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
急性膽囊炎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細菌侵入膽囊或膽囊管阻塞所致,多見于老年人群體,約有95.0%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可合并膽囊結石[1]。開腹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應用普遍的急性膽囊炎治療術式,其療效與安全性均較高,臨床普遍認可[2]。但在近幾年腹腔鏡技術的持續發展下,其術后恢復快、創傷小等優勢也逐漸凸顯,并在多種外科疾病治療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優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是基于微創技術的急性膽囊炎治療術式之一,其具有術后恢復快、創傷小等優勢,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應用效果[3]。為進一步探析安全有效的老年急性膽囊炎治療方案,本次研究主要以本院2018 年2 月~2022 年5 月間收治的66 例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為例,分組對比實施開腹膽囊切除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 料選取2018 年2 月~2022 年5 月 本院66 例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3 例)及觀察組(43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2∶11;年齡64~79 歲,平均年齡(70.56±3.25)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55±1.03)d;膽囊壁厚度6.13~7.12 mm,平均膽 囊壁厚 度(6.52±0.31)mm;體 質量45~82 kg,平均體質量(62.58±7.24)kg。觀察組男女比為23∶20;年齡64~82 歲,平均年齡(70.62±3.35)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49±1.05)d;膽囊壁厚度6.20~7.26 mm,平均膽囊壁厚度(6.55±0.29)mm;體質量44~85 kg,平均體質量(62.77±7.31)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右上腹持續疼痛,疼痛放射向右肩背部,且持續超過2~3 h;同時伴有發熱、絞痛陣發加重、惡心不適等表現,且經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年齡>60 歲;③病歷資料完整;④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審核標準;⑤患者及家屬均知情。
1.2.2 排除標準 ①既往有腹部慢性疼痛史;②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③既往腹部手術史;④凝血障礙;⑤伴有精神系統疾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全身麻醉,仰臥位,經右上腹直肌或右肋緣下作切口進腹,暴露膽囊區,以順行或逆行驅動法,將膽囊全面剝離切除,實施常規止血并以生理鹽水進行清洗,于膽囊窩內常規放置引流管,并連接引流袋,縫合。術后常規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并結合患者疼痛程度予以鎮痛干預。
1.3.2 觀察組 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仰臥位左傾,頭高腳低,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臍下1 cm左右部位進行穿刺,置入10 mm Trocar 為觀察孔;在劍突下約1 cm、肋緣下右鎖骨中線約5 mm 處作操作孔穿刺,建立CO2氣腹[壓力控制在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將膽囊、周圍組織/器官分離,若存在較高的膽囊壓力,需先減壓,并對膽囊三角區截面結構進行細致觀察,實施鈍銳結合解剖;使用Lapro-Clip 夾,夾閉膽囊管、動脈,將膽囊動脈、膽囊管切除,經劍突下孔將切除組織取出,電凝止血,使用生理鹽水對手術區進行沖洗,若炎癥較為嚴重,需留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常規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并結合患者疼痛程度予以鎮痛干預。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圍術期指標、術后恢復指標 圍術期指標包括: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指標包括: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1.4.2 疼痛程度 術前,術后1、3、7 d,分別應用VAS 法評估疼痛程度,總計0~10 分,以0 分為無疼痛,10 分為劇烈疼痛,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
1.4.3 炎癥因子 術前、術后7 d 分別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檢測TNF-α、IL-6 水平。
1.4.4 并發癥 包括: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膽漏、膽管損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的疼痛程度對比 術前,兩組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觀察組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疼痛程度對比(,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的疼痛程度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手術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的TNF-α、IL-6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的TNF-α、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pg/ml)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pg/m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發生出血3 例、膽漏2 例、腹腔感染1 例、切口感染1 例、膽管損傷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4.78%(8/23);觀察組發生出血1 例、膽漏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65%(2/43)。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急性膽囊炎為常見外科疾病,以中老年人為高發群體;該病癥一般是由于化學因素、膽囊管梗阻、細菌感染等所致;病發后以右上腹絞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會伴有腹肌強直癥狀[4,5]。急性膽囊炎病變組織多會粘連附近組織,因而結構分辨及分離難度較高,再加上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種疾病,且其自身器官功能減弱,因而手術風險更高[6]。開腹手術為既往常見急性膽囊炎治療術式,其能夠較為精準地切除膽囊組織,解除患者病癥,促進其預后恢復;但該術式也存在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進程緩慢等不足[7]。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是基于腹腔鏡技術發展而來的新型外科手術術式,其也能夠實現對膽囊及附近組織的清晰觀察,確保病灶定位準確性,且術中切口小,手術創傷性小,可大大降低對患者機體組織產生的損傷[8]。
本次研究可見,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術后1、3、7 d,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術后7 d,觀察組的TNF-α、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能夠有效解除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臨床病癥,減輕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且術后并發癥少。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自身年齡大,受到病情折磨及手術創傷的刺激易引發身心應激,不僅會加重機體炎癥程度,還會增加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恢復[9]。從臨床常見老年急性膽囊炎治療術式來看,開腹手術較為成熟,安全性較高,但其仍存在創傷大、預后恢復慢等不足[10];相比之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則具有切口小、術后出血少、愈合速度快、并發癥少等優勢。腹腔鏡手術下,僅需置入腹腔鏡及相應操作器械,無需將臟器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故而能夠有效減少手術損傷,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促進患者預后恢復[11]。同時,腹腔鏡手術也規避了開腹手術時間長、臟器暴露等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能夠有效規避術后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因切口感染及氧化應激反應等影響而升高,促進患者預后恢復[12]。
綜上所述,予以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確切,具有損傷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勢,整體治療效果優于開腹膽囊切除術,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