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云
(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寶泉嶺分公司,黑龍江 鶴崗 154211)
寒地水稻通常采用兩段式育苗模式,控制好育苗的溫度,對光熱資源優勢進行充分地利用,方可確保水稻營養生長正常,發揮出品種的增產潛力,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
溫室育苗,可在自家院內,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的地方搭建溫室;利用大棚育苗,可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水便利、無污染的旱田作為秧田。秧田應連年固定使用,不要輕易改變,培肥地力,清除雜草。如當地屬純水田區,應選擇在本田做50cm的高臺作為育苗床。一般每公頃本田需要秧田面積為100~120m。
夏季選用肥沃的旱田土,利用高溫造肥,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蟲卵,消滅雜草,并確保土壤中不含有滅草劑。將土壤裝入編織袋內,在避雨處放置備用。
育苗溫室可采取以下3種方式搭建,一是利用居室育苗。二是在住宅的陽面搭建連窗式溫室。在地面上利用木棍、竹條或玻璃鋼材料作為支架,架上覆蓋塑料棚膜,建成一個與住宅相連的簡易溫室。三是利用磚瓦或土木結構搭建標準比較高的日光溫室。搭建育苗大棚,可在事先選定的秧田地上,用木質或金屬材料構建符合規格要求的育苗大棚。
秋季整地并做床,同時施入農肥。對秧田進行翻耕,使秧田土壤疏松。制作高20cm、寬150cm、長度不限的育苗床,床間留有40cm寬的步道,床四周挖出排水渠。
選用草碳土或山地腐殖土,加上肥沃的旱田土及腐熟的豬糞混拌均勻,其比例為2:7:1。每1000kg營養土加入15kg的壯秧劑,與床土拌勻,過篩后作為營養土備用。
選用高分蘗力、高結實率、穗大、耐冷、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在當地表現良好的中晚熟品種。
種子質量應達到國家種子質量分級標準二級以上,要求純度在98%以上,凈度在97%以上,發芽率在90%以上,含水量低于15%。
將種子中的草籽和雜質篩除,使種子的凈度提高。再利用鹽水進行選種,在25kg的水中加入3kg的大粒鹽,濃度以1.3%為宜,可將20kg種子一次性選出。將浮于鹽水表面的秕谷撈出,再用清水將種子表面的鹽液沖洗掉。
在10ml25%使百g乳油中加入40kg水,可浸種40kg。也可以利用25ml25%施保g乳油加入100kg水,可浸種100kg。要求水溫保持在15~16℃,浸種6d左右,每天翻動1~2次,可對惡苗病進行有效預防。
種子浸泡好以后,可放置在溫度為30~32℃的環境中催芽。在種子80%左右破胸露白后,將溫度調節到25℃左右。催芽過程中要經常翻動種子,使種子受熱均勻,防止出現爛種。當芽長1~2mm時,將溫度降低到15~20℃進行煉芽。
第1積溫帶的播種期在3月10~15日;第2~3積溫帶的播種期在3月15~20日。每平方米播芽籽450g左右,要做到撒籽均勻,播后用木磙鎮壓或用手輕壓,使種子的三面入土。一般采取以下播種方法,一是在自制秧盤上播種。秧盤的長度為1.0~1.2m,寬50cm左右,高4cm。在連窗式溫室及居室內育苗時可利用此種方法。二是在塑料母盤內播種,在日光溫室育苗時可利用此種方法。
在秧苗2.5~3.1葉期時,將其移栽至育苗大棚內,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育苗。第1積溫帶的移栽時間在4月5~10日,第2~3積溫帶的移栽時間在4月10~15日。
育苗移栽一般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將352孔的缽體秧盤整齊擺放至提前澆透水的苗床上,然后將秧苗在缽體內栽植,每個缽體栽植2株,本田需要秧盤550個/hm;二是先將隔離層鋪在苗床上,然后取秧苗在隔離層上擺放一排,每穴2株,利用木板將厚度為2.5~3.0cm的營養土平推到秧苗處,接著再擺放一排,再平推土,這樣重復進行直至移栽完成。移栽的行距為3cm,穴距為2cm;三是將苗床提前澆透水,使土壤成為泥漿狀,接著按行距3cm、穴距2cm對秧苗進行栽植,每穴為2株秧苗。
在第1階段的溫室育苗時,要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嚴格控制,根據溫度情況采取增溫和降溫措施,一方面要防止秧苗受凍,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溫度進行蹲苗,使苗高保持在13cm以內。居室育苗可利用采暖設施進行保溫;連窗式溫室育苗,可利用日光使溫度得以保持,夜間在氣溫偏低時可將秧盤移至居室內;日光溫室靠取暖設施保溫,無需移動秧盤。
在第2階段育苗時,在將秧苗移入大棚后,應注意保持適宜溫度,可采取多種增溫措施以防止秧苗受凍,如在大棚頂部加蓋棉被、草苫,在大棚內扣小棚等。緩苗以后應根據情況進行通風煉苗,通風量應從小到大逐漸增加,直至全面通風。
要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但床面不要有積水;如發現床面干裂,應及時灑水,澆水要在早、晚進行,并一次性澆透。如苗床干旱嚴重,可采取少量多次澆水的方法,避免進行大水漫灌。在第1次移栽以后,應根據秧苗的長勢情況,每1m用尿素1.5~2.0g、硫酸鋅0.25g,兌水稀釋成100倍液在葉面噴施。噴后用水對秧苗進行沖洗。
苗期主要有立枯病及潛葉蠅等病蟲害。在立枯病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97%惡霉靈1.0~1.5g,兌水3kg噴霧。防治潛葉蠅,可在5月下旬,選用10%吡蟲啉1000倍液在葉片上均勻噴灑。
除草主要采取人工方式,并輔以化學除草?;瘜W除草時100m可選用10%千金乳油5ml,在稗草1.5~2.0葉時兌水噴灑。
插秧就是將培育好的秧苗移栽至本田中,插秧質量的好壞對產量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保證適時、合理密植,保證插秧的質量。
應根據秧苗的類型,如小苗、中苗或大苗及安全抽穗期等條件確定插秧期。原則上應在農時范圍內盡量早插秧,在安全生育期內做到寧早勿晚。適期早插秧可使營養生長期延長,促進有效分蘗,增加低位分蘗,提高在穗分化前的物質積累,有利于壯稈和形成大穗,增加產量。根據水稻品種的特性,插秧應在氣溫穩定通過12~13℃時進行,一般在5月中旬左右。5月15~25日為高產插秧期,如插秧時間拖后,會對產量產生不利影響。要做到堅決不插6月秧,盡量將秧全部插在高產期內。
水稻對光能的有效利用程度會決定其產量,合理的插秧密度可以使稻株的個體健壯,并形成高光效的群體,使光合積累增加,減少消耗。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旱育稀植的基礎上,對超稀植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推廣。即利用帶蘗秧進行稀植為方向,以進一步提高產量。根據單位面積穴數來確定每穴的苗數,如品種的分蘗較少,一般每穴插4株苗,如多于4株,會使穴內的環境惡化,使秧苗生長不良,生出夾心苗。如每穴插4株無法達到單位面積的計劃苗數和穗數,應增加穴數而不增加每穴內的株數。在確定行距時,要考慮品種特性,如植株葉片的繁茂度及高矮度等,一般行距在株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要確保插秧的密度合理,以對土壤中的養分及空間的營養進行充分地利用,使植株個體與群體協調發展,穗數、粒數及粒重均有增加。在確定密度時,分蘗力強的品種應稀植,弱的應密植;生育期長的應稀植,短的應密植;植株為收斂型的應密植,平展的應稀植;土壤肥力高的應稀植,肥力低的應密植。如產量為500kg/667m的高產田,穗數應保持在25~40萬個/667m。插秧時一般采用行距30cm、穴距13.3cm、每穴為3~4株的標準;生育期較短的地區,可采用30cm×10cm,每穴3~4株的標準。人工插帶蘗大苗或缽苗擺載的,采用30×16.5~20cm的標準,每穴插2~3株的標準。
機械插秧時田面要保持花達水狀態,機插的深度應為2~3cm。在水整地后進行1~3d的沉實,使田間的濕度適宜插秧的要求。插秧時要做到起苗、運輸、插秧和補苗等程序配合協調,避免出現漏穴、丟苗的問題,在長時間停機時,要將秧苗取下,并對秧箱進行清洗。要注意不要使秧片浸水、沾泥或長時間卷壓,以免使秧苗受到損傷。
根據提前確定的插秧規格,采取拉標繩或劃印的方式,以提高插秧質量。插秧的深度為2cm左右,做到深度一致,不出現漂苗。擺栽時要使缽體與泥面持平。
要做到帶土插秧,盡量不選用斷根苗、帶傷苗和萎蔫苗,插秧后能盡快返青和分蘗。插秧時要達到深淺一致,深度以2~3cm為宜,有利于提高土溫、便于透氣、養分充足,有利于秧苗扎根、返青和分蘗。
插秧后由于根系受傷,會導致秧苗吸收水肥能力下降,地上部的生長停止,葉片變黃,直到生發出新根以后才可以繼續生長。
插秧后如有缺穴問題,應及時進行查苗和補苗,以確保證插秧的密度合理,達到基本的苗數要求。
利用大苗插秧后,應及時灌稍深水,2~3d以后,水層落到3cm左右。利用小苗移栽時,應灌3cm左右的淺水。
在生出的新根達到6v9cm時,可進行返青肥追施,以促進快生新葉和及早分蘗。追肥時灌3cm左右的淺水,施入硫酸銨2kg/667m。
在水稻插秧后,本田內常發生潛葉蠅危害,可選用樂果噴施,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分蘗期是水稻根系、葉片生長及分蘗的重要階段,主要為水稻的營養生長期,對穗數的多少有決定性作用。此項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增加有效分蘗數量,對無效分蘗進行控制,為高產打好基礎。
在水稻進入分蘗期后,應及時追施氮肥,為水稻長葉和分蘗提供充足的養分,施用尿素2.5~5.0kg/667m。施肥時間不得過晚,防止引起稻株徒長,增加倒伏風險。
在水稻分蘗期,一般應灌3cm左右的淺水,以使地溫和水溫提高,促進土壤中的養分分解,田間的光照和氧氣充足,促進分蘗早發快發及良好生長。鹽堿地應采取活水灌溉措施,在有效分蘗期結束后,應采取灌深水的措施,以使無效分蘗得到抑制。
田間稻株生長過旺,應采取排水曬田措施,以控制秧苗的生長,減少無效分蘗,可有效防止發生倒伏。
這一時期水稻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在莖稈迅速伸長以外,幼穗也開始分化形成,分蘗朝著兩極的方向轉化,有效蘗繼續發生,而無效蘗逐漸枯死。此期應防止稻田過早封行,以確保幼穗良好分化。
對于拔節后葉片發黃的田塊,應及時施用穗肥,可使有效分蘗得到鞏固,穗粒數得到顯著提高。追施尿素2.5~5kg/667m。避免過多施用氮肥,以免引起貪青晚熟。孕穗期可不進行追肥,如孕穗末期出現莖葉發黃,有早衰的跡象,可在出穗前15~18d追施粒肥。施尿素1~2kg/667m。
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且生長很快的階段,此期水稻的耐旱和耐寒性也最弱。缺水會影響幼穗花粉粒的正常發育,使養分向穗部運輸不暢,易導致穗短、粒少,形成較多的空殼,因此應注意做好水分管理。此時由于是盛夏,光照強,溫度高,可將水層適當加深,一般應將水層保持在6~9cm。
此期主要有紋枯病、白葉枯病、葉稻瘟以及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等病蟲害,應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總的管理原則是養根、保葉,防止葉片早衰。應及時進行灌溉,并適時排水。出穗揚花期應保持一定的水層,有利于開花授粉。灌漿期時采取干濕交替、以濕為主的灌水方式,在上次澆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水。以達到以氣養根、以水保葉的目的,可促進灌漿,防止莖葉早衰。蠟熟期要繼續采取干濕交替,但以干為主的灌水方式,灌水后自然落干3~4d后再灌水。
寒地水稻育苗、栽培和田間管理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根據水稻各個時期生長發育的需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以確保水稻良好生長,最終獲得穩產和高產。希望本文為寒地水稻高產栽培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