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全民 吳江亭 余司華
目前已確定的Rh 血型抗原有55 種[1],Rh 血型系統抗原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臨床意義最大的是5 種抗原,其免疫原性強弱順序為D>E>C>c>e[2]。國內臨床輸血前對紅細胞要求ABO、RhD 血型常規檢測,其他血型抗原未作要求。近年來,本地區因Rh(C)、Rh(c)、Rh(E)、Rh(e)血型抗原非同型輸注,造成臨床免疫性輸血問題屢有發生,其中產生Rh 血型不規則抗體最為多見,特別是需要多次輸血的患者,為其選擇Rh 表型一致或相容的血液進行輸注,可以減少不規則抗體的產生,避免后期配血困難。因此,臨床輸血治療中僅僅滿足ABO 與RhD 血型匹配輸注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完全避免輸血相關免疫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病等情況的發生[3-6]。為此,本血站對占比大的RhD陽性獻血者進行表型抗原檢測,分析本地區獻血人群Rh 表型分布規律,建立獻血者Rh 表型數據庫,特別是稀有表型庫,以提高精準輸血的水平,保障臨床輸血安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1 月~2022 年4 月RhD陽性獻血者10034 例作為調查對象,無重復獻血者,年齡18~60 歲,男4962 例,女5072 例,每位獻血者留取EDTA-K2抗凝血3 ml。
1.2 試劑與儀器 血型定型試劑免疫球蛋白M(IgM)抗-D、抗-C、抗-c、抗-E、抗-e 和抗體特異性鑒定普細胞(上海血液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設備:貝克曼庫爾特PK7300 全自動血型檢測儀。
1.3 檢測方法 微量板鹽水法檢測獻血者Rh(D)、Rh(C)、Rh(c)、Rh(E)、Rh(e)血型,依據設備使用說明書,將被檢紅細胞稀釋成1.7%的濃度,抗血清使用生理鹽水按1:8 的比例稀釋,各加25 μl 至梯度微量板中混勻,30℃靜止1 h 后判讀結果,可疑結果使用鹽水試管法進行確認,每批實驗設置3 個質控樣本與常規標本一同檢測(質控樣本表型為ccdee、CCDee、ccDEE)。數據的錄入與檢索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軟件。
1.4 觀察指標 分析RhD 陽性獻血者Rh 表型ABO血型分布情況、Rh 抗原分布情況以及不同Rh 表型輸血相容頻率,分析Rh 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受血者情況。
2.1 RhD 陽性獻血者Rh 表型ABO 血型分布情況10034 例RhD 陽性獻血者檢出8 種表型,占比由高到低 為CCDee(46.98%)、CcDEe(33.84%)、CcDee(8.72%)、ccDEE(5.88%)、ccDEe(3.14%)、CCDEe(0.92%)、CcDEE(0.27%)、ccDee(0.25%),未檢出CCDEE 表 型。見表1。
表1 RhD 陽性獻血者Rh 表型ABO 血型分布情況[n(%)]
2.2 RhD 陽性獻血者Rh 抗原分布情況 RhD 陽性獻血者Rh 抗原陽性率由高到低為e(93.85%)>C(90.73%)>c(52.10%)>E(44.05%)。見表2。
表2 RhD 陽性獻血者Rh 抗原分布情況[n(%)]
2.3 RhD 陽性獻血者不同Rh 表型輸血相容頻率 根據本地區獻血者Rh 表型分布頻率,應用表型相容性原理計算血液相容性頻率,不同Rh 表型輸血相容性頻率由高到低分別為CcDEe(100.00%)>CcDee(55.95%)>C CDEe(47.90%)>CCDee(46.98%)>ccDEe(9.27%)>CcDEE(6.15%)>ccDEE(5.88%)>ccDee(0.25%)>CCDEE(0)。見表3。
表3 RhD 陽性獻血者不同Rh 表型輸血相容頻率(%)
2.4 2 例Rh 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受血者情況 2022 年1~4 月,本血站輸血研究室接收患者疑難配血2 例,受血者1,女,年齡56 歲,臨床診斷急性骨髓纖維化,有輸血史和妊娠史,經不規則抗體鑒定為抗-E 和抗-Lea,該患者在3個月內共配血3次;受血者2,男,年齡75歲,臨床診斷肝癌和消化道出血,有輸血史,經不規則抗體鑒定為抗-Ce。從Rh 表型庫中調出與2 例患者Rh 表型一致的血樣進行交叉配血,主側在鹽水、聚凝胺和抗人球蛋白介質中均未發生凝集及溶血現象,臨床醫院反饋患者紅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未發生輸血不良反應。見表4。
表4 2 例Rh 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受血者情況
根據紅細胞是否存在D 抗原分為RhD 陽性和RhD陰性[7,8],本次調查的獻血者均為RhD 陽性,理論上RhD 陽性表型共有9 種,本次調查的10034 例獻血者檢 出8 種(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未檢出CCDEE 表 型,可 能與篩查人數較少有關。據趙娜等[7]報道,贛州地區篩查Rh 表型4133 例獻血者檢出2 例CCDEE 表型,說明本地區CCDEE 表型極其罕見,屬于稀有血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0034 例RhD 陽性獻血者檢出8 種表型,占比由高到低為CCDee(46.98%)、CcDEe(33.84%)、CcDee(8.72%)、ccDEE(5.88%)、ccDEe(3.14%)、CCDEe(0.92%)、CcDEE(0.27%)、ccDee(0.25%),未檢出CCDEE 表型。與向敏等[8]報道北京地區RhD 陽性獻血者Rh 表型分布規律一致,除低頻率CcDEE 和ccDee表現外,Rh 表型在ABO 血型中的分布頻率與總體分布頻率保持一致,CCDee 和CcDee 表型頻率合計占55.70%,有利于精準輸血和電子配血的施行。
Rh 血型系統不規則抗體是引起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主要原因[9-11],患者往往通過輸注自身抗原缺乏的陽性紅細胞或妊娠等免疫刺激產生,因Rh 血型抗原(C、c、E、e)免疫原性較強,產生不規則抗體的風險較大[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RhD 陽性獻血者Rh 抗原陽性率由高到低為e(93.85%)>C(90.73%)>c(52.10%)>E(44.05%)。RhE 和Rhc 抗原陽性頻率大約為50%,當相應抗原陰性的患者輸血時輸注陽性紅細胞的幾率同樣占到50%,是否產生抗E 和抗c 抗體取決于抗原的免疫原性和輸血次數。RhC 和Rhe 抗原陽性分布頻率均>90%,雖然從人群分布頻率上考慮,輸血風險要<RhEc血型,但此類患者一旦產生抗C 或抗e 抗體,極難找到相容的血液,因此,表型為ccEE 的輸血患者,因RhCe抗原陽性率極高,多次輸血的患者應考慮同表型輸注。本實驗室遇到的受血者2 即為ccDEE 表型,有輸血史,經本實驗室抗體鑒定存在抗Ce 抗體,而本地區ccDEE表型分布頻率只有5.88%,按照以往工作方法盲篩該表型血液,將大大增加患者的篩血費用和配血時間,建立Rh 表型庫后可直接從庫存血液中調出該表型血樣進行交叉配血,從而為臨床患者及時輸血節約寶貴時間。
根據Rh 表型輸血相容性原理[15,16],計算本地區臨床患者不同表型在獻血人群中找到相容性血液的幾率,研究結果顯示,CcDee 和CCDEe 表型在獻血人群中的分布頻率只有8.72%和0.92%,但其輸血相容性幾率卻能達到55.95%和47.90%,對于存在這兩種表型的患者,在獻血人群中找到表型一致的血液將變得十分困難,但要找到輸血相容性血液卻很容易,且并不存在輸血風險。然而,對于ccDEe(9.27%)、CcDEE(6.15%)、ccDEE(5.88%)3 種表型輸血相容頻率均<10%,要找到表型相容的血液極為困難,皆因RhC 和Rhe 抗原在人群中的分布頻率極高有關[17],若要避免陽性紅細胞的不匹配輸血,需要醫院輸血科和血站相互協助,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的Rh 表型數據庫,提高不同表型血液的利用率。ccDee 表型的分布頻率和輸血相容頻率只有0.25%,屬于稀有血型,采供血機構檢出該表型血液時可按RhD 陰性血液進行管理,在血源充足的情況下,RhD 陰性獻血者ccee 表型頻率較高,可輸注ccdee 表型的血液,滿足特殊患者的用血需求。而對稀有表型CCDEE 本地區未檢出,只能通過中國稀有血型庫找到相合的血液或自身輸血予以解決[18-20]。
綜上所述,僅僅滿足ABO 和RhD 血型抗原匹配輸血,并不能完全避免其他血型不合的同種免疫,大部分不規則抗體源自Rh 血型系統,足以說明Rh 抗原不匹配輸血將嚴重影響臨床輸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供血機構建立獻血者Rh 表型數據庫并持續更新,一方面,有利于已經產生Rh 血型不規則抗體的患者快速檢索相合的血液,特別是稀有表型的用血需求;另一方面,配合醫院輸血科實行精準輸血和電子配血,降低患者不規則抗體的發生率,對獻血人群中分布頻率極少的Rh 表型,血站可以優化血源管理,常規儲存一定比例的稀有表型血液,保障臨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