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杰(廣東省廣州開發區中學,廣州 510730)
敘事療法作為一種后現代心理治療方法,近年來廣受關注。它擺脫了傳統心理咨詢中將人看作問題的觀念,認為人不是問題,人應該與問題分開。它以貼近、能量、希望、行動指引為導向,意在帶領迷失的心靈找到“歸家的地圖”。敘事療法應用范圍比較廣,具有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等特點,推廣價值較高。敘事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懷特及新西蘭的大衛·愛普斯頓。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該理論;90年代,他們的書籍在北美發行,系統闡述了有關敘事心理治療的觀點和方法,敘事心理治療由此開始大為流行。將敘事療法應用到心理咨詢中,不僅可以讓來訪者的心靈得以成長,還可以讓來訪者對自我的角色定位重新進行統整與反思。
作為心理教師,我在學校心理輔導實踐中發現,來訪學生大都帶著問題而來,他們在來咨詢室之前或許已經和這個問題打了很久的仗,身心俱疲,他們的心靈漸漸開始迷失,忘記了自己本來的面目,忘記了自己本來的目標,深深卷入自己的負面想法或情緒中。因此,心理教師需要繪制一幅“心靈地圖”,幫助他們找到心靈家園,重新煥發生命的力量。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它是否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或者你是否已經將自己等同于問題?”在幫來訪學生尋找心靈家園的起點之前,心理教師要先厘清來訪學生和問題的關系,通過一些外化的語言幫助來訪學生與問題拉開距離。
來訪學生一般很著急解決自己的問題,心理教師應首先讓來訪學生簡要敘述自己的問題,并為它命名。
“×××如果有形態,它會是什么樣的?”(具象化)
“×××是什么時候來到你身邊的?”(溯源)
“×××什么時候會變大?什么時候會變小?”(尋找例外)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剛才你講述了自己面臨的問題,現在我請你思考一下,如果這些問題是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它會叫什么名字?
來訪學生:心癮。
心理教師:“心癮”如果有形態,它會是什么樣子的?
來訪學生:一只黑手,大概這么大。(用手掌比劃)
心理教師:哦,一只黑手。它是什么時候來到你身邊的?
來訪學生: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當時看到別人有一些好玩的玩具,我就很想要,“心癮”就出現了,我就去偷拿了別人的東西。
心理教師:哦,那個“心癮”從二年級開始出現,現在你初二了,它和你已經相處了六年。你有沒有發現,什么時候“心癮”變大了?什么時候會變小?
來訪學生:“心癮”在我看到別人有好東西的時候變大了,它好像把我的心抓住了,告訴我一定要拿到這個東西。
心理教師:那它什么時候會變小?
來訪學生:當我想到老師和同學發現我偷東西時會鄙視我,“心癮”就會變小一點兒。
問題與人相處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個體會做出一些行為來應對問題,如果失效,問題反過來會進一步影響人。所以,厘清問題與人的相互影響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找出有效的行為策略及無效的行為策略,并探討這些策略使來訪學生付出的代價。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那個“恨”對你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
來訪學生:那個“恨”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幾乎無法正常學習和上課,一想到父母我就非常煩躁。
心理教師:看來那個“恨”對你的影響挺大,你用過哪些方法應對它?效果怎樣?
來訪學生:我和我媽激烈爭吵;我離家出走半夜不回家。
心理教師:你做了這么多,效果怎么樣?那個“恨”變小了嗎?
來訪學生:沒有,反而更大了。我離家出走,他們都沒有來找我,我于是更加恨他們。
心理教師:也就是說你之前的行為策略對于解決那個“恨”沒有太多幫助。
來訪學生:是啊。
有了一個不錯的起點,但尋找心靈家園的路上依然會困難重重,歸家的路需要一步步走出來,有時甚至沒有路,需要我們去搭建。這個搭建的過程非常艱辛,需要咨訪雙方付出很大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找到問題故事以外的支線故事,通過改寫、重組和見證,逐漸讓歸家的路變得更清晰。
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和問題對話過,“如果問題會說話,它會對你說些什么呢?”它可以幫助我們審視問題,挖掘問題背后的價值,而找到問題背后的價值,才是接納問題的開始。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如果“刺”會說話,它會對你說些什么?
來訪學生:它可能會說,我本來不是“刺”,我是光滑的。
心理教師:那為何變成“刺”了?
來訪學生:它是為了保護我,不讓我受同學欺負。
心理教師:那你喜歡它嗎?
來訪學生:我本來不喜歡它,它讓我沒有什么朋友,但是我現在又有一點兒喜歡它了,畢竟它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才出現的。
心理教師:你身邊的人是怎么看待“刺”的?
來訪學生:他們都不喜歡它,他們都離它遠遠的,包括我的父母。
心理教師:那你希望“刺”繼續存在還是消失?
來訪學生:我希望它變回它本來的樣子就好,不要消失。
支線故事是一個人離開問題故事的契機。找到支線故事的入口非常重要,支線故事的入口一般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詞、語氣以及特殊事件等表現出來。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剛才你說當你主動向同學靠近的時候,那個“尬”會變小。我很好奇是怎樣一種情況?你能多說一些嗎?
來訪學生:我平時不怎么主動和同學聊天,當有同學主動找我說話的時候,我通常不知所措,覺得很“尬”;但如果是我主動和同學聊天,我會覺得沒那么“尬”。
心理教師:那什么時候你會比較主動和同學聊天呢?是什么樣的動力推動你主動去做的?
來訪學生:有時候,我看著他們在聊,我發現他們聊的東西我其實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我會主動說幾句;如果他們講的東西我不是很了解,我就不會主動說話。
心理教師:聽起來,你是在細致地觀察、傾聽和思考后才會選擇是否加入聊天,這其實是人際交往時一個很好的習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個體社會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對其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師和同學,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在尋找心靈家園的過程中,讓重要他人見證來訪學生的蛻變,對來訪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推動力量。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這個“壞脾氣”的事你告訴過誰?
來訪學生:我告訴過我的姐姐,她是我的雙胞胎姐姐。
心理教師:你的姐姐是怎么看待“壞脾氣”的?
來訪學生:她對我說,發火之前要深呼吸10秒,這樣可以降低憤怒的指數。
心理教師:你聽到姐姐這樣說之后,那個“壞脾氣”怎么樣了?
來訪學生:我會在“壞脾氣”來時深呼吸一會兒,“壞脾氣”就不那么可怕了。
心理教師:你的姐姐發現你的變化了嗎?
來訪學生:她有一次在睡覺前和我說,發現我最近不怎么亂發脾氣了。
豐厚了支線故事之后,心理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來訪學生“長出”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逐漸“改寫”自我認同,成為更有力量的人,并在生活中積極嘗試,跳出以往的循環圈,體會問題故事以外的精彩生活,把力量遷移到未來的生活中。
心理輔導片段:
心理教師:現在想想將來你要一個人面對生活中別人對你的非議,你會怎么辦?
來訪學生:我不會再逃避了,我心里面知道我是怎樣的人,無論別人說什么我都不會像以前那么在意了。
心理教師:你之前提到的那個“柜子”現在怎么樣了?
來訪學生:那個“柜子”的空間仿佛變大了,我有時還是想待在里面。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獨處空間,但是它現在不會再讓我覺得那么壓抑了。
除了上文所述的案例片段,敘事療法在學校心理輔導的實踐中還有很多新的嘗試,有很多變化的空間。每種心理輔導技術都是自由靈活的,心理教師在做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盡量貼近來訪學生,聽懂他們的故事,觸碰他們的心靈深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自我是被壓制的,在敘事的世界里,他們能找到一種溫暖、安全、被包容的感覺,這種感覺能讓他們充分釋放生命中被壓抑的部分,重新生發出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