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琪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自1999 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19 年,我國65 周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7 603 萬人。據2020 年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測,到2022 年左右,中國65 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中國將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而且從現在到21 世紀中葉是中國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的時期。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多,帶來的是養老需求的增加,退休的老人不再僅僅滿足于傳統的家庭養老,于是異地養老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被越來越多老人選擇。尤其是大城市中部分追求生活質量的老人,年輕時受發展機遇、通勤時間長短等約束,很長時間生活在交通擁堵、公共服務壓力較大的環境中,因此氣候適宜、風景秀麗的農村地區往往是這類異地養老人群的目的地。在農村發展異地養老產業成為新型養老文化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之一。
人口老齡化程度逐年加深,其人口規模和結構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群體需求展現出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這對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為提升人民幸福感,針對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開發多樣化的養老模式十分必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提高,在期待“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基礎養老服務得到滿足的同時,退休后休閑養生、享受生活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期待與追求。異地養老是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傳統養老方式的一種補充,無論是長期性的“移地”養老還是短期性的旅游養老,都可以充分滿足老人們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走親訪友的需要,提升老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的退休生活。在農村地區發展異地養老產業,無疑是為人們的養老提供了更多選擇,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以其更優質的教育、更發達的醫療、更現代化的設施、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勞動力,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領先于其他地區的大城市,人口更為密集,這也使得交通擁堵、生活成本增加、環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凸顯,公共服務壓力巨大。一方面,老年人在這樣的嘈雜擁擠的環境中生活往往有諸多不便;另一方面,大城市老齡化程度太高也會加重養老負擔,不利于城市發展。鼓勵老人們主動去往周邊宜居的農村養老,將養老需求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向周邊擴展,從城市向環境條件較好的鄉村擴展,可以減少大城市中的非勞動力人口,實現人口分流,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民生計的根本性問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老年人群的需求作為“內需”的一部分,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破除體制障礙、加強政策引導、建設連鎖養老院和養老社區等方法,在農村地區發展異地養老產業,逐漸吸引城市老人來到農村養老,一是可以為農村地區增加消費;二是可以促使農村地區完善基礎設施;三是能為農村人口提供就業崗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符合鄉村振興發展道路。此外,以異地養老的老人為中心,農村地區的吸引力還可以向老人的子女及親朋好友擴散,形成良性規模效應,帶動農村生態旅游業、農副產品銷售業發展。
生態環境是影響異地養老者選擇養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之一。秦聰等人在調查京津冀地區老年人的異地養老意愿時發現,具有異地養老意愿的老齡人口,其遷移動機主要是為尋找更為生態宜居的養老地點。很多農村地區空氣清新,青山綠水環繞,生活節奏緩慢,遠離城市車水馬龍的喧囂與擁擠,具有休閑養生的天然優勢。尤其是北海、三亞等地區,氣候溫暖,風景優美,對風濕等慢性病的調理休養有著積極作用,每年都能吸引大量“候鳥”老人前去養老。
一般來說,農村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消費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地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 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為2.8 萬元,而農村居民僅為1.3 萬元。老人們來到農村養老后生活成本變低,一方面可以減輕子女的養老負擔,另一方面,相同的價格能換取更優質的服務與更多的物品,也可以提高老人自身的生活質量。
城鎮地區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缺且價格高昂,很多位于城市的養老機構受掣于資金,往往規模較小。而農村閑置土地更多,價格遠低于城市,建設異地養老機構需要的成本更少,節約下來的資金可以用于擴大規模、完善基礎設施,把養老機構規劃得更加舒適宜居。
養老產業的發展缺少不了勞動力。城鎮化進程中,一大批農民的土地被承包商承包下來用于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這些失地農民很多已經超過最佳就業年齡,尤其有很多是50 歲以上的農村婦女,其找工作更加困難。這部分群體往往對工資要求不高,且吃苦耐勞,珍惜工作機會,適合承擔照顧老人的工作。充足而成本較低的勞動力資源能夠滿足農村異地養老產業發展要求,降低運營成本。
年老導致各項身體機能下降,使老年人群身體素質明顯低于年輕人。很多老人選擇異地養老的目的之一就是休閑養生,調理身體。因此,醫療資源也是影響老人異地養老選擇的重要因素。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是我國目前且在未來較長時間內都無法改變的現實,醫療資源普遍向大城市傾斜,農村醫療資源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異地養老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近年來,社會保障統籌范圍正在逐步擴大,但鑒于各地經濟水平、繳費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要想實現全國統籌仍有較長的路要走。一是養老金異地領取有難度。在異地領取養老金有時需要兩邊跑開證明,某些情況下還要收取手續費,這使得有些老人為避免這些麻煩,索性不離開戶籍地。二是醫保異地結算煩瑣。醫療保險暫未實現全國統籌,報銷手續煩瑣,且各地報銷比例不一,降低了老人異地養老意愿。三是各地待遇差異。不同地區有不同針對老人的優惠政策,老人離開戶籍地后無法享受戶籍地提供的惠老政策,移入地又可能存在排外情況,限制外地老人享受優惠,這導致老人不愿去往其他地區。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人才短缺,養老服務人員社會地位不高,養老服務業呈現“年輕人不愿干,從業者不專業”的尷尬局面。受歷史文化、經濟條件影響,大多數農村地區素質教育普及程度不及城鎮,很多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更加不具備老齡產業發展的專業知識,僅能承擔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無法滿足專業護理需求。這一方面可能花費更多培訓成本,另一方面也會降低服務質量,阻礙養老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的養老產業絕大多數還是公益性質,暫未出現一家養老產業上市公司,缺乏品牌效應。雖然近年來異地養老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老人接受,但從整體來看,其仍屬于比較小眾的一種養老方式,且全國各地的異地養老產業零散,各地養老機構沒有統一的資源整合平臺。有異地養老需求的老人與養老機構間沒有溝通交流平臺,老人想去其他地方養老時往往因找不到渠道或對異地養老機構心存戒備而放棄。
加強區域間交流合作,首先應建立城市養老院與郊區養老院之間的合作關系,搭建城鄉養老資源信息共享平臺,使得養老需求與養老資源在一定區域內實現共享,實現養老服務規模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運作。鼓勵區域內身體條件較好、需要安靜養老環境的老人去農村養老機構,緩解城市養老資源短缺的壓力。之后逐步建立全國層面的養老資源信息平臺,吸引不同類型老年服務行業加入,參照旅行社發展模式,整合不同類型的養老機構信息,公布機構地點、床位、價格、配套設施以及服務評價等,供有異地養老意愿的老人挑選比對,解決有異地養老需求的老人與異地養老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做好線上線下對接工作,安排工作人員護送老人往返,合理規避老人在異地養老途中的安全風險。不僅如此,還要從技術研發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入手,使區域內甚至全國層面的異地養老金提取、異地就醫結算以及企業異地業務處理等事務更加便捷高效。
依托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布局健身廣場、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對農村公廁、樓梯等進行適老化改造。重視智慧養老,用科學技術手段彌補農村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現狀,建立老人的健康信息數據庫,針對不同老人的身體狀況分配醫療資源,如健康老人可選擇入住自助式老年公寓,平時生活自行安排,不受限制,各項養老服務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身體狀況一般的老人則入住康養區,安排護工照料;基本無法自理的老人則入住治療區,由專業醫護人員看護。
養老產業具有公共性、周期長、前期投入成本高等特點,且具有一定風險性,單靠個人力量很難發展,尤其在農村地區,各項資源都不充裕,更需要政府、金融機構、鄉鎮醫院甚至學校聯合起來發展異地養老產業。其中,政府要創新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異地養老產業建設體制機制,做好宣傳、引導、保障工作;金融機構可以依托政府扶持力量,投資建造異地養老設施;鄉鎮醫院可提供公共醫療服務,并與學校合作開展養老服務培訓。此外,要合理利用社會團體的組織架構、社會影響、運作能力為養老融合作出更大貢獻,走跨區域的品牌化、連鎖化發展道路。
把握新農村舒適宜居的人文特色,營造在農村休閑養老、暢享品質生活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應注意到,各地的氣候不一,風土人情多樣,農業也有很大的差距,這些特點結合在一起形成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應該傳承并弘揚優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風民俗,在制定統一標準規范化發展農村異地養老產業的同時,發揮不同地區特色,在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打造生態宜居型異地養老社區,在歷史底蘊濃厚、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風景觀光地的地區打造休閑觀光型養老社區等,使農村異地養老產業同中有異,讓農村異地養老更具吸引力。
總之,鄉村擁有著優良的自然景觀、舒緩而靜謐的生活環境、相對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這些都為發展鄉村養老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美麗鄉村與農村異地養老產業建設互利共贏,但投資經營仍需融合多方力量,將異地養老產業與休閑農業結合,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濃厚康養宜居氛圍的農村異地養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