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巧 任永強 王海燕 墨虹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CKD 5 期患者腎小球濾過率(eGFR)<15 ml/(min·1.73 m2),患者長期依賴血液透析治療來維持生命[1]。但長期血液透析可出現低蛋白血癥、肌肉蛋白消耗以及機體微炎癥狀態等,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不利于預后改善,甚至會加重疾病進程[2]。以往常規飲食管理以透析知識及營養相關知識講解為主,常缺乏針對性及科學性,使得患者常因知識欠缺、自律性較差、自身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降低管理效果。因此,通過強化飲食管理對改善機體營養狀態和治療尤為重要[3]。本文選取2010~2018 年收治的100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展開研究,探討飲食管理的應用有效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2018 年在本院門診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1∶1的模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 例。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45~80 歲,平均年齡(62.43±3.58)歲;血液透析時間6~30 個月,平均血液透析時間(13.57±3.23)個月。研究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46~79 歲,平均年齡(61.36±3.55)歲;血液透析時間7~29 個月,平均血液透析時間(13.43±3.15)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管理,包括嚴格控制血液透析時間、透析液流量等指標,強化管道的維護管理,嚴密監測并發癥發生風險并及時處理,口頭指導患者科學飲食,確保每日營養攝入滿足機體所需。研究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開展飲食管理,具體如下。①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根據患者年齡計算每日需攝入總熱量,每日需攝入總熱量=1000+年齡×(80-100),其中蛋白質占15%~20%,碳水化合物占55%~60%,脂肪占25%~30%,早、中、晚三餐占比分配為3∶4∶3。②膳食成分指導及飲食教育:指導患者及家屬學習《透析飲食評價表》,以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進行飲食自我管理指導方法,幫助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到飲食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明確食物的分量與所包含的熱量,熟悉不同種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及不宜進食的飲食品種,使其從主觀意識上調整自身飲食結構,糾正不良飲食行為。囑患者飲食結構應多元化,適當增加無機鹽及維生素含量,嚴格限制鈉鹽攝入量。③監督與飲食管理:制定每日飲食登記表,指導患者詳細、準確記錄每日飲食情況,評估患者飲食的合理性,每周根據患者體重變化評價膳食營養改善情況并適當進行調整以滿足機體營養所需。兩組的療程均為6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管理前后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營養指標水平、炎性因子水平、KDQOL-SFTM 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3.1 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采用飲食自我管理量表從飲食行為(7 個條目,分值范圍17.5~35 分)、飲食態度(4 個條目,分值范圍4~20 分)、飲食知識(4 個條目,分值范圍4~20 分)3 個維度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越好[4]。
1.3.2 營養指標與炎性因子水平 管理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外周靜脈血5 ml 共2 管,其中1 管與EDTA-K2 混合抗凝,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另一管離心分離出血清后利用免疫比濁法及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IgA、IgM 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IL-6 與TNF-α 水平,采用全自動蛋白分析儀檢測hs-CRP 水平。
1.3.3 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低血壓、感染、皮膚瘙癢、高磷血癥。
1.3.4 KDQOL-SFTM 評分 采用KDQOL-SFTM 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共20 個條目,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較好[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管理前,兩組患者的飲食知識、飲食態度、飲食行為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的飲食知識、飲食態度、飲食行為評分及總分均高于本組管理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管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管理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管理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IgA、IgM、轉鐵蛋白、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IgA、IgM、轉鐵蛋白、體質量指數均高于本組管理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各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各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管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管理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管理前,兩組患者的hs-CRP、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的hs-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本組管理前,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管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管理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0.00%(5/50)低于對照組的28.00%(14/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KDQOL-SFTM 評分比較 管理前,兩組患者KDQOL-SFT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KDQOL-SFTM 評分均高于本組管理前,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KDQOL-SFTM 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KDQOL-SFTM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管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管理后比較,bP<0.05
CKD 5 期患者屬于腎功能不全終末階段,臨床上主要以血液透析來延緩腎臟病變,維持患者的生命,但長期的血液透析常會導致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紊亂,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其中以進行性營養不良最為常見[6,7]。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機體營養狀況越差,死亡風險越高,可見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態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環節[8]。以往常規說教式管理將患者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從細節上實施有效的管理,患者積極性及主動性較差,管理效果常難以滿足臨床預期。飲食管理針對性及規范性較強,可全面、科學的控制患者攝入的總熱量,分析食物營養成分,通過多樣化飲食增進患者食欲,保證各營養元素的均衡攝入[9]。另外通過飲食教育使患者克服知而不轉變的態度,糾正患者的飲食誤區,提高患者飲食自我管理能力,在滿足機體營養所需的基礎上調整飲食結構,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使生活質量的提升[10,11]。
綜上所述,飲食管理有助于提高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飲食自我管理能力,調整機體營養狀況及炎性狀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