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常見于胃小彎近幽門部,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雖然早期胃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具有較高的生存率,早期胃癌的術后 5 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但是由于早期胃癌并無特異性癥狀,一旦患者確診時多為進展期胃癌,從而貽誤了臨床診療,并降低了術后生存幾率,其術后 5 年生存率約為30%[1,2]。對于進展期胃癌患者多采用手術治療,結合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借助腹腔鏡進行根治術在近年臨床中逐漸廣泛開展,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不同手術方法存在各自優勢,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對患者的創傷更小,可勝任的切除范圍逐步擴大,術后并發癥更少,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住院周期明顯縮短,同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一定影響。為了探究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效果,本文選取100例本院收治的進展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進展期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颊吣挲g44~78 歲,平均年齡(57.42±8.12)歲。本次研究均已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并已書面同意。納入標準:均符合進展期胃癌的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過病理學檢查后證實;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存在其他惡性腫瘤和嚴重器質性疾?。荒[瘤發生腹腔、遠處臟器轉移;患者無法完成本研究的任一環節。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應用開腹手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復合靜脈全身麻醉,麻醉完成后,患者取仰臥位,取上腹部正中左繞臍做切口,長約20 cm,護皮,逐層入腹,處理胃周血管,均完成淋巴結清掃,行畢Ⅰ式或畢Ⅱ式吻合。
1.2.2 觀察組 患者應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復合靜脈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外展。術者立于患者左側,助手立于右側,扶鏡手立于患者兩腿中間。建立 CO2氣腹,常規全腹腔探查,5 孔法施術。觀察孔為臍下1 cm 處,主操作孔為肋緣下2 cm 水平與左腋前線相交處穿刺12 mm,在上腹正中行4~6 cm 的輔助切口。幽門下3~4 cm 切斷十二指腸,進行胃的游離、胃周血管的處理,清掃淋巴結,清掃完成后,做5~8 cm 切口,遠端胃切除術行畢Ⅰ式或畢Ⅱ式消化道重建,全胃切除術行Roux-en-Y 式消化道重建。術畢用45°蒸溜水行腹腔灌洗。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淋巴結清掃數目、腫瘤直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術后恢復情況(術后排氣時間、胃腸減壓停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并發癥包括包括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腸梗阻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腫瘤直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134.96±20.42)ml 少于對照組的(352.14±30.46)ml,切口大小(5.69±1.43)cm 小于對照組的(20.48±4.25)cm,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4.05±0.65)d、胃腸減壓停止時間(4.12±0.87)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2.68±0.38)d、住院時間(12.68±2.33)d 均短于對照組的(5.38±0.63)、(5.32±0.74)、(4.52±0.84)、(17.76±3.4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瘺1例、吻合口出血1例、腸梗阻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00%;對照組中發生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瘺2例、吻合口出血3例、腸梗阻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4.00%。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針對進展期胃癌治療最有效的方式仍為胃癌根治術,常規開腹手術可徹底清除病灶,清掃周圍淋巴結,從而進一步控制病情的發展。但開腹手術切口較大,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高[3,4]。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因具有對患者的免疫損傷小、術中出血量少等優勢,已經在進展期胃癌的治療中得到應用,并日漸成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22.69±3.58)個、腫瘤直徑(4.25±1.02)cm 與對照組的(22.79±3.14)個、(4.02±1.34)cm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143.20±12.54)min短于對照組的(180.45±20.19)min,術中出血量(134.96±20.42)ml 少于對照組的(352.14±30.46)ml,切口大小(5.69±1.43)cm 小于對照組的(20.48±4.25)cm,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4.05±0.65)d、胃腸減壓停止時間(4.12±0.87)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2.68±0.38)d、住院時間(12.68±2.33)d均短于對照組的(5.38±0.63)、(5.32±0.74)、(4.52±0.84)、(17.76±3.41)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8.00%低于對照組的2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進展期胃癌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較為安全可靠,可減少手術創傷,利于預后。主要原因為:①隨著對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發現腹腔鏡手術對胃癌患者的正常組織損傷小,并在不影響淋巴結清掃的同時有效減少組織牽拉帶來的創傷,進一步降低了術中出血量,預防創傷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加速術后康復[5,6]。同時因在于腹腔鏡電視攝像系統下可提供更清晰的視野,更加清晰顯示脈管、神經及筋膜等組織結構,從而進行更為細致的處理,利于術者對腹腔結構的探查及淋巴結的清掃。同時超聲刀術中可邊切邊凝,具有良好的凝結效應。在胡捷等[7]研究中,表明嫻熟的超聲刀技術止血效果優良,有效避免淋巴結清掃過程中腫瘤細胞的脫落種植,避免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安全且有效,減少腫瘤的醫源性傳播,其研究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②隨著腹腔鏡器械的發展,操作者逐漸豐富操作經驗和專業能力,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干擾,所以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較快[8,9]。另外,腹腔鏡手術后患者可耐受術后的不適感,便于盡早下床活動,并指導其進行各項功能訓練,有利于預后改善,且術后并發癥方面的對比調查,腹腔鏡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盡早達到出院指征,術后恢復時間縮短[10-12]。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著眼于短期結局,還需進一步對患者的耐受性、術后焦慮程度、輔助化療時間等影響治療結果的因素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給予進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術中切口小、出血量少,有助于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并降低感染、出血等各項并發癥的發生,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