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喬 李偉 楊蕓 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我國的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實現了重大成果:一方面,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建設規模不斷快速增長,國際體育賽事和百姓運動與健康項目空間得以巨大拓展;另一方面,隨著全民健康國家戰略的進一步落實,與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協調配套,百姓健康與運動衛生需要得以極大豐富與實現。所以,中國體育在處理突發性自然災害與公共衛生事故領域,己經擁有了比較雄厚與完善的軟硬件條件。在疫情防治的特定條件下,群眾體育隊伍要肩負起在社會面對突發疫情時的硬件保障與軟協調重任,其重點目標要定在協助黨和政府的應急保障工作和大眾健身保障任務上,為全社會提供緊急避難場地、醫學救護空間以及各種健身健康指導和咨詢服務,以提升社會危機環境下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引領和傳遞積極陽光的健康生命格調,凝聚和傳遞社會正能量。
總結了過去一段時間運動防疫的實際情況,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出現的第一時刻,大量運動場地建筑空間因為獲得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救災救護和應急避難要求,而變成了改建方艙醫院和臨時隔離檢查、避難的理想地點,為抵御運動疫情作出了自身的貢獻。同時線上比賽和運動保健指導活動迅速普及,并通過運動產業的服務渠道和專業優勢促進了體育賽事和健身活動的迅速從傳統線下過渡到線上進行。而運動保健指導手冊等電子書刊也達到了穩定人心、舒緩焦慮心情和指導身體健康日常生活方法的功效。在未來一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運行形勢逐步趨穩,人民百姓生活的節奏逐步回歸常態化,在體育健身與養生等領域的爆發式成長也值得預期。
眾所周知,教育環節主要包括了老師、學生、教學目的、教學方式、課程、教育環境、課堂反饋等七大基本要素,而體育課程亦不例外。但目前,在中國高校的體育課程中,老師仍然占有主導地位,并主宰著課程的整體發展。老師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方法,并制訂大綱,開展了具體的運動課程,以實現教育目的和任務;學習者則作為運動課程的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自主積極作用,體驗運動技術技能,增強身體運動機能,實現身體的發展;而教學內容設置上則按照教學大綱采取了多項目的選課方式,以充分體現出運動學習者的自主權;而教育環境條件較高,則一般需要固定的場地器材作保證;課堂反映全面有效,對老師課堂、學生練習活動能夠全面有效進行評估和反饋。這七要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作用,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了體育課程體系,以實現全方位教育的課程目標任務。
教學活動主要使命任務最終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教學活動目的的達成程度則反映在學人那里。目的或教學任務達成的實際情況,學人必須向學校方面加以反映。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環境影響都對老師和學習者形成了重大影響,但同樣老師和學習者又對環境影響起了反作用。因此教師應設法調節或適應環境,使之對學人發展形成了有利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起了重要的主導作用,然而新冠疫情的出現,給學校體育教學活動造成了很大沖擊,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在課程目的、教學內容設定、方式使用、場地設施、評估反饋等教學環節上都難以達到相應的要求,直接影響著整個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首先,從教材備課的內容上來說,教材作者必須了解更多基礎知識,不僅是運動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還涉及生命教育、疾病防治、身心健康、衛生習慣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有網絡教學所帶來的現代化技術,怎樣錄課、播課,怎樣運用燈光、教具,選擇什么樣的角度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更全面的素質。其次,從教學流程上來說,老師直接和學生見面教學,學生必須按照老師的授課示范并接受模擬練習。但是,疫情的到來卻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學校普通課程教學模式遭到了巨大挑戰,學校體育課也采取了線上教學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老師在線上教學,使學校體育課老師無法直接開展面對面教學,而老師的課堂也只是對著屏幕,老師在授課示范時都以自己為主,對學生練習情況很難把控;而普通高校體育運動課程一般都以運動技能課程為主,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中都需要和老師開展交流,而老師的屏幕教學則很難對每個學生具體的運動技術內容做出指導示范,而且還會受網上信息質量差的影響。但由于線下教學困難,又因疫情防控的要求,少了相關的人員接觸,學校與學生、教師們相互之間都需要維持一定的距離,學校運行起來也困難重重。
學生是活動的主要主體,在學校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活動的進行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身,學校體育項目中也倡導以單獨運動為重,并盡量減少集聚性運動。而學生的組織,由于缺乏同學相伴和老師指導督促,一切活動都靠自我,學生運動存在了很大的自主權,也由此產生了不可控性。最初同學們或許因為好奇、感興趣,但時間一長往往便會懈怠。不少學校也沒能努力堅持下去,雖然有了打卡、發視頻等機制,但卻更多地流于形式,也很難取得相應成效。而另外一些堅持很好的同學,由于有了家長監護和陪伴,已經基本順利完成了課堂教學各項任務,但練習的效果卻不突出,也很難取得理想的鍛煉水平。
一般的高校體育課程都以運動技術課為主,目標往往是在一學期掌握某一種專業的體育運動技術,并了解其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術技能。在當前疾病防治常態化背景下,學校線上教學中往往由于儀器、設備、訓練場所等的原因,而無法完成對某一種體育運動技能的全面掌握,因此一般均以該項體育運動的輔助訓練、徒手鍛煉以及一些輔助性的手段為主,適當選取便于掌握、容易訓練且療效較好的體育鍛煉方法教學;或以健康體育基礎知識等理論教學內容為主,適當加大健康運動技術基礎知識的教學,衛生基礎知識、運動防護、體育歷史和比賽規則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習者了解相應的運動方法和體育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所以,該課程的設置必須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知識、獲取更多內容、儲存更多知識,來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體育是個全面的體系,應該包括校園、家庭、社區的多元投入,而不是只在校園里面進行。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體育總局印發的文件反復強調,將中小學生在校園中養成的體育技能轉移至家庭、社團等學校,甚至還可以傳承到成人乃至終生。所以,要積極建立以高校為主導的"家校社"等多元化管理制度,以促進校園體育活動的高效發展。一是要提高家庭在運動教育的基礎地位,家長們要樹立正確的運動價值觀念,不但從理論思維上關注體育鍛煉,更要從實際日常生活中行動起來,在落實運動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盡量引導孩子們進行力所能及的運動活動,為兒童們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氣氛;二是要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要切實加強新疫情防治運動常態化背景下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強化學校體育教學思政引導工作,使新冠疫情防治運動常識、衛生科學知識、防疫精神等成為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學會、勤練、常賽"中獲得快樂、磨練意志。三是要加強社區運動教育,加強對社區體育場館設備和技術人才的儲備,把社區運動納入城市規劃中,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和運動竟賽參賽機會。讓青年學子的家庭運動、校園運動精神得到傳承,為社會運動生存方式的形成營造良好氛圍。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學校體育活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需要我們對該校進行綜合研究、怎樣進行學校的體育課外活動,以及如何解決學生在回校之初就渴望進行體育運動的急切心理。為此,學校調整教學計劃非常重要。選修課教材中應增加有關居家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讓學習者了解室內運動、緩解心理情緒、調節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從而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習慣。教學內容安排以快速發展非人體接觸的身體鍛煉服務項目和以快速健康發展心肺功能的慢跑、健康操等單人服務項目為重,并針對學習者的身體情況開展運動恢復訓練,以逐步增加練習的強度和難易。
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完善課程的物流管理體系,注意培養老師的主導地位,提高學校主導性作用,制訂適宜的課程目標和規劃,使用合理的教學模式,設定合理的課程,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標準,完善教育環境,以便使課程環節有序銜接,提升教學效果。常態化疫情防治下,體育課程主要采取線上課程和線下課堂相結合的形式。強化對健康知識的傳遞,充分運用高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網絡教育平臺,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地開展線上線下教學。
常態化的情況防控下,學校體育課程評估主要表現為老師教學評價、學生學習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老師教學評估要著重關注老師的教學心態、課程選擇、教學方式合理等;學生學習評估主要指學校的健康素質水平評估,考查學生保健基礎知識了解、衛生知識的應用以及知識處理保健問題的水平;教學評估則改善過多強調運動技能的效果,而忽略了學校健康素質的形成。這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評估系統。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運動課堂應堅持教師合作、家庭一體,老師積極與學生聯系交流,布置運動作業,父母配合、督促學校開展運動,適時反映學校身體、居家運動等情況,以此營造家庭合作的運動教學環境,推動運動生活化,以此提高人們體育運動健康意識。
疫情防治的常態化背景下,校園體育治理工作面對了諸多挑戰,在老師、學校、課程目的、方式以及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均備受影響和打擊。針對當下疫情防控常態化,建立家校協同機制,建立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居家體育鍛煉的效果,養成良好健身習慣,樹立健康居首的指導思想,加強生命觀、健康觀的教育,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增強學生素質,改進學生的健康狀況。目前,疫情還未結束,我國體育教學仍應順延安全教學模式,采取合理安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體質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指導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循序漸進地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免疫力,使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體育課的同時,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懼怕病毒,配合防控要求,增強體育學習的自信心,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