認真學習,快樂演繹;五燕藝術團曾參加全國荷花杯校園舞蹈比賽、全國大學生舞蹈比賽、新加坡胡姬花舞蹈大賽等國內外比賽并屢獲佳績;曾登上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節目,參加央視春晚廣東分會場的舞蹈演出。2018年6月,五燕藝術團赴伯明翰城市大學音樂廳、威爾士卡迪夫社區、英皇芭蕾舞學院、倫敦華舞學校四地開展了為期十二天的交流演出活動,向中外觀眾展示嶺南文化之美,屢獲殊榮。他們在國外演出期間,國外觀眾對節目的喜歡讓師生備受鼓舞,進一步堅定了他們用舞蹈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嶺南文化的決心和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五燕藝術團把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用現代語境進行演繹,豐富了美育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張揚了當年青年的文化自信。在國外演出期間,華裔青少年頗受鼓舞,一段舞蹈喚醒了國外華裔的深層文化記憶,讓文化得到傳承和延續。
五燕藝術團曾攜《繡緣》赴韓國世宗大學、韓國蔚山大學進行交流演出,打開學校“向世界傳播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向世界展示了嶺南舞蹈之美。事實證明,民族的文化內容賦予現代美育深厚的內容資源,如何進一步挖掘嶺南文化中的美學價值,是學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在伯明翰城市大學表演后,藝術團師生把舞蹈中的道具如紅雙喜字、繡品送給在場觀眾,觀眾回家以后把紅雙喜貼在了家里最顯眼的位置上,相信中國的紅喜字一定會帶給他們好運,也特別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到中國看一看。美育通過直觀的形式在表演者和受眾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在倫敦華舞學校表演結束后,現場觀眾長久起立鼓掌表達對中國傳統作品的喜歡與欣賞,傳承與傳播在這一層面進行交織與融合,五燕藝術團的學生在掌聲中再次體認傳統文化的張力與魅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現實層面堅定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3.厘定美育的價值旨歸
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等思想,奠定了審美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在中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為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充分發揮美育對豐富德育、增進智育、促進體育、改善勞育的重要作用,切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奮斗目標。
美育的重要價值不在于教授知識,而在于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美的過程當中,激發情感鏈接,形成深度共鳴,獲得審美享受是美育工作者的教學目標。五燕藝術團在教學和展演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美表達,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感悟靈動展示舞蹈之美、思想之美。指導團隊的教師不教美,而是在日常的訓練和展演中,讓學生欣賞美、展示美、體認美。在五燕藝術團日常教學中,把教與演相結合,學與練相結合,行與思相結合,有意識訓練與無意識影響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的目的。
五燕藝術團在國內外的成功交流演出,以傳統的舞蹈形式展現靈動之美,以宏大的舞臺效果凸顯知識載體,以鮮明的專業特色堅定文化自信,是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踐行美育工作的成功樣本,是學院進一步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動教學成果和藝術實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又一探索和突破,堅定了學院朝著“四化”教學改革目標邁進的信心和決心。
三、小結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一直以來重視學校美育建設,并積極探索美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徑。學校通過“人才培養個性化、教學成果作品化、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視野國際化”的教學“四化”改革,構建了“HAPPY+”雙核協同(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人才培養堅持個性化原則,以生為本,因地制宜,把嶺南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之中,教學成果用作品形式進行顯性呈現,傳統內容以現代語境進行重新演繹,助力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從而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其宗旨則在于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蔡利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607/c40531-30041110.html.
[2]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704/c40531-31212375.html.
[3]馬蘇薇.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704/c40531-31212375.html.
[4]吳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9-12-27.
[5]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
[項目基金:本文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級課題“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路徑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20ZX06);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共建課題“習近平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系統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20GZGJ271)。]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