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丹 孫旭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心內科常見病,其常見于>50 歲的老年人。近年其臨床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突發性心前區疼痛,疼痛放射至左肩及上臂等,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的特點,嚴重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可能發生猝死[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改善心肌灌注,減少心肌梗死發生情況,有效緩解心絞痛等臨床癥狀[2],術后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導致心絞痛復發。因此,術后康復過程是一項長期計劃,其通過提供訓練方法幫助患者提高身體素質,減少臨床癥狀,降低未來出現心血管風險[3]。早期心臟康復訓練貼近老年患者的日常活動,操作簡單,安全經濟,更容易使老年患者感受到成就感,現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三病房收治的60 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65 歲,平均年齡(61.14±1.82)歲。試驗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5~65 歲,平均年齡(61.82±1.8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和心電圖檢查證實,均符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指征;年齡50~70 歲;明確訓練意識,主動參與訓練;病情穩定,心功能Ⅰ~Ⅱ級,溝通理解能力正常;臨床接受抗血栓等治療;患者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存在腦、腎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存在惡性腫瘤和血液疾病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伴有惡性心律失常、血液系統疾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嚴重心絞痛、高血壓患者;不接受心臟康復治療患者;存在合并嚴重并發癥和精神病史;有其他運動禁忌證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康復治療前,評估患者基本情況,包括體重指數、血脂、心肺功能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康復分為3 個階段:第1 階段為術后3~5 d,術后第3 天給予患者被動運動,輔助翻身坐起,以床邊坐位活動為主;術后第4 天,患者于床邊進行緩慢行走,慢走3~5 min/次,1~3 次/d;術后第5 天,堅持站立并進行熱身,行走15~20 min/次,4~5 次/d。待其康復進行上下臺階或緩慢騎自行車訓練。第2 階段為術后6~14 d,對患者運動進行監測,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力運動。運動強度由低到高,訓練15~30 min/次,4~6 次/周;第3 階段為術后14 d 后,患者在家中接受遠程監護,在第2 階段訓練基礎上患者先熱身5 min,然后訓練20 min,后放松5 min,以患者主觀康復程度為標準,逐漸加大運動強度,訓練4~6 次/周,持續訓練至術后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冠心病危險因素評分及6 min 步行試驗結果。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美國斯坦福大學患者教育研究中心研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測量表進行評定,研究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包括健康狀況、癥狀發覺、運動活動、自我評價、日常活動、醫療情況6 個維度。健康狀況:評分越高患者整體健康狀況越好;癥狀發覺: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胸痛評估,其是對患者對自身疾病感受的評價,評價范圍很廣,評分越高患者越關心自身健康問題,對自身疲勞、呼吸急促和胸痛分為輕和重兩種;運動活動:記錄患者身體活動時間,包括:散步、游泳等有氧運動,瑜伽、太極拳等拉伸運動,評分越高患者身體活動時間越長;自我評價:對患者在不同情況下,能夠完成某事的信心進行評分,評分越高患者越自信。日常活動:評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醫療情況:評估患者就醫密切程度,記錄其急診、住院的次數,評分越高患者醫療意識越高。對所有評分進行加權平均,線性折算到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進行評定,包括身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滿意程度、疾病認知程度,每個項目的得分按標準分公式換算,線性折算到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及機體功能狀態越好。焦慮自評量表總分為50 分,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情況越嚴重;抑郁自評量表總分為53 分,評分越高患者抑郁情況越嚴重。6 min 步行試驗是一種運動測試,結果分為1~4 級,1 級:6 min步行距離<25 m;2 級:6 min 步行距離250~300 m;3 級:6 min 步行距離300~400 m;4 級:6 min 步行距離>400 m。3~4 級患者心肺功能接近正常。冠心病危險因素評分采用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GRACE)評分評價,并折算到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試驗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冠心病危險因素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6 min 步行試驗結果比較 試驗組6 min 步行試驗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6 min 步行試驗結果比較[n(%)]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疾病,其常見于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患者,此外,其飲酒、肥胖等因素均可導致冠心病[4,5]。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能在短時間內使冠狀動脈再通,恢復血供,減輕心肌缺血,但不能逆轉心肌損傷,并易導致冠狀動脈損傷及狹窄等術后并發癥以及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對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來說,成功的手術只是開始,預防并發癥,改善預后,需要長期的治療過程[7,8]。傳統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干預只注重術后相關藥物的使用,往往忽視康復訓練,即術后經過專業的評估后,對患者進行康復干預模式指導,其是一種系統的綜合治療方法,包括康復醫學、營養學、運動醫學等[9,10]。通過運用規律用藥、個體化運動、有效控制危險因素等方法提高患者康復能力,對患者的身體、心理、行為等方面進行干預,進而穩定和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過程,有效調節神經系統,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快速溶解,降低血小板活性,預防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12]。
綜上所述,采取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