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慧平
三天的語文聽課學習,忙碌又充實,收獲全面而深刻。22年的教學生涯,小學各年級學生都教過,也經歷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改革的各個階段。一路走來,參加的培訓有很多,名師各具特色,然而我總覺得對如何上好語文課沒有特別清晰的認識。看著熱鬧非凡的課堂,我時常會迷茫:語文課要上成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上好語文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經過幾天的學習,加上課后同伴間研討,我的思路漸漸清晰:像王老師這樣上出獨有的語文味才行。
“雙減”背景下,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最應該做的就是踏實學習,精心備課,上出高質量具有語文味的課堂才好。
一、學習才是硬道理
王老師一堂課下來,出口成章,激情飽滿。無論是過渡語還是評價語抑或是總結語,王老師的語言都精彩、準確、引人入勝。相比王老師,我們就不一樣了,課堂上通常都是簡單的對不對、是嗎,毫無營養也沒有針對性。我想,王老師之所以連課堂語言都這么恰到好處,有魅力,他平時一定是愛學習、愛讀書的人。我們也應該把學習、讀書作為自己充電的良方,不斷努力,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二、學生的理想天堂
聽王老師的課是種巨大的享受,從學生的回答、聽課教師的表情就能感受到。王老師的課上,能明顯感受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領者。他經常問學生: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想到什么?你來讀、你來猜猜看。一切問題的設計都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感受到尊重,有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對學生的回答,王老師也不會簡單地評價是非對錯,而是給予恰到好處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有這樣一位心里、眼里始終裝著學生的老師引領學生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怎能不美好?光看學生們一臉從容與微笑就明白,他們在課堂上不緊張、不壓抑、不害怕,他們喜歡上這節課,課堂和諧而美好。這樣以學生為本、充滿尊重的課堂,正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三、課堂環節層層遞進
1.每堂課一開始,王老師都會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愛蓮說》一課,從菊花到牡丹再到課文中的蓮花,一步步、一層層引導,用眾多含有花的優秀詩歌作鋪墊、作對比,讓大家對蓮花的認識格外深刻。
2.借助資料,幫助理解。王老師每課堂幾乎都會運用補充資料豐富教學,或用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上交流資料等方式,讓學生學會更多知識,思想得到熏陶,真正做到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王老師的課堂會設計找一找、想一想、寫一寫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有目標地學習。課堂給予學生足夠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4.結尾練寫,升華思想。課堂快結尾時,王老師還會巧妙結合文本設計寫一寫的環節,隨著老師動情的引導語,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再次達到一個新高度。一堂語文課,真正落實了學生“聽說讀寫”全方位訓練。
四、“讀”字貫穿課堂
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讀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王老師的語文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在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節課,從讀課題開始,王老師從細節處糾正學生讀書不拖音,他還會范讀,讓學生再反復讀,直到讀好。課堂中,大屏幕上出現的內容,無論是學習要求還是課文語段,王老師都會找學生單獨來讀,并用幽默或簡練的語言,有針對性地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學完課文或學生匯報交流后,王老師又會適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讓學生再次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美好。一個簡簡單單的“讀”字,始終貫穿語文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在讀中感受悲歡離合,感受人間百態,這正是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
五、隨筆促成長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每次學習或教研之后,我們都會討論交流,認真反思,自覺寫好教學隨筆。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堅持做一件事,而我們就這樣每周、每月、每年堅持做了下去,很明顯的一點是,我們的寫作能力不斷提升。如此這般,相信在教師影響下,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質的提升!
六、結束語
王老師的課堂,再次讓我們領略了名師的風采以及王老師語文功底的深厚。縱觀王老師的語文課,會發現一個共同特點:語文課堂容量大,方式多,但萬變不離其宗,課堂始終緊緊圍繞落實學生語文素養。課堂“聽說讀寫”訓練一一得到有效落實。讓學生交流讀書收獲時,王老師會對認真聽的學生有針對性地表揚;整堂課更多的時間,都是學生們在說內容,說感受;課堂“讀”的訓練更是扎扎實實!
王老師的名師課堂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語文課就應該這樣,以學生為主體,上出語文味,上出語文特色!“雙減”減的是學生過重的負擔,而非我們的課堂質量和效率。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多讀書,勤學習,努力打磨自己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讓“雙減”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