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婧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急性發(fā)生的大腦動脈系統(tǒng)梗死,可因為栓塞、血栓等原因導致,出現(xiàn)機體的缺血性表現(xiàn),導致腦部供應區(qū)域細胞損傷,形成空隙[1,2]。該病在臨床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一般需要進行及時的干預控制。目前,臨床應用范圍較廣的溶栓藥物有阿替普酶與尿激酶[3]。尿激酶治療成本較低,但是對陳舊性血栓治療效果不佳,使用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阿替普酶作為溶栓治療的一線藥物,可以對纖溶酶原進行激活并將其轉化為纖溶酶,促使血栓的溶解,對于陳舊性血栓也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在超早期使用可以更好的控制疾病并降低風險,因此治療效果較好[4]。本文對阿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超早期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90例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以盲選法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45例。參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2~78 歲,平均年齡(65.16±4.39)歲;發(fā)病部位:基底核18例、腦葉15例,腦干12例。研究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0~78 歲,平均年齡(64.13±4.71)歲;發(fā)病部位:基底核17例、腦葉16例,腦干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首次發(fā)病;②發(fā)病時間在3~5 h 之內[2];③影像學檢查后未出現(xiàn)大面積梗死影像學改變;④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實驗前3 個月存在腦梗死或者心肌梗死;②實驗前3 個月出現(xiàn)顱腦損傷或者顱腦出血;③凝血功能障礙;④低血糖、機體器質性病變[2];⑤無完整臨床就診資料。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開展對癥支持治療,如出現(xiàn)腦水腫需給予甘露醇,如無法經口進食需進行腸內營養(yǎng),并進行神經營養(yǎng)類藥物;整個治療期間需對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控,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適宜的康復訓練。
參照組在對癥支持同時給予尿激酶溶栓,初始劑量為80 萬U/kg,將其溶于100 ml 氯化鈉溶液中,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滴注時間為30 min/次。在第1 次給藥結束后,隔天進行第2 次靜脈滴注,劑量為40~60 萬U/kg,同樣溶于100 ml 氯化鈉溶液中,30 min 內滴注完畢。
研究組在對癥支持同時給予阿替普酶溶栓,以0.9 mg/kg 的方法計算藥物劑量,最大劑量控制在90 mg/d,確定劑量之后將藥物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取其中10%進行靜脈推注,另90%進行靜脈滴注,靜脈滴注需要在60 min 內完成。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氧化應激因子水平,包括8-OHdG、MDA 及Ang-Ⅱ。②比較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包括hs-CRP、IL-6、TNF-α。③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治療期間病灶內出血、牙齦出血以及尿中紅細胞情況,計算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氧化應激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組8-OHdG、MDA、Ang-Ⅱ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氧化應激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研究組hs-CRP、IL-6、TNF-α 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發(fā)生病灶內出血1例,牙齦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44%(2/45);研究組發(fā)生尿中紅細胞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22%(1/4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45,P>0.05)。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不斷提升,發(fā)病之后患者出現(xiàn)腦部組織缺血或者缺氧,直接影響到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導致壞死,屬于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5,6]。對該病的發(fā)病機制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腦組織在發(fā)生供血不足之后神經元的生化和代謝均出現(xiàn)變化,造成神經元的死亡。同時腦組織因為缺血而導致無氧糖酵解,大量乳酸堆積,引發(fā)細胞外酸中毒,腦部水腫,加重疾病的進展[7,8]。對腦部神經元的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腦部缺血量低于20%會導致神經元失去活性,該損傷是不可逆的,但是腦部自身存在側支循環(huán),如果在急性梗死超早期即進行溶栓治療,恢復血供則會促使缺血半暗帶的恢復,使失去活性的腦部神經元重新恢復活性,使受損組織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減少神經損傷,降低氧化應激反應[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8-OHdG、MDA、Ang-Ⅱ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s-CRP、IL-6、TNF-α 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尿激酶屬于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溶栓類藥物,使用之后可以促使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使纖溶酶原裂解成為纖溶酶,實現(xiàn)纖維蛋白凝塊的降解,發(fā)揮溶栓的效果,但是如果血栓形成過久,超過一定時間,尿激酶有可能發(fā)揮不了溶栓作用,如果血栓形成的時間較長,腦部供血持續(xù)不足,相應腦細胞發(fā)生缺血壞死,也會出現(xiàn)相應偏癱等癥狀,限制其在臨床的應用[11,12]。阿替普酶則是第二代溶栓藥物,也是基因重組類的溶栓藥物,不僅可以將纖溶酶原進行激活,使其溶解,同時也是一種天然的纖維酶原激活劑,局部溶栓效理想,對纖溶酶原親和性較高,其殘基還可以與纖維蛋白結合,使纖維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提升機體內酶在血管中的作用,對血管中血塊的溶解效果較好,不會造成系統(tǒng)性纖溶狀態(tài),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降低繼發(fā)性出血發(fā)生幾率;對溶栓的時間窗進行分析,阿替普酶在發(fā)病后3 h 具有確切療效和安全性,但是一部分患者無法滿足該時間,而在3~4.5 h 內該藥物也可以進行一定的療效,因此作用范圍較尿激酶更好,患者治療后歐洲卒中量表(ESS)評分、巴塞爾(Barthel)指數(shù)更加理想[12];阿替普酶藥物提取至人體正常細胞,屬于一種天然的纖溶酶原激活劑,也是一種血管內皮細胞糖蛋白,具有特異性,在使用之后可以對血管內皮的功能進行一定改善,進而改善腦部血流量,減少對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防止斑塊脫落,控制繼發(fā)性損傷反應,因此可對炎癥和因為炎癥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進行控制,在藥物使用之后8-OHdG、MDA、Ang-Ⅱ指標、hs-CRP、IL-6、TNF-α 指標均得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超早期急性腦梗死在治療期間使用阿替普酶效果顯著,可更好的保護神經功能,改善機體氧化應激反應,對炎性因子進行更好的控制,且不良反應少,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