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融媒體時代給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面臨哪些不足?如何適應時代需要創新,提升新聞質量?這些問題都是當前提高新聞工作質量不可忽視和回避的問題。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等,針對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現狀進行分析,闡述當前新聞采編的不足和時代的新要求,提出在理念改變上應基于雙向思維理念,聚焦社會話題改變;在技術革新上應引入先進技術,促進技術創新;在專業提升上應加強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以整合豐富新聞采編工作的內容和技術,提升專業人才素養,從而滿足受眾需求,提升競爭力,促使新聞采編工作重新煥發活力。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采編;創新;隊伍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0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融媒體背景下湖湘紅色文化傳播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DJ10
融媒體時代是媒體生存發展的新時期,通過整合媒體,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不斷互補,并科學利用互聯網環境下的新技術、新手段,使媒體傳播實現全方位的覆蓋。同時,由于融媒體時代受眾的品位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對高質量新聞的需求更多。基于此,新聞采編人員開展新聞采編工作時,需要基于對自身負責和對大眾負責的態度,提升新聞專業素養,同時還要提升融媒素養,豐富融媒采編技巧,從而提供更多優質的新聞內容。
新聞采編不僅僅是收集、整理新聞事實,還要對新聞事實背后的價值觀、道德觀、政治敏感度、社會公信度等多個方面進行把關,從而保證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接受度,并確保新聞采訪和新聞編輯兩者的連續性,以維持新聞價值。
傳統新聞采編一般建立在單一的頻道覆蓋傳播基礎上,采訪和編輯一般分崗位完成。而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要求實現報道內容的多媒體化、發布載體的多元化,以及資源的整合共享[1],對采編人員的要求基本是“一崗多能”。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新聞采編隊伍、新聞采編內容、新聞采編形式三個方面
(一)新聞采編隊伍全媒意識偏弱,無法實現“全員媒體”
首先,當前仍有不少新聞采編人員對融媒體認識不足,認為融媒體新聞報道僅是將傳統媒體的報道內容通過移動互聯網發布,因此仍采取較為傳統的標準化新聞編制流程,對在手機、平板等“小屏”上使用新媒體平臺觀看新聞的受眾顯然不夠友好。例如,很多新聞報紙版面在手機端展示時,僅僅使用了原版報紙的圖片,沒有考慮到其在移動終端的呈現效果,從而導致新聞的可視化程度偏低。這種現象就是采編隊伍的“全媒意識”偏弱導致的。
其次,過去的新聞采編工作更偏向于引導輿論,傳播者的中心地位比較明顯。但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十分便捷,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因此需要新聞采編人員轉變觀念,以受眾為中心,成為提供良好新聞信息的“服務者”。但當前新聞采編工作常出現兩個極端,一是僅僅關注新聞的新聞性,大量使用新聞語言,擯棄受眾關注的一些網絡流行語等,導致內容枯燥,缺少時代性和趣味性;二是僅考慮對受眾的吸引力,“標題黨”、不實信息等屢屢出現,新聞丟失了真實性和準確性,導致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影響。
在融媒思維下,科學全面分析受眾的需求和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受眾提供優質的“新聞+”服務,如“新聞+政務”“新聞+商務”“新聞+服務”等,從而在引導輿論的同時注重內容生產、內容傳播、產品銷售和媒體渠道等環節的問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局面。
最后,傳統新聞采編工作中記者主要負責采寫,編輯主要負責審稿、排版,攝影記者主要負責拍攝。但融媒體時代需要“全能型記者”,即熟練運用采、寫、攝、錄、編,甚至網絡分發等技術。因此這對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二)新聞采編內容的新聞特性缺失,無法達到“全程”“全效”
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在廣度、深度上明顯提升,但更多傾向于從傳播形式、內容吸引力等方面提升新聞的關注度,忽視了從新聞內容出發強化新聞價值、內容質量等,導致深度新聞報道作品越來越少。很多新聞只看重是否“更快”發布,而不注重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有甚者,更傾向于使用夸張、煽情的新聞標題和內容,誘導受眾點擊、觀看,但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等,對輿論生態環境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如2022年5月23日,一條“清華博士報考長沙市岳麓區協警崗位”的信息沖上熱搜,招考單位當時說她沒考上,“因為她還沒畢業”。這一消息迅速在各大媒體平臺引發熱議,尤其是在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清華大學、編制問題等成為輿論焦點。當晚,清華大學回應:學籍庫查無此人。根據該人員公示信息,并未查找到與之匹配的學生信息。很明顯,這是一個學歷造假事件。
從這一事件可看出,這是典型的假新聞,是在未深入全面了解事件的情況下,為追求報道時效性發出的違反新聞道德的報道[2]。
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的變革必然會對新聞采編產生新的影響。但無論在哪個時代,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是評價新聞質量的重要標準[3]。無論媒介發展到怎樣的程度,無論新聞傳播的速度要到何種級別,確保新聞可靠可信是新聞采編的要義。
(三)報道形式創新不足,無法達到“全息媒體”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形式不再拘泥于簡單的圖文,AR、H5、音視頻等新鮮形式更能為受眾帶來全新的體驗。應對新聞信息進行立體的展現,并在人工智能技術、云技術等新型技術手段的支持下,向全息媒體發展[4]。
但當前很多新聞采編人員缺乏周全的新聞規劃,沒有找到合適的新聞切入點,導致對新聞的解讀缺乏專業性。因此,無法使用更新穎有效的方式整合新聞資源,進而提升新聞信息傳播的效果。
(一)基于雙向思維理念,聚焦社會話題改變
媒體分發和派送的新聞信息,其傳播效果最終是由受眾決定的。因此媒體人員在開展新聞采編工作時,需要從雙向思維出發,學會換位思考,適當地調整采編工作思路,聚焦受眾關注熱點、社會話題等?;诖送诰蛐侣剝群蛢r值,既注重對新聞事實真實客觀的展現,又兼顧了時效性、受眾興趣、需要等,最終實現雙贏。
1.基于媒體角度,為用戶提供最有效的內容服務
新聞信息具有與生俱來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時效性、客觀性是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堅持的職業底線。
首先,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新聞采編工作需要立足事件本身,拋開主觀判斷,確保能全面準確地把新聞事件呈現給受眾,幫助受眾客觀地審視新聞事件,提升新聞的傳播價值。
得到新聞線索后,新聞采編人員要迅速選取最合適的方法,保證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面對新聞采訪對象時,應根據不同采訪對象的特點,制定合適有效的采訪方案。采訪完成后,應從獲得的眾多信息中提煉出重點內容,確定能反映新聞事件核心的重點內容。
其次,要注意提升新聞內容的吸引力。新聞傳播的重點在于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事件的新奇性、突發性、非日常性等,或者是由于事件或話題與受眾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引起了受眾的廣泛關注。采編新聞時,要以新聞事實為基礎,注重挖掘新聞事實中有吸引力的要素,巧妙選擇切入點,吸引受眾關注新聞。
2.基于受眾角度,考慮新聞的需求與出發點
在海量信息傳播、熱點頻發的當下,如何針對受眾的關注點、需求點豐富報道的視角、創新報道的方式、選擇報道的內容成為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的重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防疫政策成為當下受眾的主要需求點。常規防疫政策的宣講不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無法形成熱點。
針對這種情況,岳陽樓區融媒體中心推出了“滕子京系列”短視頻。一是將主講人的形象設計為古人滕子京,以此貼近目標受眾;二是每期設置一個小話題,比如“戴口罩的重要性”等,科普戴口罩、1米線、回家先洗手等防疫小知識;三是根據內容選擇有代表性的拍攝環境,如岳陽樓區進街道時設置防疫崗,力求融入典型的生活情境,豐富表現形式;四是選擇當前最易引起話題、帶來廣泛傳播的短視頻方式,為受眾提供優質體驗的同時,也極易讓受眾主動分發,從而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
同時,還要做好受眾服務工作,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在報道發布后通過在線分享讓受眾了解新聞采編工作,或是發布話題,并積極引導受眾討論觀看新聞后的感受。通過互動深入全面掌握受眾的反饋,以期及時調整,提高用戶服務質量,提升新聞報道的效果。
另外,合理利用融媒體資源,通過媒介資源整合,搭建良好溝通交流渠道,及時收集、分析受眾的反饋意見。例如,在新聞發布后,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送新聞,并通過受眾的評論數量、評論內容判斷哪些新聞內容、新聞形式是受眾喜歡和關注的,之后基于這一方向不斷優化,這樣有利于充分分析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受眾,之后有針對性地推送新聞,發揮融媒體矩陣推送的最大效果。
(二)引入先進技術,促進技術創新
融媒體時代,要進一步引入各種先進技術,重構內容生產流程,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構建融媒體傳播新格局。
1.多元呈現,豐富受眾視覺和聽覺體驗
各種媒體技術不斷更新,如AR、VR等以更新穎的形式展現了新聞,將傳統媒體的文字報道轉化為更豐滿、鮮活、立體的報道,為受眾提供了更豐富的新聞“閱讀”體驗,增強了新聞傳播的趣味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效果。
如2022年5月初,湖南紅網岳陽站視聽頻道推出《創意視頻|滕子京系列之守護好一江碧水》,通過古人滕子京穿越千年來岳州打卡、感受八百里洞庭美如畫的體驗式視頻,展示湖清、岸綠、景美的鏡頭,反映出岳陽近年來承擔“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責任,扎實開展長江岸線治理、“洞庭清波”和河湖長制等帶來的顯著成效。這種創意短視頻,時間短、畫面生動、傳播速度快,使時政新聞話語、內容呈現、傳播方式等都呈現出新面貌,獲得不錯的社會反響。
2.集中調度,提高新聞傳播效率
融媒體時代,基于融媒體生產調度指揮中心等,可以充分發揮其“中央廚房”的功能,能最大限度地調度新聞采編資源,從而保證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能力的人員可以編輯同一個新聞主題,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渠道傳播。簡化部門交接、校對環節,保證快速有效地生成多元化融媒體產品,提高新聞采編工作效率。同時還能通過融媒技術,精準推送新聞信息,提高新聞傳播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湖南考察調研。他深入三湘大地的基層一線,察民情,聽民意,為湖南的發展確定新坐標,錨定新方向,賦予新使命。為此,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系列報道,回訪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過的城市、社區、企業等,通過采訪親歷者,回顧當時情景,講述生動故事,展現當前成果,讓受眾更直觀地感受湖南的蝶變。這種大主題、多角度的融媒體、聚合式報道,凸顯了深層次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備受好評。
(三)專業提升,加強新聞工作者隊伍建設
新聞報道質量的提升需要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隊伍作為支撐。在傳媒時代,新聞采編人員經過專業學習和工作訓練,通常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可為媒體提供高質量稿件。但在融媒體時期,多種媒體形式和新聞傳播環境發生融合和滲透,對新聞稿件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一招鮮吃遍天”的工作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當今時代,傳統的新聞采編技巧也難以有效應對現代受眾需要。
首先,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基于時代需求更新知識儲備,積極學習多元化新聞采編技巧,及時學習最新專業知識,并有意識地調整融媒體采編、融媒體報道工作,實現融媒報道在新聞內容、呈現方式、報道形態等方面的創新[5]。
其次,要不斷提升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策劃能力,基于時代媒體環境變化提升專業素質,完善知識維度,多角度合理策劃新聞報道,并精準分析受眾需求和喜好,調整新聞采編角度、確定新聞報道主題,讓受眾真正認可新聞報道。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而言,意味著嚴峻挑戰與更多機遇。在此時期,新聞采編人員必須積極求變,主動適應生存環境變化,深入分析受眾需求,不僅應精準定位熱點,關注受眾著眼點,緊隨熱點,而且應具有創新精神,以大眾著眼點為落腳點及時發布熱點新聞,引領收視潮流。在此過程中,應加強采編技巧應用,自覺提升素質,編寫優質新聞。
參考文獻:
[1] 陶然,趙蘊.全媒體時代體育賽事報道研究:以南方都市報系為例[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28(3):1-4.
[2] 王明艷.全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4):168-170.
[3] 楊玉波.淺談新聞采編的三種思維方式[J].記者搖籃,2021(10):52-53.
[4] 王紹忠,謝文博.“四全”媒體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N].吉林日報,2019-04-01(004).
[5] 薛會民.全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與創新報道[J].中國報業,2022(1):106-107.
作者簡介 王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融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