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祚舟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雅長林場,廣西 百色 533000)
現代化背景下,想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為人類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提供保障,那么探索促進營造林治理技術提升和營造林管理提質提效的方法是其中較為重要的途徑,工作人員需要采取積極可行的營造林措施,促進環境治理技術和管理能力提升,進一步保障營造林建設質量。本文主要分析提高營造林治理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
營造林工程開發以及建設涉及十分廣泛的科學知識與內容,各個環節的操作以及步驟都存在復雜性的特征,因此營林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以及精力。在實際的生產工作中,營造林過程中影響因子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其中立地條件及造林樹種特性,作為主要因子影響著營造林建設工作的展開及進度,違反適地適樹原則會導致營造林工作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效果受到消極影響。基于此,相關工作人員在營造林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種植地區的當地氣候的時節特性、立地條件等影響種植成效的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種源、品種,進一步保障營造林工程的完成率。現階段,我國對于營造林資源保護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及方針,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都應積極響應號召,因地制宜地使用符合當地地區發展的治理措施,這對林木資源質量提升及豐富當地的森林生態資源有重要的推動性意義。在傳統林業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增加多種類樹木種植,優化樹種結構,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的建設和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的緯度跨越較高,因此東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存在著較大差異,東部地區地勢較為平坦,而西部地區地勢險峻高聳,較為崎嶇,導致西部地區雨量明顯少于東部地區,森林自然的生長及當地農作物的正常種植等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西部地區也存在大量的風沙問題,當地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有學者研究表明一定規模的高大喬木能夠有效減緩風沙速度,并且減少風沙攜帶的沙土數量,積極展開植樹造林工程和防風防沙森林帶的建設,對風沙治理有重要的推動性作用,不僅如此,成熟的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固碳、保水等功能,能夠起到調節氣候的效用。
近年來,我國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這也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地球給予的一種警示信號。一般來說,水土流失問題的區域主要為河流較為密集以及降雨量較大的地方。森林和草原等,可以有效地減少地表徑流,其大量的根系也能有效地防止河流對土壤的侵蝕和沖刷。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活動,是一種高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植被對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夠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問題的產生。除此之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水質以及土壤也會遭受污染,營造林工程建設能夠優化水質環境,改善水資源污染以及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對提升人們生產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推動性意義。
林木種植是營造林保護工程中的重要內容,提升對營造林種植技術的管理,可以明顯提高營造林的質量,相關工作人員在展開營造林之前,需要充分結合林區的環境,掌握地區的水文氣候特征、溫度等條件,地理環境和土壤性質等全方位的內容,利用多樣化的調研數據推動造林工作的有效展開。自然因素的特征是依據當地經緯度,地形等要素形成的,是長期存在的,一般不會產生較大變化,在營造林計劃制定過程中,需要將自然因素作為考慮的重點,并將其引入到造林計劃中,對營造林治理水平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如果將自然因素作為切入點展開樹木種植,能有效地保證林木種植的存活率、保存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營造林工作質量提升和有效發展,保障營造林工作的效率,推動林業建設展開。
整地能夠促進土壤結構的改善,造林計劃需要精準到整地工作中,整地能夠實現對土壤環境中的水分、養分和溫度的短期有效調節,以期樹木種植的高效,進一步優化土壤的質量,并且有效增強土壤肥力,使造林樹種獲得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下苗木能夠獲得健康地成長環境。整地一般情況分為兩種類型:
(1)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一般用于地勢平緩的平原或丘陵地區,全面翻耕能有效地去除雜草,為幼苗在初期的生長上面提供優良的空間條件。也能避免雜草與幼苗爭奪養分。如果翻耕的時間是在夏季或者冬季的話,還能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2)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一般是在地形陡峭的山地進行的,一般應用在帶狀或塊狀的土地是整治中,局部整地只對部分苗木種植的地方進行翻耕,與全面整地相比它的整地成本低,人力消耗少,能節約出一定的資金和人力,用于營造林的其他方面,使整個營造林工程顯得更加靈活。
造林工作中苗木質量是最重要的物質條件。因此,良種壯苗,對營造林水平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在實際的營造林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苗木管理:
(1)苗木的選擇
在我們準備開始營造林的時候,對苗木品種的選擇尤為重要,這決定營造林成效的上限,如果你選擇的苗木不具備生長優勢,森林也就不會有很好的生長,木材儲量和對森林生態資源的補充。所以在初期的苗木選擇,一定要充分了解市場上的苗木品種,選擇最適宜種植區的苗木品種。
(2)苗木種植的時間
苗木種植的時間是影響苗木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種植的時間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決定的,一般是選擇春秋季,這種氣溫相對溫和的季節。尤其是選擇下雨之前或者是下雨之后馬上種植。同時,苗木在山上假植時,要注意保持苗木基質的水分,尤其注意要適量淋水,水分過多會使苗木生長過快,造成苗木種植后不易成活,水分過少又容易出現苗木假植時死苗等情況。
(3)補植
補植工作是對植苗工作的一種完善,一般選擇在植苗后一到兩個月的雨天進行。可根據不同地區,或者不同的植苗時間做出一定改變,一般不應超過半年,否則補植苗與種植苗就會出現齡差,造成林相不整齊。尤其可能補植苗在后面空間因子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而導致補植苗相比于種植苗出現蓄積明顯偏小的情況。
(1)擴坑
原則上定植后且雜草灌生長至20~30cm,覆蓋率達40%時方可施工,雜草灌生長至50cm前完成。擴坑時以樹為中心,墾深15cm以上,半徑達55cm以上(在半徑內不留草蔸),坑外砍雜草灌木至20cm以下。
石礫含量大于30%的林地不進行帶狀墾地,改為帶狀鏟草。
(2)幼林追肥
根據不同樹種對肥力的不同需求進行追肥。施肥前先挖好施肥溝,驗收合格后方可施肥。施肥時,必須全部使用容器量取,確保肥料均勻和足量。施肥后必須用鋤頭挖土蓋上。肥料調運和施肥過程中,施工帶工人員必須全程跟班管理,并做好肥料使用臺賬。
(3)幼林除草撫育
撫育時機與方式要根據造林時間、雜草生長情況以及利于幼林生長和追肥需要等條件來確定,主要除草方式為除草劑撫育、帶狀鏟草撫育、全山砍草撫育三種。
傳統管理過程中,其粗放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相關手段與當前面臨的問題不相適應,導致營造林管理質量受到了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林區需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轉變營造林產業經營以及管理的模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到管理模式及方法與時俱進,在獲取較高經濟利益的同時,促進環境生態效益提升。林業生產部門需要利用多樣化的手段滿足林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利用遙感及信息系統,建立完善實時的森林監控系統,對可能發生風險地區進行風控管理。同時林業政府部門需要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與宣傳資源,進一步增強資源開發建設,并且實現對林業保護,建立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林業管理質量,進而實現對地區林業資源保護,利用管理隊伍來避免不法分子破壞林業資源的行為,保護環境穩定發展。
只有提升對林業生態資源建設的重要性認知,才能夠推動林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林業生態系統具需要多社會層面一起參與建設,需要相關部門以及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夠實現對林業生態資源的保護。林業生態管理部門在提升投入的同時,還需要提升群眾參與的意識,通過積極地展開林業生態保護的宣傳,建立人人愛環境,人人護環境的良好氛圍。日常生活中,林業管理部門以及相關政府單位可以借助公眾號、微博的方式定期發布保護的常識,社會群眾通過多媒體手段接觸相關的信息,并且派遣專人保障信息的時效性,加強對林業環境的保護與宣傳,讓群眾認識到保護林業資源的重要性。最后,還需要通過提升獎懲力度的方式,對于破壞林業環境的行為進行處罰,然后對保護林業的行為進行獎勵利用,這樣獎懲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提升群眾對于林業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知,讓群眾積極參與到林業資源保護中來,能夠實現對林業生態的良好保護。
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息息相關,想要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就需要加強對林業結構重建,物種平衡以及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認知,通過對建設管理以及保護模式的創新,將傳統的保護機制進行改善,讓單純保護和利用保護進行有機結合,促進生態林業工作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從內部出發尋求多元化的建設途徑,進一步促進生態林業建設和發展,可以通過提升長期認知的方式樹立長遠看待問題的觀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林業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不可以靠簡單的植樹和物種引進,來改變林業種植物種單一的現狀,需要從區域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整體保護,林業局和相關部門需要從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營造林保護的推動,利用局部改善的方式建設,循序漸進地對管理林區到生態林區的過程。提升對林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認知,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提出意見,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生態林業的建設中來,利用合理及科學的理念建設生態環境,保障林區生態營林環境的發展。
營造林管理工作中,想要促進營造林質量提升,并且保障管理的效果,還需要林業部門提升資金和技術的投入,想要提升治理能力,就需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引用,通過科學技術的引用能夠及時有效根治林業病蟲害問題,深入對營造林樹木進行研究,積極展開營造林科學整地的選擇以及推廣,使育苗栽培以及管理工作質量得到提升。這些工作的展開都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持,資金和技術也是營造林質量能夠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在此過程中,需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構建系統化的管理方式,通過營造林數據庫的建設,對營造林質量進行精細化管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庫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在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提升自身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提升自身的工作意識,進一步保障營造林數據庫的科學性與真實性、時效性,這樣才能夠保障后續管理工作的展開。
營造林管理中,管理人員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管理人員素質與營造林治理工作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實際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管理人員隊伍出現了良莠不齊的問題,如果管理人員未能使用科學可行的管理方式,完全憑借主觀意愿進行管控,會對營造林質量造成影響。基于此,營造林管理工作進程中,需要加強對營造林管理人員素質重要性的認知,積極展開人員的篩選以及培養,通過培訓的方式提升營造林管理員的綜合素養,進一步實現科學的營造林管理,提升營造林的治理水平以及質量。
營造林后期的管理工作,對于提升森林質量和木材蓄積儲備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良好的森林護理工作,對森林資源的質量提升效果非常顯著。
病蟲害對森林影響顯著,它普遍具有危害的廣泛性、傳播性、地域性等特點且病蟲害在成災初期及時處理成效顯著。所以在營造林后期的管理需要根據當地多發病害進行預防管理,以及時的發現,趁早消滅的態度和觀念進行巡護工作。
(1)疏林工作
營造林成功后,面臨的就是苗木生長的分化,在前期為了不浪費林地資源,種植密度相對較密,在幼苗成林之后,空間資源對林木生長的影響比重偏大,這時我們就要進行必要的間伐工作,及時去除分化嚴重的小木,對優勢木也要進行修枝等工作。
(2)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巡林管護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遙感技術也運用到民生生活中了。營林單位應積極組織營造林后期管護人員參與培訓,增加無人機,GPS定位系統等遙感技術的使用,廣泛普及,降低巡護成本。
我國現階段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不斷提升。營造林工程建設過程中,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促進營造林治理關鍵技術提升,因地制宜,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充分考慮選擇當地的先鋒樹種進行種植。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病蟲害治理的重要性認知,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營造林管理過程中的資金以及技術投入,通過完善體系以及管理結構的建立,促進管理人員綜合素養發展,提升營造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