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旺
(息烽縣水務管理局,貴州 貴陽 551100)
中小型河流是我國河流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當前我國共計9000多條2000km面積以上的中小河流,670多條3000km面積以上的河流,其中很多均為大江大河的支流。當前我國累計約8.7萬座水庫,其中大中型水庫與小型水庫分別為0.4萬座、8.3萬座,在我國河道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暴雨發生的頻次較高,下雨量較大。各種類型的地貌起伏較大,地質條件往往較為復雜,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部分城鎮以及居民點坐落在泥石流溝口位置、河谷沿岸位置、滑坡體位置上。因此經濟以及生產活動的進行容易加劇山洪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要求進行中小河流治理及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
當前我國很多河流建設年代較為久遠,雖然在20世紀50~60年代、80~90年代有過治理,但是治理標準往往偏低,使得當前河流與水庫建設標準不足,除澇標準未達到三年一遇,防洪標準未達到10年一遇。防洪泄洪能力較為有限,未能夠達到當前河流與水庫治理的標準與要求。經過長久的運行之后,河道河流淤積現象較為嚴重。河道原有的除澇能力、防洪能力顯著降低,要求及時予以改善。
當前很多中小河道沿岸出現了大量的臨河建房現象,甚至有的商鋪、房屋建設至河中,在河道中植樹,向河道中亂扔垃圾,由此使得河道過洪斷面有所縮減。
河道兩岸大量違章建筑,使得房屋不斷擠壓河道斷面。當前很多河道、排水涵閘、險工護砌斷的建設年代較為久遠,管理標準相對較低,多采用磚石結構,在長期運行過程中維護不足,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損壞現象,很多橋梁已經成為危橋、阻水橋涵。河道堤防設置的科學性不足,高度不符合使用要求。很多中小型河堤運行過程中處于基本無人管理狀態,或者徒有其名,未充分發揮相應的管理職能,專業河道管理人員不足,缺乏專業的管理設備與設施,因此未能夠有效應對突發險情。很多堤壩本身建設質量不佳,未配置相應的排滲設施與防滲設施,因此很多中小型水庫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脫落、風化、掏空、松動無墊層現象。使得護壩坡運行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塊石損害現象,未設置必要的縱、橫排水溝,沖刷了草皮護坡,影響了護坡的防洪性能。
當前我國具有670多條超過3000km流域的中小河流,其中430條七大江河主要支流、240條獨流入海和內陸河流。在治理過程中要求參照國務院針對我國七大流域防洪規劃的相關指導要求,進行中小河流治理的總體設計與規劃,按照輕重緩急情況,重點集中治理防洪任務較重、有重點保護對象的河流。在河流治理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清除行洪障礙、加高加固堤防、清淤疏浚等。在大江大河整治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保護區人員較多、洪澇災害較為嚴重、防洪標準不足等,防洪保護區人員往往較為集中,糧食產量較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集中,近年來可能發生多起重大洪水事故。優化內陸河流與獨流入海河流的治理措施,將防洪問題處理放在重要位置,容易產生由于融雪與風暴而導致的洪澇災害,因此對此及時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在治理過程中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治理方式與治理措施。加強堤防護岸加固和建設,聯合采取多種治理方案,針對丘陵區河道、山區地區,要求聯合采用擋墻或護岸的工程管理方式,采用新建封閉堤防或者局部加固的處理方式,同時結合系統作業需要及時清理河道清淤。在平原區河道與淺丘區,要求有效加強農田與城鎮河段的堤防加固,并結合河口疏浚的要求,及時拓寬與疏浚河道。
加強對重點河道的治理,尤其是針對人口超過百萬的鄉鎮、縣城、村莊、農田以及具備基礎設施的河段等。丘陵以及平原的重點治理對象為人口以及農田較為集中的河道淤泥卡口,山丘河流的重點整治對象則為鄉鎮以及縣城的河段,在整治過程中重點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態。當前我國針對河道整治出臺了《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的文件,重點提出了2209條河流,并提出了一些重點的防洪問題,要求聯合采取河道整治、加高加固堤防護岸、清淤疏浚等聯合措施。
要求嚴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規范制定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施工標準,要求結合水庫本身建設規模與任務進行設計,要求參考大壩安全鑒定意見及安全管理標準,綜合分析水庫設計中存在的病險問題,并結合水庫防洪管理的要求綜合采取相應的加固措施。以此更好地保證工程的順利施工,增強水庫防洪減災能力與建設效益。重點建設泄水建筑物、擋水建筑物、輸水建筑物等物質,并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
同時對水庫建設的相關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重點包括啟閉設備、安全運行設備等,結合當前最新的技術與設備進行相應改造,優化除險加固任務,不宜增加新的永久移民占地。有效整治當地水庫建設基礎,對大壩建設情況進行綜合整治,綜合整治溢洪道,對輸水管道進行綜合整治,進行啟閉設備更換處理。從水庫建設的整體角度進行考量,不斷加強相關設備的建設管理,保證設備運行中的性能。進行除險加固,不斷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將管理與養護分離,并對水庫管理與維護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采取必要的觀測、通訊、預警管理方式。制定嚴格的水庫調度使用機制與安全應急預案。對于技術不佳、功能萎縮的小規模水庫進行降級或者報廢。
優化水閘管理方式,對病險水閘進行相應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高閘頂
增擴閘孔,為了保持閘室穩定,適當降低閘室揚壓力,進行灌漿、振沖加密處理,運用技術手段加長閘底板長度。不斷保持滲流穩定性,對上下游翼墻進行改造處理,采用平鋪蓋或垂直防滲墻設計方式,設計刺墻、接觸灌漿。對水庫整體建設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對局部不佳情況進行修補或者拆除重建。保證水庫建設能夠滿足消能防沖的要求,為此適當增加海漫長度與寬度、加設柴排、加深防沖槽。針對可能出現的泥沙問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采用引水沖砂結構、在水庫中布置擋砂、攔砂、沖砂設施,及時清理河道水庫中的淤泥泥沙。保證水庫設計能夠滿足防震需求,為此主要的應對措施有設置樁基與圍封、適當調整閘室及上部結構尺寸。適當改造機電及金屬結構設備,對中小型水庫的安全運行提供自動化監控機制。
在完成針對中小型水庫的管理與加固之后,要求水庫建設周邊的人民群眾以及相關部門能夠充分愛護水庫建設成果,包括水庫建設周邊的各個鄉鎮、縣市、廣大農村地區等,要求能夠愛惜此次河流治理的成果,對中小型水庫構建系統的使用方式,以此優化水庫的移險加固。要求各級領導與人民群眾能夠達成共識,共同完成針對中小型水庫的工程管理。
我國對于中小型河流的定義為1000km以下,當前很多中小型河流管理過程中管理機制構建不足,往往靠掛在某一水利部門之中,并無固定的管理設施與管理人員,在水利水庫的專業管理經驗層面不足。因此當前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管理機構不健全、不完善的現象,機構形同虛設,未能夠發揮相應的作用。為此在中小型河流治理與中小型水庫建設完成之后應當進行必要的管理維護,不斷加強現場管理,完善相關機構設置。為機構管理配備必要的管理人員,由此有效管理治理之后的中小河流,從而進一步增強水庫管理效益。要求設置的管理人員具備專業的知識水平,以此增強水庫管理效益,改善原來無人管理的問題,由此充分管理好治理之后的中小河流與除險加固之后的中小水庫,充分發揮中小型水庫的作用。
要求中小型水庫不斷優化水利水庫的設施建設,包括水庫管理的相關辦公設施、通信設施與交通工具等,以此為水路管理提供必要支持,優化相關人員的工作,為水庫的安全運行提供必要的設備與技術支持。以此為管理人員提供必要的交通技術支持,增強技術運用的靈活性,使得管理人員能夠掌握水庫運行的基本情況,從而及時對此采取優化管理策略。為此要求對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水利水庫安全運行的前提與基礎是具備嚴格有序的管理規章與制度。要求各級管理人員能夠嚴格遵守,基于規章制度的制定更好地保證水利的有效運行與維護,更好地發揮中小型水庫的功能。當地政府以及水利管理部門,聯合采用新媒體等宣傳方式,增強人民群眾對水庫管理與保護的意識,為水庫的有效運行創建良好的群眾基礎。在宣傳文件中標明嚴禁破壞水利工程,避免臨河建立房屋、店鋪、侵占河道等。禁止在防洪堤上耕種,禁止在河道中植樹造林、亂倒垃圾等,企業在生產活動中采用工業生產方法進行污水管理,禁止在河道中排放污水。引導民眾在生活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公德,避免出現損害河道的不良現象,中小型水庫管理單位應當保持自身的權威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水庫管理功能。
在中小河流治理以及水庫管理過程中,由于持續暴雨、大風等因素的影響,河道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突發現象,因此構建一支由專業團隊組成的專業維修搶險隊,以此優化河流治理,對水庫運行進行專業管理,及時發現水利工程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并及時修補,防范更大危險的發生,為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提供必要的技術與團隊支持。
為了實現對中小河流以及水庫運行情況的精準分析,要求相關主管部門不斷加強對河流運行數據的相關資料收集與數據分析,運用相關計算工具與技術,對河流與水庫運行情況進行精準分析,包括水庫與河道水位情況。當前我國很多水庫均建設與20世紀50~60年代,基礎數據資料不完整,使得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基礎數據支持,這是由歷史時期工作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在當前建設的新時期,應當不斷加強對河流與中小型水庫建設的資金投入、設備投入等,不斷完善各項基礎數據收集與分析,以此全面掌握中小型水庫的實際建設情況,對水庫運行情況進行全年觀測,以此彌補數據資料不足的缺陷。
中小型水庫在建設完成之后應當進行必要的管理與維護,本文基于河流治理的角度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在具體治理過程中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治理方式與治理措施。采用擋墻或護岸的工程管理方式,及時清理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拓寬與疏浚河道,優化水庫的移險加固,完善管理機構,配備必要的管理人員,建立專業的維修搶險隊,由此通過多種管理方式的進行,進一步鞏固中小型水庫的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