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夢偉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
在頒布《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實施意見》之后,由教育部主導校園足球改革發展工作,在其發展校園足球的主要目標中包括:要在校園足球的推進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能夠掌握足球的運動技能,為中國足球的騰飛培養足球人才基礎。而要落實校園足球的發展目標,離不開足球教師或足球教練在面對學生主體時,對傳統足球教學方法的揚棄,同時積極學習探索對足球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合理應用,“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恰當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足球運動是一項復雜的團體運動,既有個人能力、團隊協作,同時也有攻防轉換節奏快、對抗性強的特征,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足球技術,對教學要求較高,因此在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有必要采用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
小場訓練賽是近些年在國外采用比較多的一種足球教學與訓練方法,最近通過各種渠道傳入到國內,但由于國內學者對小場訓練賽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對其的理解并不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并且望文生義的將其僅僅作為3人制、5人制或者是7人制的小場足球比賽,其實根本上未將小場訓練賽作為一種足球教學與訓練方法,可見對小場訓練賽的本質理解不透徹,對小場訓練賽的運用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在依據小場訓練賽的起源、內容、特點以及理論基礎等的前提下,學者李虎的文章研究中對小場訓練賽進行了較為規范的闡述與理解,認為小場訓練賽是最早起源于國外的街頭足球,后由荷蘭人根據遷移理論的“共同要素學說”與“模型理論”的理論基礎,將其進行規范并引入到足球教學和訓練中,通過調控或設置在足球教學或訓練中的足球元素,追求足球訓練模式與真實足球比賽情形實現最大匹配的、區別于傳統足球訓練的特定教學與訓練方法。小場訓練賽作為足球教學與訓練方法在國外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若要在國內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使用,首先必須對小場訓練賽的理念基礎、開展形式、可行性等擁有清晰、具體的認識與理解,才能夠把握住其本質,科學合理的把小場訓練賽具有的獨特優勢在校園足球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實現提高校園足球普及的質量和效率。
采用小場訓練賽的足球教學與訓練方法,使得在對學生的教學和訓練過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確,就是要實現讓學生掌握足球基本運動技能并能夠在足球比賽中靈活運用。在傳統的足球教學或訓練中,對足球基本技戰術技能的教學,多數的足球教師或教練都遵循著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自主練習的教學程序,而對學生足球專項身體素質的訓練則是通過長時間耐力跑、力量房等方式,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單一。在這種形式的訓練下學生一是沒有足球運動中的身體對抗,二是沒有足球場上的心理壓力,學生即使掌握了足球基本技戰術動作,但難以在賽場上能夠“學以致用”。小場訓練賽在足球教學過程中強調模擬比賽的情形下,在具有防守、對抗中實現學生身體素質訓練與足球技戰術技能的掌握和應用。相對于傳統的足球教學來講,其在教學中更加強調的是學生技戰術訓練,而并非是學生的技戰術動作訓練。如與足球比賽相匹配的身體素質,表現在不同情形下身體對抗或持球中的不同速度跑動、變向、急跳、急停等。小場訓練賽明確的目的性,保障了在足球教學中的訓練內容和形式與賽場上所需體能和技能最大匹配,實現學生對足球技能的真正掌握和運用,推動校園足球的高質量發展。
小場訓練賽的針對性更強主要是表現在足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存在的體能或技戰術短板,通過改變小場訓練賽的各種足球元素,如訓練時間、同場人數、球門大小、比賽規則等,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短板進行訓練、發展提高。如在某節足球課中的教學目標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并且能夠在比賽中熟練的靈活運用腳內側傳接球。若采用傳統足球教學方法中,僅通過兩個學生之間合作式傳接球練習,一是達不到教學訓練目標要求,二是對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腳內側傳球的效果不佳。教師在足球課中采用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就可以依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需求及學生足球訓練中的需求,通過設置小場訓練賽的各種足球元素,從而來實現本次課的教學目標任務。如設置對陣學生傳接球次數、比賽時長等,從而增加學生在賽場上的傳接球次數,達到對腳內側傳接球的掌握和靈活運用。同時為了提高學生之間的傳接球配合,還可以讓學生在較小的場地內進行不射門的傳搶練習,小場訓練賽針對性強的特點,將有助于實現每節足球課教學目標的完成。
若把小場訓練賽能夠取得的訓練效果作為因變量,那么影響其的自變量指標較多,包括一場比賽中的對陣人數、傳球射門次數、規則以及時間等。在一次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足球各種元素中的一至兩個自變量指標,進行符合本節課學習內容特征和學生個性的小場訓練賽,訓練和提升學生某一方面的專項素質,來實現本次足球課中的教學目標。同時小場訓練賽針對性強的特點,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性格差異進行分組。在孫洪田徑教學中的分組教學研究中,在獲得學生基礎能力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為基礎組、普及組和提升組,在此分組基礎上,分別對不同的分組進行設置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以及課后的教學評價。但是田徑屬于個體項目,足球屬于團體項目,即使依據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分組后,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依舊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小場訓練賽在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應用,可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各種差異來實施靈活的教學設計,改變相應的自變量指標,區別對待學生個體特征,達成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小場訓練賽顧名思義是在小場地進行的足球比賽,鑒于此其對場地需求面積較小,幾乎可以在室內或者室外任何一塊平整空地上進行。據研究在小場訓練賽人均至少75平方米的場地內,就可以使球員正常發揮其技戰術技能,并且能夠在訓練中取得練習效果。由此可知,在一塊長105米,寬68米,總面積7140平方米的正規足球場內,若按照人均75平方米的場地計算,就可同時進行16組3V3的小場訓練賽;或同時進行12組4V4的小場訓練賽;或同時進行8組6V6的小場訓練賽。雖然我國把發展“校園足球”作為國家戰略規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試點項目,在政府、社會等扶持下基本上實現各個校園都擁有一塊足球場地,但是在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依舊面臨著三大難題:師資力量短缺、足球場地缺少、學生參與率低。若能夠在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充分利用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那么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校園足球發展中現有足球場地依舊不能滿足需求的難題。
在我國學校體育的教學中長期面臨著學生“學不會運動技能”的怪象,學生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上體育課,可上了十幾年的體育課仍未能掌握一項體育技能。以足球項目來講,究其原因是在多年的中小學足球課堂中,足球教練或者體育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訓練和教學過程中依舊沿用傳統的足球教學和訓練方法,對學生學習足球技術往往過多地強調單個技術動作的練習,如顛球、傳球、運球和射門等,而后整個技術單元的訓練課程或整個學期的足球課程就結束。而作為團體項目的足球運動,其特點具有持球過程中對抗強、攻防轉換節奏快以及比賽中變化性極高且復雜等,又決定了足球項目的教學和訓練難度大、特殊性強,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降低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趣味性和課堂足球訓練效率,同時難以避免地陷入學生“學不會運動技能”的怪圈。
隨著讓體育回歸教育,再由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政府不斷探索和嘗試體育的發展之道。以校園足球作為體育回歸學校教育的試點項目,就是要探尋實現能夠讓學生“一專多能”的教學方法,避免學生學不會運動技能現狀。因此改變這種現象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要在教學方法上做出改革,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先鋒”,有必要大膽嘗試、創新把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校園足球的教學改革中去,積累經驗,為學校體育改革提供借鑒,突破壁壘。
校園足球開展的目的就是要增加足球人口規模、培養足球人才,最終實現足球事業的發展以及高質量普及足球運動。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足球抓住了青少年,誰就抓住了足球的未來”,而在國內青少年則主要集中在學校,抓好青少年的足球,就勢必要抓好校園足球,抓好校園足球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抓好足球教學。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校園足球,在國內進行的校園足球改革、發展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足球的恢復發展階段,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載體;第二階段是足球發展的動蕩階段,受足球職業化的影響成立足球學校,培養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第三階段是足球發展探索階段,以校園足球競賽作為足球發展的主體;第四階段是2015年至今,在教育理念的主導下發展足球的階段。從校園足球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可知,經過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足球運動,但普及足球的效果甚微。在校園足球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足球運動的受眾僅面向一部分學生,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發展理念也逐漸分離,體教政令不暢通,制約校園足球的發展,影響足球運動的普及,更談不上高質量普及足球運動。第四階段的校園足球改革以教育部主導,讓學校體育回歸學校教育,作為高質量普及足球運動的有效途徑,以及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若第四階段的校園足球改革工作能夠實現足球運動高質量的普及對學校體育改革將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實現校園足球的高質量普及,離不開校園足球的教學改革中對小場訓練賽方法的應用。高質量普及可以認為校園足球的發展既要“高”,也要“質量”,而后才能普及。“高”就是校園足球學生的參與比例要高,不能再是少數學生的“專利”或學校的“錦標”;“質量”則是學生對足球運動不僅再是掌握,還要“學而有得,學而有用”。運用小場訓練賽的足球教學方法,依據其擁有的優勢特點,實現每個學生有“質量”的參與足球運動。校園足球要實現高質量普及足球運動、增加足球人口的規模,就勢必要對傳統的足球教學方法進行揚棄。因此,小場訓練賽的足球教學方式具有的獨特優勢就適應了校園足球發展的需要。
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由于其對足球場地的要求低,尤其是足球場地面積需求小,從而能夠實現對有限的足球場地高效利用,緩解足球場地缺乏的難題。雖然目前校園足球發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年財政有用于校園足球發展的專項基金,但由于基數大依舊面臨專項資金不足,因此導致足球場地、裝備等基礎設施缺少,尤其是基層縣級、區級非重點的學校。諺語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科學合理的物質條件保障是校園足球開展的前提和必需條件,也是基層學校動力機制的具體體現,但在目前校園足球場地建設還在分區域、分階段、分形式逐步完善的形勢下,校園足球場地依舊是“遠水難救近火”的局面。因此利用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緩解場地緊張的問題。如上文所提及的,如果學校有一個標準的足球場地,在不考慮其他資源條件的限制下,可以同時進行8組6V6、12組4V4等不同形式的小場訓練賽,也就是說一塊標準的足球場地基本上滿足96人參與,同時還可以基于小場訓練賽的針對性、教學設計靈活性等獨特教學優點,保證每個學生對參與足球運動的趣味性和較好的體驗感。因此,在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采用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式,對現有的足球場地進行合理使用,將實現有效緩解足球場地缺少的問題。
從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到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準》的公布,再到2001年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經歷百余年曲折;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今天,足球運動的發展也歷經四十余年的起伏,要從中積極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大膽創新嘗試。在校園足球教學改革中,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式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其明確的目的性讓學生能夠掌握“有用”的足球技戰術,而不是上過足球課還是不知道怎么踢球;其針對性更強、教學設計靈活的特點,則可以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實現“個性化”教學,針對學生不同技能水平、接受能力等進行因材施教;其對場地要求低,開展小場訓練賽一般僅需要較小的場地面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校園足球場地缺少的現狀。借勢新一輪校園足球改革的潮流,把小場訓練賽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校園足球教學的改革中,將助力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試點項目的目標達成。“質”是根本,“量”為基礎,小場訓練賽在校園足球教學中的運用,將實現校園足球高質量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