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當前融媒體發展現狀的分析、研究,總結基于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媒體融合對出版業的影響,發現融媒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跨界應用縱深發展、出版融合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自我革命、實現超越,是出版行業破困局、謀變局、開新局的現實路徑。基于這樣的現狀和趨勢,文章提出作為出版產業主力軍、教育事業奠基者,教育出版應堅守立德樹人文化屬性,追求新共同體出版理想,探索融媒產品價值創造、商業模式創新、業務流程再造、出版生態重構,以應對時代之變、適合人民之需、順應發展之進。旨在增強教育出版在融媒體時代的生命力,使教育出版能夠更好地承擔文化傳播、科教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
關鍵詞:媒體融合;教育出版;轉型發展;價值;創新;生態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194-03
隨著數字技術迅猛發展,VR、AR、5G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在線教育、數字出版如雨后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這其中不乏教育出版行業出新招、亮實招、使絕招的成功案例。從產品融合、渠道融合,再到平臺融合、生態融合,先行者得到了市場淬煉和競爭考驗,為媒體深度融合、出版跨界轉型提供了優秀借鑒。
本文首先分析融媒體給出版行業帶來的影響,然后主要從價值堅守、融合創新、生態重構三個維度,梳理教育出版融媒發展進程中所處困境、待解難題,試論融合轉型中必須秉持的方略、創新發展中可能突破的模式、科學發展中必經的生態重構。
所謂融媒體,指的是不同媒體形式,在傳播方式、傳播技術,以及業務邏輯、運營理念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融媒體的出現,具有其自身的背景和基礎,那就是信息化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全面、深入普及,其為各種媒體的融合創造了必要的環境條件。
出版社屬于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其在媒體市場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雖然社會對教育出版沒有硬性的要求,但教育出版也不免受其影響,如不少學習平臺、學習方式,都轉向了各種新媒體,新媒體也確實為大眾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媒體融合則為出版社突破發展困境帶來了新的機遇,出版社可以通過與其他各種新媒體的融合,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技術上打破傳播壁壘,增強傳播的便捷性,同時在業務邏輯、運營理念上,做出調整和變革,以適應全新社會環境條件下的出版傳播需求,以便更好地推動出版業發展。尤其是對于教育出版來說,通過媒體融合的發展道路,其可以更好地傳播科學文化,落實科教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不過需要客觀和冷靜地認識到,對于教育出版來說,其在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過程當中,不能一味模仿和借鑒其他媒體的經驗與做法,而是要結合自身的職能定位、責任使命,探索屬于自身的融合發展道路。
(一)價值堅守:傳播主流文化,發揮育人功能
教育出版與其他出版社類型以及其他媒體形式都有所區別,其職能定位、責任使命更加鮮明和重要。教育出版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高揚文化自信,發揮“成風化雨”“開啟民智”教化功能,追求“雙效統一”的出版理想。因此,在教育出版的融合發展過程當中,需要探索自身的道路,尤其是要堅守住自身在文化傳播、科教育人方面的價值。
1.教育出版應高擎文化自信的精神旗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的提出,不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也是一種更具時代意義的文化發展思維及文化實踐,這給從事新聞出版與輿論宣傳工作的同志指明了具體的方向和甄別的標準[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民族精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出版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所以,越是在融媒體打破了文化傳播局限、促進了文化交融的情況下,教育出版就越是要強調和突出自身的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好融媒體,促進民族文化傳播,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
2.教育出版應持守育人育才的文化稟賦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各教育出版社和教育報刊社,是出版產業主力軍、教育事業奠基者,理應肩負起文化傳承、資源育人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
為此,教育出版應當基于融媒體,全面、深入和廣泛地調查、了解社會教育及學習需求,變“主動”為“被動”,轉變傳統的出版理念,根據社會教育及學習需求,策劃、出版各種類型的紙質與電子圖書,以及音頻、視頻等各種文化教育、學習資源,堅守育人育才的文化稟賦,促進現代人才的教育培養,滿足各類人群的學習、成長需求。
3.教育出版應樹立雙效統一的出版理想
相較民營出版靈活的資本運作、創新機制、競爭策略,在教育出版領域處于主體地位的出版社、報刊社,在融媒轉型的探索中,要保持充分的發展自信和戰略定力。
教育出版產出的是人民大眾的“精神食糧”。教育出版須兼顧文化和商業雙重屬性,樹立“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出版理想。教育出版通過融媒體轉型,與其他新媒體尋求融合發展,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寬經濟效益來源,對于這一點教育出版必須理性看待,不能過于注重獲取經濟效益,而是要明確自身的職責和使命,以社會效益為先。當然,這也并不是說教育出版可以完全忽略經濟效益,這只會讓教育出版陷入生存與發展的困境。教育出版應當在媒體融合下,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經濟效益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致力于社會效益的建設,把握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最終實現雙效統一。
(二)融合創新:把握時代趨勢,探索成功模式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出版強國建設,進一步為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明確了方向,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政策和文化環境。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潮流洶涌澎湃,教育出版大有可為、必有作為。
1.教育出版融合是時代發展必然趨勢
“十四五”時期,信息化進入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新階段。《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作了頂層設計、全面部署、明確要求。《“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在“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民生保障體系”中,首次明確提出“開展終身數字教育”,并從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教學變革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就要求教育出版必須從資源形態、供給方式、服務模式等方面加快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整合創新。
2.教育出版融合創新呈現出多元業態
相較于大眾出版內涵和外延的劇烈變化,基于專業領域、細分市場、行業特質、政策導向等因素,教育出版商業模式構建上有其特殊性、穩定性。傳統教育出版立足核心優勢,有效配置資源,探索盈利模式,在融媒發展上紛紛試水起航,在產品創新、平臺打造、智庫建設、綜合服務等方向上亮點頻出、成效斐然。從隨刊光盤到閱讀APP再到AR圖書,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圍繞紅袋鼠系列IP打造,將VR、AR、MR新技術應用做到極致,讓少兒擁有浸入式、交互式的閱讀體驗。進軍線上教育的鳳凰數字媒體教育云平臺,聚合優質精品數字課程,實現多所高校的教學資源共享,為教育教學服務質效提供可靠的保障。
中國教育報刊社依托傳媒智庫建設,建成“大數據底層+產品體系+多樣化服務”綜合業務體系,為行業用戶提供調研診斷、教育發展規劃編制、定制培訓等線下服務,實現了內容生產方式的轉變。
3.教育出版融合創新破解多重困境
一直以來,傳統教育出版在讀者面向、細分領域上都相對穩定,運行模式也較為成熟。但隨著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應用,面對復雜多樣的受眾需求、智能交互的學習場景,傳統教育出版暴露出靈活性、適應性上的短板,甚至出現教育產品提供、內容服務上的缺位、失位。長期發展中積累的體制、機制、管理、人才等弊端問題,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反應和應對更顯滯后。出版流程再造轉換成本大、數字產品研發周期長、融媒項目盈利模式不明等,成為中小教育出版機構面對的現實困境。
為此,教育出版在現階段,還需要加強全面的媒體融合創新嘗試,基于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等,構建產品化、項目化的出版模式,以應對不斷的技術變化、需求變化[3]。同時更要在相關的人才培養上加大力度,既要增強他們的出版專業知識及業務能力,更要培養他們的融媒體思維,使其能夠適應融媒體環境條件下的教育出版工作,推動教育出版融媒體轉型[4]。
(三)生態重構:樹立危機意識,慎待融合發展
“十三五”以來,國家從思維、技術、人才、布局、政策等方面對媒體融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實現了轉型升級,融媒體產品層出不窮,主流媒體影響力不斷提升[5]。但能被推而廣之的成熟模式尚未形成,在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上仍有不少問題待突破。傳統教育出版要樹立危機意識,積極投身技術革新洪流,專注守正創新、內涵發展,錘煉編輯隊伍全媒體素養,歷練新媒體創新能力。
1.內容為王,夯實教育出版主業
“內容為王”往往被傳統媒體奉為圭臬,放在融媒時代,依然有廣泛的適用性。相對于技術主導的末端創新、終端創新、形態創新,教育出版有較強的專業性,融合創新更偏重于源頭創新、起點創新。
近年來,在數字化浪潮沖擊下,大量紙媒生存艱難甚至走向消亡,而傳統教育出版卻逆勢上揚,發行量不降反增。這實證了市場對傳統教育出版物需求穩定,教材、教輔類紙質出版依然不可替代。
為了提高出版內容的質量,教育出版則應當如前文所提到的,借助媒體融合的功能和優勢,加強對市場、社會、各類人群學習需求的全面調查。據此來策劃出版內容,保證出版內容的質量,確保出版內容符合市場、社會需求[6]。
2.守正出奇,形成動態應對機制
傳統教育出版媒體深耕教育行業多年,具備品牌影響力大、專業化程度高、資源穩定性強等特質。融媒轉型過程中,在教材教輔研發、教育教學服務、刊物升級優化、教育智庫建設這類中長期戰略項目投入上,更有存量潛能和后發優勢。
教育出版對教育事業發展發揮著奠基和引領作用,群體面向是廣大師生及終身學習者,教育媒體可動態應對教育之需、學習之需,以小而精、實效強的新媒體手段,不斷優化產品服務體驗,完成從內容提供者向內容服務者的角色轉變。
如《小學生數學報》推出的“每日在線答題”活動2018年正式上線,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傳播數學文化、鍛煉數學思維,僅2022年暑假24天內累計參與人次就高達1400萬。其他各教育出版社也可以效仿此類做法,并進行擴展和改良,關鍵是要將媒體融合的功能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形成及時性的動態互動。這不僅可以保證各類人群的學習需求得到及時滿足,同時還能夠激發出人們,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教育、教學的成效來說,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7]。
3.以人為本,構建新出版共同體
優質內容的生產、融媒項目的打造,都離不開高素質的融媒編輯人才,離不開高水平的作者隊伍,離不開高互動的用戶群體。融媒發展對出版組織形式進行重構,出版行為也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閉環互動,隨之催生了新出版共同體。在專業方向、垂直領域、細分市場上,某個圈層邊界內,參與出版行為的所有人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秉持共創、共建、共享的理念,形成價值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教育出版尤其是教育教輔類報刊出版,互動度高有利于新出版共同體的打造,正向的信息反饋機制有助于選題策劃、話語傳播、文化生成。
從“推動融合”到“加快推進”“深度融合”,媒體融合經歷了從1.0時代到2.0時代的演變,全面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期。國家政策賦權、數字技術賦能,極大促進了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但大多數地方教育出版企事業單位發展仍面臨著關鍵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融資途徑不暢、體制機制滯后等一系列難題,需要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聚焦制約發展突出問題,為發展主體紓困解壓,共同尋找破困突圍之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 楊毅.堅守“文化自信”的哨前兵:當前新聞出版工作的歷史使命及戰略意義[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0-27.
[3] 朱昊.基于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出版的轉型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12):96-98.
[4] 張新新.“十四五”教育出版落實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思考:基于發展與治理向度[J].出版廣角,2021(24):32-39.
[5] 李明德,趙琛.新媒體時代“四力”的突圍與跨越:基于“十三五”時期中國新媒體發展的幾個焦點[J].編輯之友,2021(1):12-20.
[6] 桑翔.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新時代教育出版融合轉型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7):11-14.
[7] 楊惠龍.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的實踐探討: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例[J].出版廣角,2018(19):23-25.
作者簡介 陳光明,碩士,編輯,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數字出版基地管理辦主任,研究方向:媒體融合、數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