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我國《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中有關ALT 檢測值的規定為:速率法≤40 U/L。由于在上個世紀90 年代前臨床特異性檢測試劑并不合適,因此美國輸血協會(AABB)指定無償獻血者可采取乙肝核心抗體(抗-HBc)以及ALT 檢測來替代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試驗[1]。對丙型肝炎病毒(HCV)而言,自從有了抗-HCV檢測方案,特別是出現了第2 代以及第3 代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檢測準確性的提高,導致臨床在檢測獻血者ALT 方面的意義也開始有爭議[2]。本研究選擇2017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期間的109789 例無償獻血者血液標本,所有無償獻血者均接受抗-HCV以及ALT 檢測,使用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系統ITSWELL 讀取、保存并匯總檢測結果,檢測結果的發布由穿越血站網絡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現對具體內容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期間109789 例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85635 例,女24154 例;年齡最大67 歲,最小18 歲,平均年齡(31.85±6.25)歲;38427 例未婚,71362 例已婚;107861 例為漢族,128 例為少數民族。
1.2 方法 所有無償獻血者均采集血液標本后給予ALT 以及抗-HCV 檢測,具體方法如下。①研究儀器:由瑞士HAMILTON 公司生產的FAME24/30 全自動酶免分析系統,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mindray)生產的BS-4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②研究試劑:a.初檢試劑:ALT 試劑、抗-HCV 抗體試劑均由英科新創(廈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b.復檢試劑:ALT 試劑(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抗-HCV 抗體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③室內質控品:ALT 質控品(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LISA 試劑(北京康徹思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④檢測方法:血液檢測期間,嚴格遵守衛生部發表的《獻學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01),初檢與復檢均由不同工作人員使用不同廠家的試劑,并按照試劑與儀器說明書中的要求對同一指標進行檢測,檢測試劑批檢合格,經過確認,且未在失效期間使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本研究使用煙臺海深威公司的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系統ITSWELL,讀取、保存并匯總檢測結果,并對標本的合格情況進行判定,經汕頭市穿越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的穿越血站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發布檢測結果。嚴格按照試劑操作說明書設置相關參數。陽性:標本吸光度(S)與臨界值(CO)的比值S/CO≥1.0;灰區:檢測指標S/CO 介于0.8~1.0;“反應性”:S/CO≥0.8。抗-HCV 血液標本“不合格”參考標準:①使用2 種試劑對抗-HCV 標本進行檢測后,結果均呈“反應性”;②使用1 種試劑檢測抗-HCV 標本時呈“反應性”,采用該試劑給予雙孔復試后,任一孔在雙孔復試中呈“反應性”。ALT 血液標本“不合格”參考標準為ALT≥40 U/L。
109789 例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中,不合格標本1569 例,占比1.43%,其中245 例抗-HCV 不合格,占比0.22%,1324 例ALT 不合格,占比1.21%。見表1。

表1 2017~2021 年無償獻血者血液標本檢測不合格情況[n(%)]
病毒性肝炎共有5 種,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其中HCV 抗體在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是臨床檢測HCV 感染的重要標志。在臨床中,HCV 感染多由共用血液制品或是輸血引起,在經常進行血液制品治療或者其他用途的群體中較為高發。HCV 抗體陽性提示患者存在HCV 感染。ALT 是一種可參與人體蛋白質新陳代謝的酶,可以將其作為工業生產中的催化劑,其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的轉化。ALT 在人體各種器官、組織、骨骼、肌肉中均廣泛存在,尤其在肝臟細胞的細胞漿中十分常見,血清中正常的ALT 含量可參考男性9~51 U/L,女性8~41 U/L 為標準值,但由于不同醫院可采取不同的測試方法,因此參考值可存在一定差異。當人體內各器官組織病變或活動時血液中即可釋放ALT,此時血清ALT 的含量可大幅提升。比如當肝臟出現發炎癥狀時,肝細胞即可將轉氨酶釋放至血液中,肝臟生病或出現問題,血清轉氨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因此,臨床在進行肝臟病變程度檢測時,或是篩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或是肝癌等眾多疾病時,常參考患者的血清轉氨酶的水平進行判斷。
國內報道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北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Ⅱ型感染率以及Ⅲ型感染率分別為86.2%以及13.8%,而新疆的Ⅲ型感染病例占比可達50%,提示不同型的HCV 人群以及地區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異[3]。在肝炎的防治與診斷方面,ALT 臨床價值十分顯著,該指標主要存在于人體的肝細胞漿內,不僅可作為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也是血站系統對獻血者進行血液篩查的一項重要指標[4]。但目前臨床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獻血者的抗-HCV 檢出率正不斷提升,因此需要加強對血液安全性的關注與重視。
多項研究指出,HCV 感染與血液中ALT 升高具有一定的聯系,且兩者之間為正向相關。有學者證實,相較ALT 正常的獻血者,單項ALT 值異常的獻血者抗-HCV 陽性率明顯更高。美國等一些國家的血液中心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時,在獻血者血液篩選中將ALT 檢測納為重要的項目之一,目的旨在預防NANBH,因此在HCV 核酸檢測技術(HCV-NAT)以及ELISA 還尚未完全完善之前,檢測ALT 值對感染HCV 的窗口期意義重大[5]。ALT 在本次研究中的不合格率為1.21%,占總不合格率的大部分,該結果并非完全由病理因素所致。有研究調查結合了ALT 升高的原因,發現雖然多種因素均可能使ALT 升高,但其主要可分為兩種因素,一種為非病理性因素,一種為病理性因素,其中由于非病毒性因素所致的群體占比約為82%[6]。通常情況下,臨床認為ALT 活性可受到包括疲勞、運動、飲酒、應用藥物以及體質量指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本單位參考2017~2019 年ALT 不合格率,配置了干式生化儀,主要用于篩查ALT,同時建立了相對固定的采血人員團隊,并嚴格參照本中心質量管理規范以及《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加強血液檢查、獻血者體檢,加大無償獻血宣傳的開展力度,啟動了查詢屏蔽系統,避免以往獻血不合格者發生重復獻血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LT 的不合格率[7]。
HCV 是一種單正鏈小RNA 病毒,具有包膜,HCV感染可能引起多種疾病,常見的有肝纖維化、肝炎、肝硬化,部分群體可發展為肝細胞癌[8]。臨床的一項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顯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約有3%的抗HCV 抗體陽性率群體,主要途徑傳播為血液制品、輸血等[9]。本研究中,血液標本的抗HCV 抗體不合格率為0.22%,但因為HCV 有“窗口期”,因此抗HCV 抗體陰性結果并不能夠完全將HCV感染排除。伴隨臨床ELISA 檢測技術的逐漸成熟化,2 代、3 代抗-HCV 診斷試劑的特異性、敏感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強,使HCV 感染的窗口期縮短為6 周,與人體發生ALT 活性指標異常的時間已無較大的差別,這也使得檢測獻血者的ALT 指標失去了篩查HCV 感染窗口期的實際意義[10]。有學者通過研究獻血者ALT水平以及HCV 感染情況之間的相關性,指出ALT 水平與HCV 感染并無關聯,ALT 不能作為HCV 感染窗口期獻血者的排除,總之,ELISA 檢測技術檢測ALT這項指標作為HCV 窗口期的篩查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11]。之前,在本市采血點或采血車中,僅可對ALT以及ABO 血型等指標進行快速的篩查,但尚未開展其他指標的快速篩查。獻血者在獻血前對其進行初篩,可將血液報廢率明顯降低,而選擇具有較高特異性以及敏感性的試劑篩查,更有利于將血液資源的浪費情況改善。但即使血液標本的初篩、后續檢測均開展的較好,也不能夠完全保障獻血安全。這是由于在疾病的“窗口期”,仍無法及時的檢出抗HCV 抗體等,這也是引起病原體經輸血傳播的因素之一。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高特異性、敏感性的核酸檢測技術(NAT),可將抗HCV 抗體等在疾病的“窗口期”明顯縮短。本單位作為NAT 檢測單位,將該項技術應用于無償獻血者的血液篩查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其血液質量提高,同時確保無償獻血者的輸血安全[12]。
綜上所述,我國病毒性肝炎感染等患者群體基數巨大,而病毒基因型并不能夠呈規則性分布,且相較國外的流行病學特點區別較大,因此為無償獻血等群體行ALT、抗HCV 檢測十分的重要且必要,必須加強臨床、社會以及相關人員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