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怡 郭志 陶立民
包圍,是指在正面部隊的配合下向敵側翼或后方突擊,形成圍攻態勢的作戰行動。包圍是達成殲滅戰的基本手段。由于解放軍長期以來的指導原則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主,因此高度重視打殲滅戰。綜觀我軍戰史,包圍敵3萬人以上的大中型戰例達20余次,在如此頻繁的實踐中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包圍戰術,不但鍛煉出一大批像林彪、粟裕這樣精于此道的戰術大師,更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許多精彩絕倫的包圍戰例。
“集中優勢兵力”這條軍事領域的第一法則,為古今中外兵家所推崇。人民軍隊的締造者毛澤東則將這一原則具體化,列為其十大軍事原則之一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2倍、3倍、4倍、有時甚至是5倍或6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如此看來,解放軍的包圍戰術,真是這一原則忠誠的踐行。任何一次包圍作戰,解放軍都秉承著“殺雞偏用宰牛刀”的傳統,形成泰山壓頂之勢,所以能快打快收、干凈利落。
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包圍,決不像今天在這里紙上談兵般容易,而且在解放戰爭中的1948年11月之前,解放軍的總兵力始終處于劣勢,武器裝備也遜于對手,這就為包圍殲敵帶來了一個先天不足。毛澤東對此的總結只有簡單的4個字:“各個擊破。”遵循著變整體劣勢為局部優勢的思想,解放軍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叫絕的包圍戰例。其中,淮海戰役就以60萬包圍80萬的奇跡享譽中外。這個被毛澤東稱為“一鍋夾生飯”的包圍,至今被世界各國奉為“形成局部優勢、各個包圍殲敵”的經典。參戰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按照“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原則,每次集中優勢兵力圍其一部,力求全殲、積小勝為大勝,對淮海戰場之敵進行了逐次包圍,讓國民黨軍的整體兵力優勢蕩然無存。
解放軍包圍戰術的動作要領,可以概括為“準、狠、穩”。即:圍殲目標選擇要準、下手實施要狠、全殲把握要大。這其中對誰下手成為作戰行動的邏輯起點。為了防止將圍殲戰打成擊潰戰,解放軍的包圍作戰,在目標選擇和時機把握上頗有一番心得。
在解放軍眼里,那些戰場上孤立、分散之敵更受青睞。1947年,國民黨軍對山東和陜北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其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直接指揮24個整編師60個旅、45萬余人進攻山東解放區,這一兵力遠遠高于在山東作戰的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5萬人,陳毅、粟裕且戰且走。一開始,國民黨軍諸部隊齊頭并進,尋求與解放軍主力決戰,這個陣勢讓本來很想打一仗的華野部隊無從下嘴。5月10日,在華野主力向東轉移的過程中,野戰軍首長曾考慮圍殲處于翼側的國民黨第7軍及第48師一部,但很快就改變主意了,原因是國民黨軍陣營中另一個“愣頭青”跳了出來,這就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該師師長張靈甫依仗自身全美械裝備,孤軍冒進,一頭扎進了華野主力集結位置的當面。對于這種孤立、囂張之敵,華野部隊迅速調整部署,在15日拂曉即割裂整編74師與其友鄰的聯系完成合圍,緊接著華東野戰軍上演了一出盡人皆知的“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好戲。解放軍在選擇包圍目標時所表現出的敏銳和耐心,就如同非洲草原上游獵的獅群,對手絲毫的失誤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這一點就連日后的“聯合國軍”也未能幸免。
為了實現包圍,解放軍在整體戰役布局上謀形造勢、隱真示假;在具體戰術設計上,動靜結合、攻防相長,可謂煞費苦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包圍戰術。今天回顧的這些戰例,都是在解放戰爭中各大戰略區的大手筆力作。
左右對進、兩翼合圍。這是解放軍最常用的合圍戰術。通常是將主力分為左右兩個攻擊集團,分別向預定包圍目標實施攻擊,像一把鐵鉗牢牢夾住敵人,而后利用兩集團相向對進的效果,迅速割裂被圍之敵予以殲滅。這一包圍戰術,在解放戰爭中的冀魯豫戰場廣為應用。
多點發力、分進合擊。這是指解放軍組織多路部隊,從不同方向向預定目標實施向心合圍。這種合圍戰術多應用于大兵團作戰,因此在解放戰爭中后期被廣泛運用,從其組織思路和作戰效果看,當首推遼沈戰役中的遼西圍殲戰。錦州攻堅戰勝利后,國民黨軍廖耀湘第9兵團,在是繼續向錦州攻擊還是回撤沈陽或是營口問題上舉棋不定,十幾萬大軍在遼西平原徘徊不前,東北野戰軍抓住這一戰機,圍殲9兵團。為此,林彪于1948年10月20日將百萬大軍做了極為精準的戰役部署。當廖耀湘再次調集十幾萬大軍準備北撤沈陽之時,東北野戰軍各圍部隊突然發力,于27日將這個擁有6個軍的重兵集團合圍在遼河以西,僅用2晝夜就全殲10萬敵軍。
誘敵深入、正抗側擊。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黃維兵團急于北進,企圖與杜聿明集團“南北對進,打通津浦路”,針對這種戰場態勢,中原野戰軍決心以4縱、9縱與黃維兵團保持接觸,將其誘至澮河以北,以1縱、2縱、3縱、6縱、11縱等部隊,隱蔽集結在澮河以南地區,待黃維兵團處于半渡狀態時,分別由東西兩翼實施向心突擊,配合正面各縱隊,對敵實施包圍。當黃維兵團前出至忠義集、東平集等地時,這位當過黃埔軍校區隊長的黃維,終于發覺兩翼有解放軍強大兵力集結,自知中計,迅速組織部隊回撤。“半渡而擊”,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英名,解放軍自然不會放過這一絕佳戰機,兩翼集結部隊全線勇猛出擊,至11月25日晨,將黃維兵團4個軍合圍壓縮在東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的雙堆集地區,勝利完成合圍。
穿插斷后、迂回兜擊。包圍戰術中,斷敵退路是實現合圍的關鍵,否則極易將圍殲戰打成擊潰戰。為此,解放軍通常將穿插、迂回作為這“致命一擊”的主要方法,經典之作當屬解放戰爭中的衡寶戰役。當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過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江南發起攻擊時,主要作戰樣式成了追擊戰,能不能圍住驚弓之鳥的敵軍,成了衡量一支部隊戰術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江北重兵集團一個個消失在解放軍的包圍圈里,給江南的國民黨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一旦解放軍擺出包圍態勢,就毫不猶豫地向南撤退,其中以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最為明顯。衡寶戰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的。第四野戰軍認為:如果集中兵力,繼續采取傳統包圍戰術,白崇禧部必跑無疑,于是提出三路進軍中南的設想,以第4兵團為主組成東路軍,進軍廣東方向,以13兵團為主組成西路軍向芷江、黔陽方向前進,以12兵團為主組成中路軍正面推進,解放軍開始實施戰略大迂回作戰。1949年9月中旬,白崇禧鑒于青樹坪的勝利,誤判正面解放軍兵力分散,自己的翼側暫時不會受到威脅,于是準備集結主力于衡陽以南地區對解放軍實施反擊。
為了對白崇禧實施有效打擊,林彪命令中路軍各部隊停止追擊,迅速收攏兵力,準備尋機決戰,同時命令在兩側實施大迂回的西路軍和東路軍加速向敵后側猛進。在解放軍戰役迂回和戰術穿插所構成的多層包圍圈中,白崇禧使盡渾身解數,還是將4.7萬部隊丟在了包圍圈中。衡寶戰役,是解放軍渡江之后華中最大一次戰果,也是解放軍包圍戰術的一次綜合運用。第四野戰軍東路軍和西路軍,實施了相距近一個省的戰略大迂回包圍,中路軍則利用135師插入敵后的戰機,組織近距離的戰役迂回包圍,如此大手筆,將解放軍包圍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