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帥
世界薏米看中國,中國薏米看興仁。興仁是薏仁起源中心之一,薏仁米種質類型豐富,被譽為 “中國薏仁米之鄉”。興仁市種植薏仁米已經有400 多年的歷史,薏仁米也是興仁的傳統產業。發展薏仁米特色糧食產業,對于促進種糧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興仁市屬典型的高原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平均海拔為1253 米,年平均降雨量1334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4423 小時,無霜期288 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境內土壤以硅鐵質黃壤為主,成土母質以粘土及頁巖風化物為主,PH 值在5-6.5 之間,土地耕層較厚。得益于良好的生態和資源條件,興仁市薏仁米種類豐富,目前已收集薏苡種質資源近500 多份。獨特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物質資源和種質資源為興仁市薏仁米種植提供了天然的理想場所,成就了興仁薏仁米營養豐富、生態安全、品質優良的特質。
2.糧食消費結構提質升級。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由 “吃的飽”向 “吃得好” “吃得健康” 轉變。如今,消費者格外關注糧油食品的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等屬性,功能性、個性化以及數字、文化、旅游等新型消費熱點層出不窮。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糧食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做大做強特色優質糧油食品加工業,這是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重點方向,也是順應消費提質升級趨勢的客觀需要。消費需求結構的提質升級為興仁薏仁米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3.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從2017 年至今,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文件規劃和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強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貴州省以國家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為契機,出臺 《貴州好糧油行動計劃》,積極打造綠色生態、優質特色的貴州好糧油品牌。2021 年制定的 《貴州省 “十四五” 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規劃》中提出,發揮貴州生態環境優越、特色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重點發展薏仁米等五大特色產業。同時,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傾斜、信貸利息和稅費減免等多種辦法促進糧食企業推進精深加工,未來,貴州省對薏仁米等特色優質糧油的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也將為薏仁米產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1.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科學謀劃興仁市薏仁米產業發展,促進土地流轉,推進薏仁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通過基地建設,為 “產購儲加銷” “五優聯動” 奠定基礎。在興仁市實施 “中國好糧油”示范縣項目,先后完成區域內3 個薏苡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即15 萬畝薏苡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10 萬畝薏苡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10 萬畝薏苡有機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標準化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配套及副產物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薏苡)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通過組織管理、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等七大體系建設,夯實綠色食品興仁薏仁米發展基礎。
2.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興仁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薏仁米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種子供應,生產加工技術服務,倉儲、運輸、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環節的服務。有農業局、供銷社、工科局、市場監督局等市級各類政府服務機構10 個、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15 個,有興仁市薏仁行業商會、薏仁產業協會等縣級服務機構7 個,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 個,其他各類服務組織848 個(包括生產性服務組織、加工流通服務組織、市場營銷服務組織等)。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周邊種植農戶提供便捷、全面的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3.創新動能持續增強。依托貴州省農科院熱帶作物研究所,加速新品種選育擴繁。通過與清華大學、貴州大學、中國薏仁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高端產品研發。依托貴州省社科院地理標志研究中心,修訂完善薏仁米產品標準。組建薏仁米研發中心,在薏仁米收購與儲藏標準、薏仁米生物技術、薏仁米深加工三方面進行科技攻關,促進薏仁米產業全鏈發展、轉型升級。強化技術服務指導,圍繞薏仁米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加工、倉儲等環節,開展技術培訓。創新發展理念,挖掘薏仁米文化內涵,依托山地旅游資源優勢,建設以薏仁米文化為核心主題的生態旅游小鎮、長壽康養園等項目,將薏仁米生產、精深加工與文化、旅游、康養服務等第三產業協同推進。
4.利益聯結更加緊密。構建 “一縣一業+企業集群+合作社+農戶” 利益聯結機制,打造產業脫貧“興仁模式”。采取國有公司調控保底收儲模式,切實穩定市場、助農增收。貴州供銷惠農薏苡實業有限公司等1 家國企和4 家民營企業共同簽訂了 《薏仁米黃米采購及倉儲管理合同》,企業履行代買、代賣、銷售、倉儲等職責。當市場看好時,進行銷售,市場走低時繼續存儲。市場長期低迷導致企業虧損時,由擔保企業托底擔保。政府采用國有平臺,通過農發行、建行等政策性銀行推動收儲貸款。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優勢,實現產業鏈價值增值。
5.品牌效應逐步凸顯。緊扣興仁市 “中國薏仁米之鄉”和 “中國長壽之鄉” 的品牌優勢,打造 “興仁薏仁米” 區域公共品牌。編制 《興仁薏仁米公共區域品牌產業發展工程三年方案》,將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興仁薏仁米區域公用品牌有機統一,“三標合一” 后通過申請授權使用,進一步提升監督質效。發布《地理標志產品興仁薏(苡)仁米標準》 《興仁薏仁米良種繁育技術規程》 《興仁薏苡種質資源描述規范》 等十多個標準,不斷加大標準化建設。實行薏仁米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切實提升薏仁米品質,讓消費者更加認可 “興仁薏仁米” 品牌。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通過不斷融合交流與產銷對接,推動興仁薏仁米 “走出大山、走向全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興仁市薏仁米加工業仍然存在 “小、散、弱” 的問題,整體上設備設施簡陋、生產水平落后、技術含量較低,主要從事粗淺加工或初級加工,精深加工的比例不到20%,薏仁米產業高附加值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企業間組織化程度低,聯合發展、借力發展的意識不強,還存在無序競爭,導致薏仁米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目前,興仁薏仁米產業鏈各環節的層次和素質并不均衡,種植環節,農戶和企業的種植技術有待提升,從事薏仁米種植的農戶多為初中以下學歷,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和接受能力普遍不高。加工環節,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都有提高,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發力度仍顯欠缺,對薏仁米食用和藥用價值的挖掘需進一步加強。
由于缺乏合理而規范的標準化技術支撐,薏仁米生產和管理方式較為滯后,不少企業仍然是憑借傳統經驗進行生產和加工。從目前的生產加工標準內容來看,缺少特色優勢指標,一方面降低了薏仁米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打擊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導致薏仁米生產加工沒有發揮特色性和差異化的獨特優勢。
由于生產經營主體小而散,而公共品牌具有公用屬性,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視了品牌價值培育和維護,參與公共品牌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同時,品牌保護意識淡薄,品牌保護機制不健全,打擊侵權行為,引導企業保護公共品牌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導致大量質量不過關的產品未經授權,以品牌名義上市銷售,損害品牌聲譽。
標準在促進特色糧油產業規模化、規劃化生產及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著引領的作用,是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培育產品品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實施標準化戰略。一是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制定相關標準、制度、管理辦法對基地生產和管理進行規范,大力推廣薏仁米生產、加工、儲運、包裝等標準化技術,充分發揮標準化基地示范效應。二是加快地方標準制訂修訂。制定完善薏仁米產品生產各環節的相關指標、標準,以標準化為尺度,對產品生產管理的一系列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監督管理。三是更加突出品質特色指標。針對興仁薏仁米獨特的品質特色,要通過標準的制定來保護自身優勢,提高特色糧油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做到保護和發展相統一,促進興仁薏仁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對產業鏈各環節具有黏合功能,對緊密聯系產業鏈上下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出臺土地、資金、信貸扶持政策,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參股控股等方式發展壯大,打造行業領軍企業。二是發展精深加工。積極發展薏仁米休閑食品、速食、調味品等附加值高、需求前景好的加工業,提高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三是加強文化開發。挖掘興仁薏仁米文化內涵,加強文化宣傳,發展觀光旅游、采制體驗游、養生文化游等相關產業,培育新的產業消費點,實現產業之間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一是加強科技開發與基礎研究工作。完善產學研協同體系,加大優質、高產、抗逆新品種選育和繁育技術研發力度。加強薏仁米產品食用、藥用、保健機理等基礎性研究,強化無公害及有機產品種植技術、有用成分提取技術等應用技術研究。二是加大產業科技投入。給予薏仁米產業發展足夠的資金支持,重視農作物種植、加工過程中的科技投入,培養高水平研究團隊科技人員及種植隊伍,增強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三是強化農民技能培訓。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不斷提升農民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一是加快創建區域公共品牌。強化區域公共品牌培育體系,建立以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為核心的公共品牌授權使用規則,推行公共品牌與企業商標并行使用,提升薏仁米產品的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二是推進可追溯質量管理。推進 “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溯” 的全過程可追溯質量管理,通過提高品質來提升品牌競爭力。三是建立品牌保護機制。健全部門之間的品牌保護協作機制與品牌保護不力責任追究機制,規范形象標識使用,完善區域公共品牌相關法律,加大執法力度。四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建立系統的宣傳機制,豐富宣傳工具,在現有報紙、網絡宣傳的基礎上,通過召開或參加各種會議論壇、開展展會活動,提高公眾認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