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君,楊 威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第一,目前我國不僅總人口數量大,而且老年人口數量也大,在世界各國中老年人口的數量排在首位,老年人力資源在我國也極其豐富。“老年人”一般泛指65周歲及以上的人,這是一種大概描述,而沒有對具體的個人特征進行區分,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況都不一樣,所以也可以對老年人進行一定的細分,如低齡老年人(65~69 歲)、中齡老年人(70~79 歲)、高齡老年人(80 歲以上)。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這導致大家對待退休的生活態度也不相同。對于低齡老年人來說,他們的身體還算健康,畢竟剛從崗位退下來,還不能改掉工作習慣,所以他們這部分人群的就業意愿還算強烈,他們覺得再度走上工作崗位才是最佳的選擇。
對于中齡老年人來說,其健康狀況顯然是不如低齡老年人,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一部分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人。部分不能繼續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可以從事一些社區舉辦的活動,也可以散發自己的光和熱。
80 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會有部分社會精英可以為社會發揮余熱,但這個年齡群體不會作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典型對象。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非常重視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離退休干部繼續工作的政策,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現狀,提出了要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余熱,通過適當的組織方式參與社會經濟建設,以及各種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政府及各社會組織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讓老年人資源充分發揮余熱。同時應開發更多適合老年人就業的崗位,比如提供一些社區活動、組織社區文化建設。在筆者看來,老年人幫下一代帶孩子也是一種“老有所為”的表現。總而言之,就是鼓勵老年人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
退休后的老年人工作地位、社會地位下降是必然的,但是其中大部分人還是不習慣這樣突然的身份轉換,仍然需要社會尊重、自我實現,仍然有一定的就業意愿。而且雖然老年人退休了,但是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技能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削弱的,其個人閱歷、工作經驗、知識儲備量反而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這也正是當代社會年輕人所欠缺的。
1.政策制度的支持。我國也出臺了政策明確大力支持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要建立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資源的社會,提出了要“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中心主旨。多地政府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成立了專門的咨詢機構,各種適合老年人就業的平臺出現,且社會組織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助推老年人力資源利用最大化。
2.人口老齡化高峰。預計到2040 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會到達高峰,屆時,老年人力資源儲量將達到最大。我國目前還缺乏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的老年人從勞動力市場退出,必然是社會的損失。如果能對其充分利用,不僅有利于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緩解人才危機,同時也能降低社會的撫養率,將人口壓力轉換成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一,人口老齡化會給勞動力結構帶來影響,我國雖然總勞動人口數量大,但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缺乏一定的技能型人才。同時,將一個年輕人培養成技能型人才成本較大,倘若老年技能型人才能重返崗位,不僅能夠節約培養成本,而且有利于調整勞動力結構,也可以讓年輕人向老年人才學習技能,從而提升自己。
第二,人口老齡化下,養老金支付壓力巨大,我國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方式。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對社會經濟、醫療等方面無疑是增加了負擔,我們不得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來緩解社會各方壓力。
第三,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受教育年限在不斷延后,如果退休年齡不同時跟著延遲的話,就意味著人們這一生用于工作的時間相對來說在縮短,而社會上的勞動人口在不斷減少,所以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問題。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這也就需要充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
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在此應對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影響著老年人能否再次走上工作崗位。研究所有影響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因素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只是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醫療條件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低齡老年人從事經濟活動,因為他們的年齡還不算大,還有一定從事社會勞動的意愿。年齡因素是一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就業意愿變得不再那么強烈。高齡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容樂觀,所以他們的就業意愿沒那么強烈,導致其再就業比例低。而60~64 歲年齡的這部分人群,剛從崗位上退下來,多年的工作習慣使其還不能適應脫離崗位的生活,仍有較強的工作意愿。
相關調查發現,男性在退休后的就業意愿明顯強于女性,這是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男性本身就是承擔家中頂梁柱的作用,扮演賺錢養家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負責照顧家庭。從另一角度來說,在勞動力市場上,一直都對女性存在一定的歧視,也正是這個因素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很多崗位都不適合女性從事,男性的就業機會也多于女性,男性在掌握技能方面也相較于女性更容易。所以,在勞動力市場上,男性更容易受到一定的青睞。
LB法和Yoder法處理下的植被混凝土團聚體GMD和MWD平均值大小順序均呈現為草灌喬植被>草灌植被>草本植被。植被的正向演替,促進了土壤的團聚作用,增強了植被混凝土抗蝕性能。LB法中SW模擬了黏土在輕降雨作用下的膨脹作用,FW對應暴雨或灌溉過程中土壤的崩解過程,WS則模擬了機械破碎過程。MWD和GMD值基本表現為SW>FW>WS,表明植被混凝土受到機械擾動作用破壞最大,其次為暴雨和灌溉的作用,在輕降雨作用下團聚體破碎程度最低。因此,對植被混凝土邊坡應施用滴灌并重視雨季的有效防護,以提高植被混凝土邊坡的抗侵蝕性和穩定性。
退休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其再就業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一個關鍵的核心因素。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則就業意愿也強烈,倘若身體狀況不佳,則就業意愿較低。
經濟狀況好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可能沒有太強的就業意愿,因為他們不存在經濟方面的壓力。但另一方面,經濟狀況好的老年人身體也比較健康,他們更有能力繼續工作。所以,經濟狀況與就業之間并沒有絕對的聯系。
正常來說,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的就業意愿就更加強烈。而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老年人就業意愿低下。其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技能水平較高,那么他的就業機會也就更多,所以退休后再就業的概率就大,更容易重新走上工作崗位。而受教育程度低的這部分老年群體,沒有一定的就業技能,或者說技能水平相對較低,所以這部分人群再次就業的障礙就多。
如今相關的法律體系還不是很完善,雖然一部分老年人的就業意愿很強烈,但是現有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對于老年人力資源缺乏系統的規劃和足夠的資金保障機制。其具體表現對老年人力資源的評估不能精確。目前盡管有許多老年人的管理部門,但是其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其主要功能仍然是保障退休老年人的生活問題,而對于其退休后的再就業問題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明確的政策制度也沒有落實到位,造成了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年人退休后雖然有強烈的就業意愿,但是不能找到機構表達自己的訴求,同時怕違反相關政策而不敢隨便再就業,導致老年人力資源的浪費。
首先,老年人身體狀況導致其在就業過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打擊,降低了他們求職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其次,雖然我國有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但是總體上來看,能夠提供的合適的崗位卻很少,不同職業、性別、學歷、年齡都會導致不同的崗位,且低齡的老年人更容易就業,學歷高的更容易就業,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衡,而那些身體狀況不佳、學歷低下的老年人,盡管有就業的意愿,也缺乏就業機會,且為其提供的崗位也大多是保安、環衛工人等。
目前,社會上還缺乏相關的就業平臺和渠道,導致老年人信息閉塞,不能及時獲取相關的就業信息,只能依靠朋友介紹或者單位返聘的方式再次參與到工作中。其他有就業意愿的老年人,盡管有一定的技能,卻因為就業渠道不暢,不知道該如何再次上崗。我國缺乏相關的信息提供平臺和交流平臺,不能很好地使老年人的就業需求得到滿足,且供需不匹配也會造成大量的老年人力資源的浪費。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的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但現行的法定退休政策不夠科學、細致。而現階段,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對于正常健康的老年人來說,其退休后仍有足夠的精力工作,所以,現階段的退休政策,會導致一大批仍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過早地被排除在了勞動年齡人口之外,這就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法定的退休年齡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而提高,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否則會出現勞動力供給短缺,年輕人生活負擔重、養老金保障壓力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彈性退休制度,即在某一規定的時間段內,依據個人自身的身體狀況可以做出退休選擇,辦理相關事宜,進入到領取退休養老金的模式。這對個人來說更加具有主動性,就業意愿強烈且身體狀況允許的老年人可以繼續工作,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身體條件較差,且就業意愿不強烈的老年勞動者,也可以選擇離開工作崗位。
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延遲退休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因此應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因為憲法明確規定每個公民都有參加勞動的義務。中國應依托立法機構,制定出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禁止在老年人再就業過程中,將年齡作為標準。同時應設立老年人再就業的管理部門,讓老年人能夠將自己的問題及時反映上去并得到解決。最后應向公眾普及老齡化的知識,讓人們了解并認識到老齡化存在的問題及嚴重性,以及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迫切性。也可以效仿發達國家,對聘用退休老年人的企業給予減稅的政策扶持。
老年人在退休后會產生一定的孤獨感和無用感,應該通過媒體的宣傳讓老年人重振信心,定期檢查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展老年教育,營造就業氛圍,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鼓勵老年人再就業,增強老年人的自信心,消除退休老人對再就業的恐懼感。社會組織要積極配合,努力在最大程度上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培養老年人的新技能,開設老年大學,根據不同類型的老年人開設不同的專業并使其學習技能,提高老年人的素質。可以開設一些機構來培養老年人的新技能,方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潮流,不被社會淘汰,更快地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身的崗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為社會的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