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解婧怡 劉先瑞
摘要:2022年北京冬奧會秉持“科技冬奧”理念,為全世界人民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奧運視聽盛宴。新技術對冰雪運動的新視聽呈現與表達,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推動了體育賽事的發展。通過對冬奧會賽場所運用的各項視聽技術的深入研究與分析發現,這場視聽盛宴在科技與“元宇宙”概念的融合中而生,營造出中國獨有的數字美學。并且,全媒體跨平臺傳播,增強了本屆冬奧會的傳播力和感染力,激發了全民參與冬奧的熱情,極大地推動了體育強國愿景的實現。
關鍵詞:2022年北京冬奧會;“科技冬奧”理念;新技術;體育賽事;全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10-03
2022年北京冬奧會、北京冬殘奧會,為全世界帶來了精彩紛呈的冰雪體育賽事,新技術的運用,有效推動了體育賽事的發展。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表示,“數字技術早已深刻地改變著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加速這一趨勢,數字化水平是前所未有的,這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奧運中來”。數字化的審美實踐,一改以往單一的符號載體形式,集合了多媒體元素,衍生出符合新媒介特征的文藝樣式,促進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視聽呈現與創新表達[1]。
麥克盧漢認為,任何技術都傾向于創造新的人類環境,新媒介技術僅僅是電視的延伸,提供了更便捷的接觸方式,信息在虛擬平臺上具有多樣性,視覺效果得到提升[2]。
技術賦能下,體育賽事開辟出更高質量的節目內容、更奇特的觀看視角、更多元的呈現形式,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了對冰雪運動的全新視聽表達。
(一)5G+4K/8K+AI戰略:超高清、全方位轉播
1.低延時、高同步
5G技術在現有通信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同時增設無線接入技術,實現多種技術集成[3]。5G技術實現了全球轉播低延時、高同步,大幅提升了拍攝的靈活度,將信息更實時、高清、穩定地傳輸給觀眾,使觀眾產生較強的臨場感[4]。5G技術貫穿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各個環節,并且在本屆冬奧會高鐵專列上,也運用了5G技術,成功營造“冬奧版中國速度”。
2.高清晰、多細節
8K是一種超高清精細影像系統。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次進行冰雪賽事8K直播,設立5.1.4環繞音頻間,在確保轉播穩定的同時,實現視聽呈現的高質量統一。居民可以通過CCTV-8K頻道直接觀看8K電視轉播,部分城市的中心廣場也設有超大8K清晰屏用于賽事轉播,形成了傳播矩陣,實現了全民零距離體驗8K高清轉播的效果。
3.全方位、多角度
在視聽表達上,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創新之處,在于運用AI、VR技術營造出“超級真實”美學,重塑了美感與真實感,利用科技建造真實空間觀感,開創了冬奧觀賽新體驗。通過AI算法技術創造“子彈時間”,并結合視覺暫留技術、圖像學及自動化控制技術等,將運動員實時的技術動作從背景中分離,實現逐幀呈現和提煉放大的“時間切片”,進而達到數據可視化呈現效果[5]。如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花樣滑冰等運動項目,就是通過此項技術實現觀看運動路徑與運動軌跡的。此外,還推出了“全景看冬奧”,觀眾只需戴上VR頭盔、手持操作手柄,就可以隨意調整觀看角度、觀看內容、觀看距離,甚至可以選擇定格動作,真正身臨其境地觀看賽事。
(二)特種設備:高清、高速、全角度呈現
2022年北京冬奧會通過電視媒介刺激觀眾視聽,利用特種設備帶來奇觀化的視聽感受[6]。
1.小體型、新角度:冰面錐桶攝像機
冰面錐桶攝像機主要應用于速度滑冰“冰絲帶”場地。該設備配備防抖系統,形狀猶如速滑道上的錐桶,因此也可用于輔助標記賽道。在速度滑冰比賽中,冰面錐桶攝像機可以隨時根據選手所在位置進行實時切換,確保高清、低延時與畫面平穩。利用冰面錐桶攝影機,觀眾可以看到運動員滑過的瞬間,感受到速度滑冰的高速刺激,獲得獨特的視覺體驗。
2.高速度、強觀察:獵豹攝影機、飛貓攝像機
獵豹攝像機由U形軌道和高速軌道車組成,采用電磁彈射技術,用電磁力驅動軌道車以達成高速,同時采用航空級的五軸陀螺儀穩定器,確保軌道車即便在時速90公里的運行狀態下畫面依舊高清、平穩,且可通過5G信號低延時上傳高清視頻素材。過去,拍攝高速運動時通常只能通過攝影師跟拍或者全景、定點拍攝,獵豹攝像機則可以以高于運動員的速度,穩定、持續拍攝比賽畫面,確保視覺呈現效果。
飛貓攝像機是懸掛索道高清拍攝系統,可以從空中全角度拍攝比賽場館內的賽況。其也可用于拍攝難度較大的場地,如高度相差大的跳臺,可利用飛貓攝影機記錄運動員跳躍的畫面,開拓觀賽新視角。
3.輕量化、更快捷:魚竿攝像機、無線電攝影
魚竿攝像機是輕量化的搖臂,用碳纖維桿連接攝像機進行操作,可以按所需長度自由組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壺賽事的轉播,就使用了輕型的魚竿攝像機。通過魚竿攝像機的移動拍攝,觀眾可以看清冰壺運動的路徑及大本營內冰壺布陣的情況,極大地豐富了視聽體驗[7]。
在一些激烈的冰雪賽事或追逐賽事中,運動員還需要佩戴重量和體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無線電攝影設備。例如,冰球運動的無線電攝影設備安置于運動員頭盔后方,拍攝視角與運動員視角相當且不影響比賽。這種近距離、第一視角的拍攝,能夠很大程度還原現場緊張、激烈的賽況,帶給觀眾零距離觀賽的真實感。
(三)“云上冬奧”:CMG媒體云編創新形勢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高收視率和高清轉播,離不開云技術的支撐。CMG媒體云基于“云邊端”技術框架,通過云采編、云導播切換、云連線,形成移動化的節目制作生產力[8],使賽事成績、組織管理、比賽轉播等核心系統跑在阿里云上,成為真正的“云上冬奧”。
“云技術使我們可以不用到現場、不用到賽事舉辦國就能夠制作內容。”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說,與2018年平昌冬奧會相比,2022年實際來到北京的轉播商人數減少了32%,制作的內容卻大大增加。
1.大存儲器:素材直傳云端空間
伊阿尼斯·埃克薩科斯表示,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事時長約1000小時,轉播內容總生產量達6000小時。這些高清內容均通過云端走向全球,超過2800個邊緣云節點具備大數據存儲和高帶寬處理能力,保證了素材的高清晰度和流暢度[9]。通過5G信號傳輸,可以迅速將大量素材上傳至云端空間,同時確保節目畫面高清、穩定。
2.高效率:移動化的節目生產力
通過實時素材低延時上傳媒體云,就能完成云上的電視節目、新媒體節目等的內容編創,打破了時間、地域限制,實現隨時隨地創作生產。同時,云端系統支持多設備操作,短時間即可制作出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在全球化的大型賽事中,采用輕便化、簡單化、移動化的節目編創模式,逐漸成為新的趨勢。
3.低限制:打破空間與距離的對話
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憨態可掬,深受各國人民喜愛。日本記者辻岡義堂甚至“邀請”“冰墩墩”去東京演播室連線做客。低延時、高同步的5G云連線服務,很大程度打破了傳統節目的制作方式和空間局限,加深了全球對話程度。
全媒介的數字生態格局以技術為內在驅動,重構了當代文藝生產、傳播與消費的內在邏輯與行為模式,介入到當代文藝、審美實踐活動中,促使其形成了“混融轉換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10]。
(一)全媒體傳播:多媒體平臺參與宣傳報道
數字化時代,觀眾除了可以通過電視觀看體育賽事直播,還可以從移動端獲取賽事信息。視頻平臺實時評論的彈幕功能,有效增強了互動性,使觀看比賽更加方便、快捷,且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開通了冬奧直播通道。此外,還有不少新媒體平臺推出大量相關圖文、視頻報道。全媒體廣泛傳播,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度、參與度。
(二)全民參與:短視頻作品不斷涌現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越來越多短視頻創作者在短視頻平臺發布作品,吸引用戶關注。如《花樣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翩若驚鴻”的身姿盡情展現花樣滑冰之美》《徐夢桃的“我是第一嗎”道出了數十年來的艱辛拼搏》。這些短視頻作品不僅展現出運動員的風采,而且加深了冬奧會的碎片化傳播,滿足了觀眾快速獲取賽事信息、觀看比賽精彩片段的需求。
(三)多維度創新:“元”概念下新媒體平臺的虛擬形象創作
新媒體革命創造了技術條件,任何事物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在賽博空間創造其對應物,創作者、鑒賞者、傳播者互動的出發點,由傳統社區轉移至虛擬社區,并創作出相對應的虛擬形象[11]。
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次引入了“元”概念,各大新媒體平臺競相發布冬奧會虛擬元形象,開創元宇宙冬奧體驗。咪咕視頻推出的谷愛凌元宇宙形象“Meet GU”,不僅可以解說比賽、參與采訪、推廣冰雪運動,還可以與其他虛擬形象一同制作云端節目等。
意境的營造,大體遵循“化實景為虛景,創形象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12]。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運用數字表演技術、仿真技術,營造中國元素,展現中國審美意境,新技術很好地助力了中國文化的呈現,為講好中國故事賦能。
(一)科技展現中國意境
中國意境美學,講究來自主觀意識的創造與意象,以意象營造空間的交疊,使物象與觀者產生超時空的距離感受,形成意境。數字互動藝術異于傳統媒介,借數字虛擬展示出靈境的空間,創造出不同于真實生活邏輯的經驗和感受[13]。
2022年北京冬奧會采用超高清LED整體屏幕,用50幀速率播放視頻,并利用國產渲染系統提升創作人員的效率,確保視頻更加流暢清晰;激光雕刻畫面配備碎冰迸濺的3D視覺效果,營造出畫面的立體感和真實感;運用航天技術,精準控制冰五環與冰立方之間的升降定位,實現演出時零失誤[14]。開幕式上,數根發光桿配上面積超一萬平方米的無縫銜接超高清LED地面屏,在光與影的交錯間,全世界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與之呼應的閉幕式折柳送別,道出了離別的不舍,同樣的發光桿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全息影像的使用,使意境空間更加具體化,營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意境[15]。
(二)科技理念下的中國化審美表達
雖然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沒有采用傳統的“人海式表演”,但是人與場地的互動卻呈現出別致的空靈感。通過3DAT技術,從演員定位實現對目標的檢測,并使用AI算法對目標進行實時渲染,生成渲染圖像,并最終將圖像進行視效的傳輸,實現實時的交互效果,達成人與場地的互動[16]。人與場地的互動提高了場地的利用率,達成了渾然一體的視聽效果,創造出獨特的中國化審美盛宴。
視聽科技的運用,使2022年北京冬奧會更加豐富有趣,開創了諸多全新體驗,推動了體育賽事更快、更好發展。
(一)高清、高速:保障比賽公平、公開、公正
隨著“5G+4K/8K+AI”的推廣與深化,體育賽事的更多細節能更直觀、清晰、流暢地呈現,不僅優化了觀看體驗,提高了觀看率,而且保障了比賽的公平、公開、公正。
(二)AI精準計算:助力體育訓練
在日常訓練中,教練員可以通過3DAT技術呈現的運動員運動軌跡,制定更科學的訓練計劃,提高訓練效率[17]。在體育比賽中,運用3DAT技術可以追蹤運動員的行進軌跡,更直觀地呈現實時比賽名次,且可以在賽后對運動進行分析研究,助力下一階段的訓練。
(三)全媒體傳播:提升全民運動素養
通過全媒體平臺對體育賽事的傳播,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體育賽事中,進一步提高了全民運動參與度和運動素養。同時,存儲體育賽事、游戲的VR體驗,超高清超大屏的8K體育賽事轉播屏,打破了年齡、空間等的限制,更好地提高了大眾對體育賽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在新技術的加持下,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了視聽方面的突破與創新,運用數字技術書寫了中國故事,實現了中國化的審美意境與表達。這充分說明,積極運用新技術,能夠極大地推動體育賽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青,何志鈞.數字化審美實踐趨向與數字美學理論建構[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1,41(1):85-89.
[2]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3-39.
[3] 高永剛. 5G技術下廣播電視媒介的發展機遇與創新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2(4):56-58.
[4] 方莉萍. 5G時代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與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0(9):66-68.
[5] 姜文波,藺飛. 8K超高清電視在北京冬奧會的應用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22(4):15-20.
[6] 王慶軍.擬態狂歡:消費時代電視體育傳播的范式[J].體育學刊,2011,18(1):30-35.
[7] 謝萌.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轉播技術切換淺析[J].現代電視技術,2022(4):59-62.
[8] 王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MG媒體云在北京冬奧會轉播中的應用與實踐[J].現代電視技術,2022(4):31-34.
[9] 劉峣.北京冬奧會科技范兒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2-28(009).
[10] 何志鈞.新媒介文化語境與文藝、審美研究的革新[J].學習與探索,2012(12):126-130.
[11] 黃鳴奮.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345,349-352.
[1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5-80.
[13] 戴硯亮.“意境與虛實”美學觀念創構下的數字互動藝術實驗[J].美術研究,2020(3):122-125.
[14] 白靜.科技唱響冰雪歡歌 創新閃耀冬奧五環:北京冬奧會展現我國科技創新智慧[J].中國科技產業,2022(2):24-27.
[15] 梁妙縱.數字媒體技術在舞美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為例[J].中國廣播影視,2022(5):68-70.
[16] 韓柯,徐子凡.目標檢測技術在互動視覺效果制作中的應用研究: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節目《雪花》為例[J].現代電影技術,2022(4):10-17.
[17] 孫冰.冰雪間的中國科技力量冬奧會的背后“黑科技”[J].中國經濟周刊,2022(Z1):44-46.
作者簡介 王方,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影視編導藝術創作、影視視聽語言。解婧怡,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影視藝術創作。劉先瑞,碩士,研究方向:視頻拍攝剪輯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