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旭,姜興睿
(南京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新時代高等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主要以班級為基本單位進行。在進行大學生班級建設的過程中,制度建設是否到位對于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作為班集體的一分子,要參與制訂和遵守各類班級制度,制度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育人功能都與學生的發展成才息息相關。然而,高校探索班級制度建設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現階段的高校班級制度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據時代新發展,適應時代新要求,不斷進行革新和完善,進一步從“管理育人”的角度發揮高校的德育功能。本文通過對傳統高校班級制度建設進行分析,以南京師范大學在班級建設中的典型做法為例,探析高校班級制度建設的實踐路徑。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高校班級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確定師生主體的權利義務以及調整師生間的管理關系而形成動態的班級管理規則,在班級的班風、學風、文化、凝聚力建設等方面發揮了指導性作用。班級制度建設質量的好壞關系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敗,同時也決定著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優劣。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著力加強班級集體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等活動,發揮團結學生、組織學生、教育學生的職能。這就要求班級制度建設要在橫向上從組織建設、日常管理和學生活動三個部分著手;縱向上依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各種政策、學校規章制度以及班級內的各種管理制度來落實。營造良好的班級秩序,在高等教育階段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在獲取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參加學生活動、處理日常事務的過程中,都需要班級為其提供信息資源和支撐,高校班級建設的核心是“以生為本”,圍繞學生多元化、多方位、多層次的發展需求,構建具有合理完善班級制度的班級組織機構,為學生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班級各項制度的制定是班級成員為實現班級共同目標而一起努力的過程,合理的班級制度符合班集體內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生活的要求,通過正當的方式運行后可以得到學生主體的滿意和自愿遵守,體現的是校園生活主體的價值追求。一方面班級制度可以通過延伸學校的教學要求,以班干部隊伍為橋梁,為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學機制,使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任務;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班級制度為抓手,提高學生活動的組織與運行效果,架設學生組織與班級之間的溝通渠道,提升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效率。對于學生而言,優秀而完善的班級制度能夠體現民主、平等和人性化,加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同時,為畢業后適應社會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制度與道德在社會生活中對人們的活動起到約束作用,二者在內容上是相互滲透的。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均承擔著重要任務,這就更加需要高校在培養人的過程中注重德育,加強對于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等多方位的思政教育。班級制度建設過程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從班級制度具有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來看,工具性價值是指制度對班級管理的效力,而目的性價值則致力于學生德才兼備的全面發展,目的性價值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本質追求。在班級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制度對學生德育活動具有導向功能,既能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又能使學生品德發展從他律轉向自律,發揮制度的德育規范作用。實際教育工作中,一方面道德準則通過班級制度規定來確定,要求班級學生必須遵守規范,彌補個別個體品德修養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班級制度建設中,使高校對青年人的立德樹人教育,將制度的形式由外部驅動轉化為內部主動,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大多數高校現在仍沿用傳統的單一式班級管理模式,制度建設缺乏科學性和創新性,班級管理呈現出從輔導員到班長、團支書,到班委、團支部,最后由班委再到班級成員的方式,班級事務處理對于輔導員的要求以及學校的文件精神依賴性過高,班級發展目標模糊,缺乏向心力,班委會建設缺乏科學規范的班級規章制度。這種單一管理模式中輔導員作為班級管理的主體,主要依靠班干部上傳下達或下發行政指令來推動班級的管理,這樣的方式只能夠大致上保證班級日常工作的基本運行,現輔導員事事親力親為,班長承擔班級絕大多數冗雜事務,導致班干部隊伍建設難以成型的局面,班級管理工作阻力大、阻礙多。現階段高校學生群體主要是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的“00后”“05 后”,其思想新穎,追求時代潮流,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善于利用網絡表達個人想法,此類學生被動參與式的班級管理模式,在新時代大學生中常常會遭到排斥與質疑,使得班級工作的開展過于機械,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不利于從體制機制上對學生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致班級制度建設無法有效落實,班級成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較低,限制了優秀學生的發展。
高校班級的概念是為完成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任務而設立,班集體的概念與班級并非完全一致,班集體側重于學生的品德修養教育和綜合素質提升,是班級整體性、深層次、長期性發展的終極形態,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塑造班級管理育人的愿景,把個人意向和集體意向相結合,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
傳統班級管理制度常常浮于形式,僅滿足于解決班級管理事務中存在的淺表問題和上級派發的事務性工作,對于部分學生存在的集體榮譽感缺失、團隊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在班級中的存在感低等問題,不能做出有效的干預和指導。這種班級制度建設方法忽視了班集體凝聚力的建設和班級同學的素質發展,導致班集體沒有明確的向心力,班級管理工作滯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有效激勵,班級特色不能凸顯,班級問題難以根治。
班級制度建設要使班級成員明確其對集體的責任、義務及行為是與集體緊密相連的,班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通過集體才能更好地參與學校的社會活動。馬卡連柯指出,每個集體都應當提出集體目的。顯然,目前的班級制度建設還不能完全達到班集體建設的目標,還缺乏從制度上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和品質的措施,班集體建設的成效不足是制度建設亟須優化的問題。
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在班級隊伍管理、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引導不足,一味地追求班級運行有序,機械化、程序化地規定所有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規程,看似營造了秩序井然的班級氛圍,實則忽視了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的個體化,磨滅了學生個性化的目標愿景和發展潛力。此類現象歸結起來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社會環境因素,“師道尊嚴”在中國傳統師生文化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使得社會各界,包括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對于學校本位、教師本位的教育理念自覺認可,但對于教師主體地位的過分強調易導致高校師生間的關系多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其次是學校環境因素,受“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做事”以及“官本位”等錯誤思想的影響,部分高校管理者由于怕擔責、怕出事,多從自身角度思考學生事務該管什么、該怎么管,制定一系列的“死規定、嚴準則”,以“軍事化管理”的方式強迫學生要服從、要遵守,這種教育管理方式從思想上對“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重視;最后是網絡環境因素,受互聯網時代浪潮的沖擊,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進行學生的班級制度建設中往往會忽視互聯網在學生群體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教育重要陣地。
一成不變的班級制度已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教育方式以及不同專業的教育方法,高校班級制度建設要有特點、有方法,根據班級特色制定多元化的班級制度。例如南京師范大學大部分專業的班級制度建設能夠從兩個方面來闡釋:一方面是由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班委會建設;另一方面是由班委會主導的針對不同專業班級特點制定的一系列班級制度規劃。
以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的班級為例,在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共同指導下,班級同學全體參與班委選舉制度的制定,通過制定學生滿意且公平合理的選舉辦法,形成了結構健全、制度完備的班委會,班委秉持“守好責任田,站好服務崗”的觀念,積極為學生服務。班委會內部分工明確,制定班委例會制度,會上總結各班委的工作情況,討論每個階段的工作安排,并將會議內容、決策舉措對同學們進行公示,建立“班級建設意見箱”,針對同學們關心的問題收集建議和意見,群策群力,發揮學生主體參與班級管理的“主人翁”作用。在制度規劃上,生物科學專業依照自身專業特色,制定了“十大班級制度”,包括課堂考勤制度、導師制度、財務制度、班委換屆制度、獎優評比制度、綜合測評制度、困難生認定制度、學期規劃制度、學習互助小組制度以及實驗室管理制度等。
高校班級制度在各個專業中以多元性的特征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大學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也更具有科學性和民主性。生物科學專業的班級制度制定,如全班同學輪流參與實驗室管理的制度就是根據專業特點而設置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指導班級制度建設過程中不能一概而論,在做好基礎制度制定的同時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設置特色班級制度,保證各項制度的功能定位清晰。
在班級制度建設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單一式、垂直式、被動式的輔導員到班委再到班級的管理模式,而是轉為采取輔導員、班主任、導師“三位一體”多軌并舉的指導方式開展班級管理,發揮育人合力,實現本科人才培養的一體化。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要求輔導員要負責從年級到班級的整體管理和思想引領,做好班干部隊伍建設和學生日常事務管理;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則要求通過在專業教師中遴選產生的班主任深入班級指導學生的學習,解答學生的學業困惑,深入宿舍關心學生的生活,做好學生由高中到大學對于班主任角色認知的轉變;本科生導師制的開展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得到專業導師的指導,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獲得專業教育啟蒙,在這一過程中導師往往起到“學生專業認同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通過制訂合理的師生共進制度,打造學思兼顧、科創領先的發展潛力型班級。輔導員從整體上對班委會建設和班級管理進行統籌,班主任和導師在班級建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員指導班委會以主題團日活動、心理班會等活動為抓手,準確把握班級成員思想動態,弘揚班級正能量;班主任帶領班級同學以學業交流會、成績分析會、班級“一對一”幫扶等學風建設活動為著力點,端正班級成員的學習態度,鞏固提升學生學業素養;導師以座談會、保研出國交流會、科創經驗分享座談等活動為橋梁,以大創項目、科技競賽等科研實踐訓練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科創氛圍,通過“三位一體”的多軌制教師指導方式,構建了學思兼行、個性培養的科創發展助力型班級模式。
班級制度建設的另一種實踐路徑是學生高度參與式的班級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班集體共同目標愿景的確定、班級各類規章制度的確立以及班級事務的分配應由班級中的絕大多數甚至每位成員來參與其中。
依據“霍桑效應”理論,班集體建設中學生若能夠在集體中充分獲得展示優點和能力的機會,取得突出的成績成果,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將會促進其進一步朝著上進和優秀的方向發展,從而推動集體的進步。南京師范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攜你我之手,創未來之優”副班長制度正是采取了這種模式,班級管理效果顯著。該班級中的副班長職務采用班級成員輪值的方式擔任,輪值時間為兩周,線上副班長通過在易班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發布學科前沿知識、科研經驗分享、英語學習方法以及班級活動等推文,并在班級群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科研軟件;線下通過組織晚自習考勤監督同學們提高班級學風,輪值結束后進行工作述職和考核評優。這樣的輪值制度讓班級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到班級管理過程中,班級建設成果顯著,班級的學風明顯改善,科研參與率顯著提高。通過輪換選舉班級干部隊伍的制度,樹立班級共同目標、創建良好的班級溝通環境,班級成員的參與度明顯提升,集體責任感和凝聚力顯著提高。高校落實“三全育人”工作,重點在于全員育人,全員育人模式也是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內容,全員育人中的“全”是關鍵、“育”是重點,全員是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基礎。所以在班級制度建設中,班級成員對于班級發展的參與度至關重要,經過實踐檢驗,學生高度參與的班級管理模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