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相關學術資料和理論概念,分析融媒體的概念及融媒體時代的特點,闡述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要求,并針對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內容參差不齊、節目制作過于商業化和娛樂化等現狀進行剖析。同時,文章結合廣電節目制作案例從制作元素挖掘、編導人員素養提升、名人效應發揮、節目水準提高、節目形式創新等維度探索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新路徑,旨在推動融媒體時代廣電節目制作的優化和進一步發展,逐步朝著“多樣化”“多元化”“平臺化”“融合化”等方向改革創新。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節目現狀研究;媒介融合;制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64-03
伴隨科技的進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網絡終端設備全面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必備設備。在互聯網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隨之成為當下主要的新聞報道渠道和平臺。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各種新聞資訊的采集編輯發布也變得簡單、快速、直接。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摩擦、相互融合之際,融媒體概念由此產生。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網技術得到全面普及,原本式微單薄的互聯網新媒體逐漸朝著“媒體化”“數字化”“融合化”發展,傳統媒體面臨“時代包袱”,在轉型過程中舉步維艱,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逐步降低。故而,依托融媒體發展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變革,可以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多樣化和層次化,保證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素材的多樣化和內容的廣泛化,更能滿足廣大觀眾的參與感,也更符合大眾傳播的心理導向。
(一)融媒體的概念
“融媒體”具體指代的是多種媒體、多元化媒體資源的有機融合,并沒有一個明確標準化的解釋,屬于媒體行業、廣電行業發展起來對于“媒體”解讀延伸拓展之后普及的一種概念體系。
從媒體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融媒體與傳統媒體依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即依托媒介信息進行“信息交互”。但是,融媒體在信息傳播、傳播載體上發生了變化,是一種涵蓋了文字信息、圖像信息、視頻信息的數字化傳播和信息互動[1]。
同時,它摒棄了傳統的電視傳播、報紙雜志傳播、電臺傳播、網站傳播的渠道,依托諸如“雙微一抖”為核心的傳播矩陣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擴大了媒體信息的傳播范圍[2]。
(二)融媒體的特點
首先,融媒體將傳統媒體傳播渠道和現代媒體信息傳播渠道進行了整合,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集成性”。從傳播載體來看,融媒體時代的文字、圖像、視頻、信息實現了有效互動[3]。因此,同一條廣播電視節目在不同渠道可以采取多樣化、多元化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信息發布、節目播出。
其次,融媒體實現了媒介資源、節目資源、媒介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整合。進入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排他性競爭減弱,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在實效性維度更依附于“雙微一抖”搭建的傳播矩陣,但是在節目制作的內涵上還是與傳統媒體有著重要聯系。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融合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勢,實現了節目制作、節目傳播的優勢互補。
再次,融媒體的發展依托于媒體技術的更新和發展,即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覆蓋的媒體技術進行了全面整合。具體來說,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更依賴于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整合,且需要將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和新媒體的信息資源進行統一化管理,確保各類廣播電視節目能夠覆蓋更為廣闊的人群,實現節目收視率的指數級增長[4]。
最后,相較之而言,融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比傳統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性價比”更高,保證了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經濟化,即依托融媒體的信息技術、媒體技術、媒介資源保證了廣播電視節目在制作、傳播過程中“投入產出比”的提高,可以用最小化的編創投入換取最大化的節目效果[5]。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必須基于觀眾訴求,只有一手的、前沿的、首發的、創新的廣播電視節目才能夠收獲最大的收視指數。因此,融媒體時代,需要挖掘新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元素,獲取更新、更好、更前沿的廣播電視節目形式[6]。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覆蓋面更為廣泛,廣播電視節目種類和數量繁多,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在節目編創、臺本創作上的處理壓力更大。必須深入推進融媒體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流程中的應用,合理科學地開展節目編創、臺本創作,才能夠確保廣播電視節目的高水準[7]。
(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一檔廣播電視節目經過“二次包裝”“二次創作”“二次編輯”后,在不同的廣播電視播出平臺再次發布,導致同類型的廣播電視節目頻頻出現。長時間下去,觀眾不僅會對此類廣播電視節目產生一定的審美疲勞,且極易因為同質化的廣播電視節目而對其喪失興趣,進而選擇屏蔽或忽略這一類型的廣播電視節目。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應該結合傳播渠道、觀眾需求、觀眾特征進行類型細分,找到更具深度、廣度、創新度的廣播電視節目類型。同時,在制作過程中需要避免同質化現象的發生,利用融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平臺開展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保證節目制作的獨特性[8]。
(二)節目內容參差不齊
融媒體時代,傳播渠道和媒體形式更加多元,尤其是隨著“廣播電視節目外包”的發展,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準入門檻降低,導致部分廣播電視單位播出的節目質量和水平都有所降低。特別是一些第三方傳媒公司、廣告公司、娛樂公司的出現,使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五花八門,內容參差不齊。
(三)節目制作商業化和娛樂化
隨著日韓綜藝的不斷發展,廣電編導人員在獲取節目制作思路和內容的來源上有了新的參考途徑。
與此同時,如今經濟效益成了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因此,大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收入,其制作走向了商業化和娛樂化的道路,在節目中大量招商或增加博人眼球的內容、環節的現象屢見不鮮,再加之廣播電視節目的指向性較強,而忽視了觀眾的喜好和需求。
比如,部分廣播電視單位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在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要求編導人員向娛樂流量傾斜,以“明星綜藝”“娛樂綜藝”“娛樂話題”等為主題進行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更為關鍵的是,融媒體的全面普及,使得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更傾向于“網絡化”“經濟化”“消費化”,甚至出現了部分廣播電視節目中充斥著大量“商品促銷”,成了純粹的“賣貨綜藝”。
(一)利用融媒體優勢,挖掘多樣生產元素
融媒體時代,依托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廣播電視節目生產有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創作元素來源。因此,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需要充分利用融媒體這一傳播渠道,做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元素的挖掘工作,確保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創新性、前沿性、獨特性。
同時,要充分發揮節目編導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從不同維度開展創新性、針對性、多樣性的廣電節目制作工作,從而使觀眾能不斷提高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興趣,也能拓展廣播電視節目的現實價值。
此外,廣播電視編導需要注重結合不同媒體渠道的觀眾特征,進行針對性和差異性的節目制作。如觀眾覆蓋面較大的渠道,可以在節目制作之前盡可能進行節目喜好調查,在遵循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原則的基礎上盡量靠近觀眾的訴求。
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過程中,還需要編導人員在形式、媒體渠道、新興技術等方面做好深度融合,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和觀眾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互動性”。
(二)嚴格把控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和水準
融媒體時代的發展使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門檻逐步下降,一些“低質量”“低水平”“同質化”“商業化”的廣播電視節目頻出,甚至出現了諸如抄襲、二次包裝的廣播電視節目,嚴重影響了廣播電視媒體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融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必須嚴格把控節目的質量和水準。
具體來說,首先,廣播電視單位、廣播電視主管單位等需要對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制定統一的標準,對其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的約束,避免過多“泛娛樂化綜藝”“商業節目”的出現。
其次,政府機關要結合互聯網信息平臺,出臺針對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和播出的相關規定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杜絕個別組織及個人出于自身目的,利用廣播電視節目操縱輿論。
(三)提高廣電編導人員的專業素質
融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對廣大廣電節目編導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播電視節目的臺本創作、編輯方式、制作方式、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等都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轉變。
尤其是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工作者,要從傳統的“文字編輯”“音頻編輯”“視頻剪輯”“圖像處理”等工作拓展到“公眾輿論引導”“信息技術創新”“危機公關解決”維度。
現階段,廣播電視節目播放可依托的傳播渠道和傳播媒介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同傳播渠道和播放平臺的受眾特點存在差異,所以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還需要編導人員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并針對不同平臺推出不同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模式,從而讓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能夠最大化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四)借助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廣播電視節目良好形象的塑造與提升。這是因為“名人”往往具備一種“號召力”“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如果能夠借助一些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名人”開展節目編創,對增強節目播出效果大有益處。尤其是一些“名人”已經集聚了一定的粉絲,一旦通過“名人效應”開展節目編創工作,受眾接受度可能更高,更利于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宣傳普及。
最為關鍵的是,“名人”往往也是通過諸如“雙微一抖”等媒體渠道讓人們“耳熟能詳”,能夠給編導人員帶來更多、更新的創作元素,更利于節目制作的優化和創新。
(五)重視節目形式的創新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終端設備的功能越加豐富,這就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必須與時俱進,依托多元化、多樣化和創新化的元素進行節目編創,提升用戶對廣播電視節目的關注度,增加用戶黏性。
長期以來,傳統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旨在實現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的單向傳遞。而如今,借助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渠道,用戶在觀看廣播電視節目的同時可以實時參與節目互動。
因此,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要積極關注不同傳播渠道、不同觀眾群體、不同傳播技術、不同信息技術的發展,盡可能在節目形式的創新過程融入AI、VR等技術,提供豐富多樣的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實現廣播電視節目與觀眾的有效互動。
比如,廣播電視節目如果“移植”到微博、微信公眾號中,節目制作人員可以積極發掘廣播電視節目與多載體的融合,精簡文字表述,放大圖像視頻的表述作用,并主動在節目中融入互聯網流行語言。與此同時,也必須確保廣播電視節目的完整性和創新性,深挖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優質元素和新鮮血液,還原廣播電視節目的觀賞性。
此外,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還需要重視不同渠道廣播電視節目的聯動性,保證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匹配不同傳播渠道的受眾要求和傳播要求。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網技術得到全面普及,融媒體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傳統媒體受制于傳統觀念和機制,發展和生存的挑戰極大,尤其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創新上舉步維艱,廣播電視行業發展變革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廣大廣播電視節目編導需積極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節奏,科學合理地推進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變革和創新,保證廣播電視節目的高質量呈現。
參考文獻:
[1] 石浩然.新媒體時代廣電編導策劃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3):195-197.
[2] 高健.廣電融媒體講好鄉村振興故事的策略探析:以廣西衛視《大家來到我們村》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3):186-188.
[3] 趙文卿.融媒體背景下廣播節目主持人創新路徑研究:以江蘇交廣網《交廣早班車》主持人王丹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2):175-177.
[4] 李勝君.論全媒體時代廣播現場報道的音視頻快速呈現[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1):141-143.
[5] 李佳芳.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及播控管理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1):147-149.
[6] 裴凌.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思維研究[J].中國報業,2022(10):66-67.
[7] 宛子煜.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的創新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0):176-178.
[8] 馬驥.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監測系統設計與實現[J].微型電腦應用,2022,38(5):42-44.
作者簡介 劉露,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廣電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