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靖婷
(常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159)
近年來,優先發展經濟的模式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資源短缺、水污染等已成為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家生態環境部對不同行業和地區陸續發布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從制度層面上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對于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與此同時,公民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公民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關乎著民生福祉,如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已然成為當前社會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基于此,兼顧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生態創新被視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逐步受到廣泛關注。
企業既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態創新的主體和基石。相較于傳統創新,生態創新不但能降低生產的環境成本,也能為企業帶來溢出效應,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降低污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企業應對環境變化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盡管全社會對于生態創新較為推崇,但仍有部分企業不愿意進行生態創新。究其原因,一方面,環境政策、消費者需求、企業資源和能力、管理者環保傾向等因素都會對生態創新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企業對生態創新是否違背“逐利性”的問題上還存在疑慮,獲得經濟效益往往是企業最為看重的。因此,需要進一步厘清生態創新的影響因素,以及明確生態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本文首先對生態創新的內涵和分類進行剖析,其次從不同理論視角闡述影響生態創新的內部和外部因素,最后再探討生態創新與企業經濟績效間的關系。研究結論有利于指導企業更有效地推進生態創新,整合環境和經濟的雙重目標。
工業化進程中對環境的污染越發加重,生存環境的修復性受損,可持續發展危機加重,在此背景下產生了生態創新的概念。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1996年,Fussier初步將其定義為“一種明顯降低環境損害又能為企業創造商業價值的創新”。21世紀初,又有學者做出進一步闡釋:在整個生產周期內,既能最小化資源消耗和有害物產生,滿足顧客需要和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又能創造具有價格優勢的新產品、工藝、服務、流程和管理的創新。楊燕、邵云飛(2011)對企業層面的生態創新進行定義:致力于獲取環境和經濟雙重利益的創新活動,通過研發、改進或使用一種全新的生產工藝、管理方式、產品或服務,從而減少整個生產周期產生的環境污染和風險,提高資源生產力。反觀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概念界定,生態創新始終圍繞著“生態導向”和“經濟導向”,并試圖保持兩者間的高度平衡和有效融合。此外,一些與生態創新相近的概念也在文獻中不斷出現,如“綠色創新”“環保創新”“可持續創新”等。不同于其他創新,生態創新在研究領域上具有“雙元性”,屬于社會責任(CSR)與創新管理兩個領域的交叉部分,在目標上也具有“雙元性”,不僅要保證環境質量,還要兼顧經濟效益。
生態創新的分類還處于探索階段,多數研究傾向于將生態創新按照內容和形式劃分。Qi等(2010)認為,生態創新包括生態產品和工藝創新兩種,前者是指既節約資源又對環境友好的產品,后者是指生產環境中高資源利用率和低環境污染;Cheng & Shiu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生態管理創新,表明生態創新不再是研究和技術部門的工作,還與企業的管理方式密切相關。OECD(2010)按是否是技術創新將生態創新分為生態技術創新和非生態技術創新;Hammar & Lofgren(2010)從創新強度視角分為突破式生態創新和漸進式生態創新,突破式生態創新強調一種顛覆和推翻式的變革與重組,而漸進式則是更加溫和地在原有工藝、產品上的改良和優化;Chen等(2012)基于戰略反應,將其分為主動式、被動式生態創新。
除了上述二維度和三維度的分類,有部分學者依據行為獨特性為標準,考慮生態創新行為與企業核心業務間的相關程度,將其分為環保技術研發、清潔生產技術、末端污染控制技術;Kemp & Pearson(2007)進行四個維度的劃分,分別是環境技術創新、生態產品或服務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還有學者進行更加廣泛的分類,劃分為生態產品、工藝、組織、市場、社會和制度創新六個維度。
綜合來看,學者們先后從內容、形式、強度、戰略主動性等維度對生態創新進行了分類,對生態創新維度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時也表明生態創新內容豐富、涉及范圍之廣,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創新活動。
隨著對生態創新的不斷重視,有研究試圖厘清生態創新的決定因素,即哪些因素會影響企業的生態創新,此類研究對于生態創新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環境規制等外部因素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影響生態創新的首要因素,嚴厲性的環境政策和鼓勵性的資助補貼都對企業生態創新產生一定影響,除政府之外的消費者、供應商等其他利益相關者需求和壓力也是重要驅動因素。除了外部制度層面的原因,組織層面的資源和能力也受到了廣泛關注,企業的內外部資源是實施創新的所需資產之一。除此之外,領導者的環保意識、環保認知等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的戰略決策,對于組織架構不完善,管理者決策影響較大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制度理論指出,遵循相關制度和規制才能保證企業的合法性,生態創新被視為一種應對環境壓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規范企業行為,提升組織合法性,也正是這種合法性揭示了企業短期內可能無法獲利但仍要進行生態創新的內在原因。環境規制是影響企業生態創新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環境政策有助于企業采取主動型的生態創新,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打造企業獨特競爭優勢,以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何玉梅等人(2018)通過對42家礦產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分析,得出環境規制有助于企業生態創新進而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結論。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學者將生態創新視為一種滿足利益相關者環境需求的創新,企業的經營活動影響利益相關者。反之,利益相關者也會左右企業的戰略選擇,生態創新戰略的實施也是如此。為緩解利益相關者的環保壓力,企業需要開展生態創新以滿足其環保需求。同時,利益相關者也會給予企業更多的資金支持,使企業在行業競爭中更具優勢。Li等(2017)認為,利益相關者壓力有助于企業實施生態創新,企業獲利能力調節二者之間的關系。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獨特的、有價值的、稀缺的資源是影響創新的重要因素,生態創新與企業內外部的資源密不可分。胡元林等人(2020)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內部、外部資源都會對生態創新產生正向作用,且內部較外部資源影響更為顯著。在資源的基礎上有學者進一步引入能力來探討其對于生態創新的影響。彭雪蓉、劉洋(2015)認為,創新能力影響生態創新的重要因素,能夠幫助企業突破技術和知識限制,減緩創新的路徑依賴,創新能力越強的企業越傾向于實施生態創新。
高階理論認為,管理者能夠影響組織行為與企業績效。戰略選擇理論指出,高管是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角色,這也就解釋了在相同政治、經濟背景下企業采取不同環境戰略的原因,即高管的環保態度對企業生態創新會產生影響。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高管傾向于把企業的資源和能力配置用在生態創新領域,把握生態創新的市場機遇,更好地促進生態創新的績效轉化。徐建中(2017)將高管環保意識細分為一般環保意識和收益環保意識,分別探討兩類高管環保意識對于綠色創新實踐的作用。陳澤文、陳丹(2019)對重污染行業企業進行的研究發現,機會型和責任型高管環保意識能推動企業進行綠色創新,進而提升企業經濟績效。
企業生態創新的相關研究離不開對企業績效的探討,回歸到企業“逐利性”的本質,生態創新是否對企業經濟績效產生積極影響是決定企業是否采取生態創新的重要原因,所以厘清生態創新與企業經濟績效二者間的關系對于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只有對生態創新的引擎機制有了合理認知,企業才能將生態創新戰略付諸實踐。然而,理論界關于生態創新是否能夠顯著提升績效仍未統一口徑,甚至有研究得出了負向影響的結論,這種分歧顯然不利于生態創新在實踐中的落實。
傳統學派秉持生態創新對企業績效沒有影響甚至負向影響的觀點,認為生態創新作為一種長期創新,前期投入的成本無法收回,并且擠占了本應用于核心業務的資源。Ryszko(2016)研究了波蘭292家企業生態創新對于企業績效的關系,結果顯示,二者并無直接聯系;李怡娜(2017)對7個國家進行問卷調查,實證研究表明,綠色實踐對于經濟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
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生態創新能夠為企業帶來環境和經濟的雙贏,實現雙重目標。多數研究也佐證了這一觀點,認為生態創新能夠有效地減少物料使用,提高利用率,并為特定的消費者提供具有差異性優勢的生態產品,是獲取競爭優勢的來源,同時也是提升績效的有利因素。再者,生態創新在滿足利益相關者需求,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聲譽,以此激發潛在的經濟績效。彭雪蓉(2014)對101家浙江中小企業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驗證了生態創新對組織績效的正向作用;Zhang & Walton(2017)對新西蘭83家綠色導向型中小企業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生態創新對商業業績有積極的影響;Eiadat等(2008)研究認為,利益相關者的壓力、管理者的環保意識都會對企業生態創新產生影響,并且生態創新能進一步促進企業績效的增長。
有學者對生態創新與企業經濟績效呈負向關系的結論進行解釋,研究出現負向關系主要因為衡量生態創新影響績效的方式只是簡單地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忽視了環境戰略帶來的無形收益以及對企業績效的間接影響。學者普遍認為在多數情況下,生態創新能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所有權、開發成本和學習、模糊性的因果關系作為三種隔離機制,對于生態創新的企業而言,研發專利能夠獲得所有權的保護,加大競爭企業的學習和研發成本,從而隔離競爭對手,保證企業在行業內的利潤率。
首先,本文剖析了生態創新的概念及其分類,其次對生態創新的“前因”進行理論和實證梳理,最后論述生態創新對于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本文認為,生態創新對企業經濟績效有積極作用,并且生態創新會受到環境政策、利益相關者壓力、組織資源和能力以及高管環保意識的影響。結合生態創新的“前因后果”,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參考意見。
對于政府而言,在制定嚴格法律法規“迫使”企業實施生態創新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環境規制的強度和靈活性,既要對不符合環境要求的企業實施懲罰,也要適當地對環境友好型企業予以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如靈活的稅收、采購政策以激勵和獎勵企業主動實施生態創新。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環保意見,企業同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產品銷售水平,并且利益相關者的評價也是企業綠色聲譽的重要來源,因此,維護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要注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創新能力的培育,要及時將內外部可用于生態創新的資源加以整合、重構,內化形成企業特定的資源,并且要把創新能力的構建貫穿于日常研發、生產、經營當中,如組織學習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等等,這些能力是推動實施高效生態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為此,還建議企業要及時與大學、科研機構等展開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加強研發與生產。對于管理者而言,正確認識生態創新對于企業經濟績效的作用必不可少,避免做出只求經濟發展而無視環境的短視行為,同時要增強政策敏感性,充分把握環境問題中暗藏的發展機遇,打造企業生態創新的組織文化,著眼于獲取長期的經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