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福建省漳浦職業技術學校
中職教育中不僅需要體現技術教學的內容,更要充分針對學生的個人品質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以及不斷增多的職場挑戰。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的必備素質,在中職教學的各個課程中都應有所體現。而體育教學有實踐性強、合作內容多等特點,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時能夠保持積極健康的態度,并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個人的認知或調整周圍的環境,從而達到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滿足個體的需求。在環境中進行不斷互動也能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社會適應能力有以下內容:一是能夠適應外部客觀環境,即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環境,也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二是適應不同的社會角色。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無論是學生、子女還是為人父母,不同的社會角色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在社會角色轉變時個人心理狀態會發生較大變化,需要人及時適應;三是社會活動的適應。社會中有許多既定的社會規則,而在不同環境中的風土人情、公司氛圍等也有所不同,人在面對環境變化時需要對環境中的各個因素充分觀察與理解。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理論與專業技能水平
職業技能素質是職業生涯的關鍵素質。只有掌握足夠的操作技能和知識技能,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2.學習能力和素養
學習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是人尋求知識和發展自我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學習是人終身的使命,在學生畢業走入社會后,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適應新環境,才能在社會中謀發展。
3.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在社會中與他人、集體產生互動,相互影響、滿足雙方需求。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技巧和人際交往思維,掌握一定的社交禮儀,能夠主動、自信地投入到社會交往之中,清晰地表達自我觀點、情緒和意識,也能換位思考,較好地理解他人外在表現和內部心理活動,形成對人際交往良好的認知。
4.角色適應能力
每個人都從事不同的社會職業,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社會環境及個人選擇的變化,會使人出現新舊角色的轉換,所以在環境變化和角色轉換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需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和新角色的問題。中職學生進入社會后首先面臨從“學生”轉變為“職員”的角色轉變,不同的角色所要面臨的適應性問題也不同。
5.心理適應能力
學生在面臨不斷變化的環境時,會因對環境不夠了解,而對自我在環境中的行為及行為后果的預判失去掌控感,容易出現逃避等負面情緒。因此在中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是提高其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對待新事物的態度是一種持久的狀態,只有在校期間培養其良好的適應能力,在畢業后走入社會,學生才能依舊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自我改變和生存環境的改變。
1.人才培養的思想觀念老舊
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崗位對接的能力提出來新要求。但仍有部分院校因為種種原因缺乏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依然把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當作教學的重中之重,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僅僅只是學習,在畢業之后走向工作崗位難以平衡新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
2.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
除去轉化這一數學的方式外我們在數學問題解答上也需要采用更多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思維是各具特色,應對方法也是應該多樣。特別是在具有一定操作的實際問題上。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內容中,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可以采用多樣的數學方式:從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上去探究公式、也可以利用教具“四桿機構”來幫助學生研究公式、從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中推導公式。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數學方式。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學校往往注重對學生技能水平的培養,學生直接學習的是面向職業崗位的技術技能,缺少對該領域知識較為全面的認知,只進行應用部分的教學難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也不利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學習。中職教育不僅是培養面向就業崗位的“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使其成為能獨立思考、適應社會、尋求個人發展的完整的“人”,這也是人本主義對于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僅僅以“技術型人才”作為教學的目標要求失去了對學生自由發展的考慮,注重簡單的技能訓練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
3.課程結構設置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當前中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過程中,傳統的學科專業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沿用至今。而當今社會發展迅速,行業更新快,教師對行業最新動態不了解、缺少在課上融入最新的領域知識與技能、教學內容更新較少且缺乏創新,都會導致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時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人類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的世界,體育鍛煉是人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中職體育的教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能夠從身體上做到適應。良好的身體狀態同樣也能促進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體育教學中的體育競技活動也能充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面對挫折與艱難的勇氣,這些都是在未來適應社會所必需的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能充分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體育課程中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幫助與學習。體育課可以極大地增加人們接觸和交流的機會,通過團體活動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看到賽場上拼搏的同學,即使是不熟悉的人也愿意為其吶喊鼓勵,這就是體育精神獨特的魅力。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青少年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在體育合作中學生發展了最為純粹的友誼,得到了相互支持的力量。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人,形成對他人更加客觀的評價模式。在未來社會交往中也能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和刻板印象,形成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網。
在體育課堂中的集體運動之中,學生通過合作來共同取得團隊的勝利。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幫助,每位同學盡自己的全力,承擔自己在團隊中的責任,與團隊中的每位成員共進退,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一同承擔挫折的痛苦。
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多個不同的社會角色,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也面臨著不同的角色挑戰。體育活動中教師能分配學生在團體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學生在合作中充分盡到自己在該角色下應盡的義務,做好自己角色該做的事,才能使團隊取得成功。學生要對團隊中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例如在足球運動中,守門員與其他球員在團隊中同等重要。在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識之后,學生在未來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時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角色優勢。
良好的人格品質使學生能夠更積極地應對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困難與挫折。體育課程能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個人性格。在體育課上會存在比賽的成敗,學生在失敗中尋找原因并積極面對,這樣能夠逐漸形成其堅強的意志和品格。體育技能的掌握并非易事,無論什么體育項目,都需要對動作進行反復練習、不斷細化,這需要良好的耐心和堅忍的意志。在體育課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與極限,體會自己成長的苦難與驚喜,不斷戰勝與挑戰自己,面對挫折想辦法克服,形成堅毅的品格。
進行體育競賽規則的教學。不同運動項目有不同的競技規則。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對學生動作進行規范要求,對體育競技的規則進行介紹,讓同學了解不同項目的不同守則。學生了解標準規范,理解在競技中要遵守規則、避免犯規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形成其良好的規則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在有競爭的地方就容易產生沖突。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沖突也是不可避免。教師要對課堂中出現的不規范、不道德的行為進行制止與糾正,讓學生在面對沖突時用和平冷靜的方式解決沖突。
在體育比賽中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在體育課程中舉辦小型的體育競技比賽,如:籃球賽、短跑接力等。在比賽過程中教師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公平競爭、尊重對手與比賽、服從裁判的判罰,培養其良好體育精神的同時,也使學生形成了社會規則意識,在畢業后走入工作崗位,面對未來更多的變化,也能夠良好地適應多變的社會環境。
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勇敢面對失敗。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在課堂上對一項運動的掌握程度及速度也不相同。學生在體育課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周圍每位同學的表現,學習較慢的同學難免會產生挫敗感。在體育比賽中勝敗也是常有之事,有時學生在比賽中拼盡全力也避免不了失誤與失敗,面對挫折,學生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責怪隊友甚至產生沖突,或是對該項運動失去信心,過度自責。體育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幫助學生面對挫折,形成良好的挫折意識。充分考慮中職學生在該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進行鼓勵教學,培養其堅忍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教導學生在不利條件下發揮真實的實力。對于抗壓能力較差的同學來說,難免會在競技之中產生緊張的情緒。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整好下心態,在比賽之中發揮好自己的實力。
在體育課的比賽中合理分配同學角色。學生在團體競技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只有認清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部分才能保證比賽獲得勝利。分配每位成員在團隊中的角色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使其盡全力為團隊成績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體育活動中相互配合。但團體競技中個人表現不是最主要的,重點是學生如何在團體中與隊友進行合作,使團隊水平達到最高。中職學生處在樂于自我表現、個人意識較強的青春期,容易出現只在乎個人在賽場上的表現而忽視團體合作的重要性的情況,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團隊合作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設計更多團隊類的體育項目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溝通,教導學生形成良好溝通技巧。在團隊體育項目中,無論是在賽場上還是休息時間討論戰術時,都離不開主動的溝通意識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在賽場上,學生需要與隊友之間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并注意溝通技巧,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高的溝通效率。溝通之中也要充分考慮賽場氛圍與他人情緒。
教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對于體育課堂比賽中的賽場沖突要及時進行疏導,培養其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分清賽場前后的角色轉變。體育課程便是模擬了社會環境中可能產生的變化與沖突,這對其今后走入崗位形成良好的職業競爭意識有較大的幫助。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思想到行為的人際能力培養,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與挑戰。
本文研究了中等職業教育中體育教學對學生適應性的培養。體育課可以充分發揮人的身體潛能,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毅力和勇氣,更符合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要求。因此,在體育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進行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未來更多變化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