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中國的外國文學評論家似乎特別喜歡簡單的分類。他們用可疑的“新寓言派”來定義201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用“英國文壇移民三雄”里的“一雄”來標稱2017年的得主石黑一雄。照他們的說法,奈保爾和魯什迪是另外“兩雄”。但去年10月以后,這個奇異的標簽未能及時地擴展為“移民四雄”,也許因為評論家們和我們一樣,并不知道古爾納何以“雄”倒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眾評委。
現在我們知道了。
上海譯文出版社據報道買下了“古爾納全部長篇十本小說”的中文版權,并在他獲獎一年后先期推出首批五本,其中包括他最晚近的一部、2020年在英國出版的《來世》。
“哈利法26歲那年遇到了商人阿穆爾·比亞沙拉。”一個簡單的開場句決定了整本小說的語感。故事始于20世紀初的坦噶尼喀,德國殖民者通過血腥的鎮(zhèn)壓,已逐步確立了對德屬東非的統(tǒng)治。但在主人公居住的海岸小城,有關平叛、饑荒和種族屠殺的暴行似乎統(tǒng)統(tǒng)發(fā)生在遙遠的南方腹地,印非混血的賬房先生哈利法因此只需操心他自己的事:老板一手做主,把外甥女阿莎嫁給了他。兩口子在婚前甚至婚禮上都未曾見面。哈利法也只是事后才知道,狡猾而惡毒的比亞沙拉之所以安排這樁婚事,是為了永久霸占阿莎的房產。
不久,一個會說德語的非洲青年伊利亞斯來到城中,到德國劍麻園擔任文書。他本是山區(qū)窮兒,11歲走失后遭到拐騙,幸而得到好心的德國農場主收留,繼而接受了傳教士學校的系統(tǒng)教育。他從未進過清真寺,也不懂“五功”,同胞做禮拜時他只能照貓畫虎,做個樣子。對德語他卻能讀能寫,會說會唱。他心里只記得同胞的惡和德國人的好。一旦在咖啡館聽到有人聲討德國人是騙子和屠夫,在這個國家殺人如麻,弄得頭顱和人骨遍地,鮮血浸透了國土,他便忍不住跳將起來,當著一屋子非洲人的面為德國辯護:
“他們必須無情地報復,因為這是讓野蠻人懂得秩序和服從的唯一手段。德國人是可敬的人和文明的人,他們來這兒后做了很多好事。”
這番激烈的言語讓他的聽眾啞口無言。“我的朋友,他們已經把你吃掉了。”曼貢古最后像平日一樣作了總結。
交游廣泛的哈利法很快和伊利亞斯結成密友,并努力說服他回老家看看。于是,伊利亞斯坐上驢車,返回窮苦的內陸山村,發(fā)現父母已雙雙病亡,只剩下一個從未謀面的小妹阿菲婭在村民家中寄養(yǎng),過著珂賽特般兒童奴工的生活。伊利亞斯接她回城,教她識字,給了她此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但這一切很快就結束了。歐洲的戰(zhàn)火正在向非洲蔓延,英德在殖民地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伊利亞斯自覺有義務保衛(wèi)他的精神祖國,于是不顧哈利法的反對和阿菲婭的痛苦,毅然報名,志愿加入了舒茨特魯佩——德國在非洲殖民地的警備部隊。
妹妹還小,他只能把她送回從前的寄養(yǎng)家庭。你能想象冉阿讓親自從巴黎把芳汀的孤女送回德納第家的客棧嗎?滿懷天真“大愛”、愛文明的德國甚于愛自己親妹妹的伊利亞斯就這么做了。果不其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對阿菲婭的虐待更甚以往。在一次幾乎奪去性命的毒打之后,她用新學會的文字寫下了“卡尼烏米扎。尼撒迭”——他打傷我。救我——托人將紙條送交哈利法。阿菲婭第二次得救了。沒有兒女的賬房先生收養(yǎng)了她。她從此管哈利法叫巴巴,管阿莎叫比比或比。哥哥的歸期似乎被無限期推遲了,阿菲婭最終等來的將是警備部隊的另一個非洲兵哈姆扎。
在部隊時,哈姆扎受到德國中尉的垂青,做了專職的勤務兵,盡管戰(zhàn)友們早有警告:中尉喜歡漂亮的非洲小伙兒,他要找的是“燒嘎”——女朋友。在玩弄和虐待哈姆扎的同時,中尉還教他德語,好讓這漂亮但落后的野蠻人也能欣賞偉大的席勒。他把伊利亞斯早已內化的反動思想直截了當地告訴哈姆扎:“我們對付的是落后的人和野蠻的人,統(tǒng)治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恐怖在他們心里生根。”
好作家就是好作家。古爾納總是回避簡化。他的小說里很少見到非黑即白、非愛即恨的東西,尤其是從非洲視角所寫的這種無比復雜的被殖民的經驗。《來世》是一本只有350頁的小說,卻以一種遠超其體量的厚重感,證明了儉省的文學美德。古爾納也知道怎樣巧妙地處理巨大而沉重的主題。與揭露和控訴相比,他更關心故事的發(fā)展和人物的命運,有時只用半章就能讓你淚目矇瞀。你終將看到,阿菲婭和哈姆扎受了那么多的苦,仍然沒有失去愛的能力。
最后不能不談談古爾納的語言。我們常說他是“阿拉伯裔坦桑尼亞旅英黑人小說家”,斯瓦希里語是他的母語,英語雖屬第二語言,但他是英國肯特大學的英文教授,從18歲到英國求學起,就一直使用英語、研究英語、講授英語。英語是他始終如一的學術語言和創(chuàng)作語言。他說過,英語和板球一樣,固然是英國人的發(fā)明,現在卻成了屬于所有人的游戲——而且外國人有時玩得更好。
他用一種和英國英語、美國英語都不太一樣的英語來塑造自己的文學語言和文學身份,這使他的小說有一種滲透在種種細微之處的特殊語感。很多斯瓦希里語、阿拉伯語和德語的詞句還直接融入了正文——古爾納甚至不愿意其英文出版商遵從常規(guī),用對待外語字的斜體來處理這些詞匯,至多緊隨其后,用英譯轉寫一下。這是一種充滿了活力的奇妙語言,有時像我少年時在句中見到金珠瑪米那樣讓人口舌生津。此前在讀《來世》的時候,我就十分擔心這些詞句會死于翻譯,尸骨無存地完全消失。它們委實不該就這樣從一部非洲作者以非洲視角所寫殖民主題的小說里如此輕易地移除。語言是文學小說最重要的部分,翻譯理當慎之又慎,盡力為譯本的讀者多作保留。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歡迎古爾納來到中國。

《瘟疫之夜》
作者:[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譯者:龔穎元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定價:89元
本書是諾獎得主帕慕克構思40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1901年風雨飄搖的奧斯曼帝國,在列強虎視、密探遍布、幫派紛爭、流言四起的明格爾島上,瘟疫悄然蔓延,謀殺接連發(fā)生。帕克澤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醫(yī)生來到這里對抗瘟疫、尋找真兇,短短六個月間他們的命運改變……

《繁榮與停滯:日本經濟發(fā)展和轉型》
作者:[日]伊藤隆敏 星岳雄
譯者:郭金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定價:158元
本書深入、全面地介紹了日本經濟從“二戰(zhàn)”后至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發(fā)展與轉型歷程,特別是通過高速增長實現起飛和趕超,應對經濟崛起之后的貿易沖突、增速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泡沫經濟的產生、破滅與“失去的20年”,以及之后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

《晚期帝制中國的科舉文化史》
作者:[美]艾爾曼
譯者:高遠致 夏麗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索·恩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定價:158元
本書通過多維度分析,探索了500多年來科舉制度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層面。從帝制晚期開始到衰亡,作者更正了我們之前對這一官員選拔系統(tǒng)如何運作的認知,包括它的政治和文化機構,被現代革新者隨意廢除的無法預知的后果,以及這一制度的長期歷史遺產。

《飲食與中國文化》
作者:王仁湘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出版社 新民說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定價:168元
“吃”是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題之一,作者以考古學家的身份介入到飲食的發(fā)展流變之中,將“吃”納入社會專題史的范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舉凡飲食器具、烹飪方式、飲食掌故,詳述其流變——考訂源流,從“飲食”一事再現中國文化的廣博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