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敏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是不同于第一課堂的獨立的教學活動。著名教育學家朱九思在1983 年率先提出“第二課堂”的概念:第二課堂是在教育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的、學術性的、知識性的、健身性的、娛樂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務性的)、有酬性的活動等。第二課堂現已成為高校開展“三全育人”的重要陣地、提升學生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培養學生課外學習和學術能力的有力抓手。但當前許多高校第二課堂仍存在缺乏整體規劃、教學質量不高、教學管理缺失等問題。而對于經管類專業來說,學科的交叉性明顯、實踐性突出,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對第二課堂的教學水平和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文章將基于OBE 教育理念,探索構建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以期有效提升第二課堂教學質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又稱為成果導向教育,以學生為本,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OBE 理念采用逆向思維方式進行課程體系建設,高校要先明確第二課堂的教學成果目標,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反向設計和評價第二課堂各版塊的課程項目,讓學生在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完成自我能力的培養。另外,OBE 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
經管類專業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能夠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需要。基于OBE 教育理念構建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基于以下幾方面考慮。
1.2.1 成果導向思維有助于提高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的針對性
OBE 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學生最終能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以及應該如何幫助學生獲得這些成果。將這種成果導向思維運用于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挖掘經管類專業人才的關鍵核心能力素養,據此制定與之相匹配的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從而打造出具有專業特色的品牌活動,提高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的針對性。
1.2.2 注重個性化評定適合于經管類專業學生的特點
OBE 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主體性的發揮。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普遍思維比較活躍,專業特點也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也要適度考慮這種靈活性,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由選擇參與方式和參與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地域學生的差異,在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評價標準上也要考慮個性化需求。
1.2.3 強調能力本位與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
OBE 理念關注的成果不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了解和掌握的內容,更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的設置要與每種核心能力相對應。這種能力本位的思想與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經管類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這種實踐能力除了第一課堂中的實踐教學以外,更多的是通過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活動來獲得的。因此,從能力培養的角度來說,這種教育理念與經管類專業具有內在一致性。
基于OBE 理念的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是以OBE 教育理念為基礎,充分考慮學生、教師、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評價意見,構建反饋評價模型,貫徹OBE 理念持續改進的內涵要求,反饋第二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助推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將從形成性評價和實施效果評價兩方面構建第二課堂教學評價模型(見圖1)。

圖1 基于OBE 理念的第二課堂教學評價模型
形成性評價主要由第二課堂參與主體學生和教師來完成。學生從參與課程設置、授課方式、授課時間和地點,以及課程重要性等方面給出建議。教師評價主要由指導教師和團委老師來完成,從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對授課方式的接受度,參與積極性和能力培養效果等方面給予評價,以及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
實施效果評價以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為主體實施。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所看重的學生素質能力要求在第二課堂中的體現和自己在第二課堂中的收獲程度進行評價,對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和實施過程提出改進建議。用人單位的評價主要依據各個崗位對畢業生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與第二課堂的課程設計是否相匹配,以及畢業生與工作崗位任職資格相對應的能力素質還存在哪些不足,將這些評價結果的反饋作為完善第二課堂實施過程的參考,指導課程設計和結構優化。
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需要高校相關部門提高思想認識,認清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必要性。高校要充分貫徹國家有關文件精神,調動學校教務處、團委、人事處等部門及經管類專業所在學院和教研室的工作積極性,成立自上而下的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領導小組,層層指導監督。
高校要圍繞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實施和評價第二課堂。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學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能力、掌握哪些基本技能,結合各利益相關方的評價建議,尤其是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評估第二課堂的實施效果是否達成了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同時,要形成與第一課堂的良好銜接,要在充分了解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第二課堂進行評價。
3.3.1 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
基于OBE 理念構建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是利益相關者,都要參與到第二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是教學評價的主體。教師在第二課堂教學中承擔著指導和引領作用,要關注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接受程度,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態度,以及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關注就業崗位對畢業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對第二課堂有最直接的體會,高校要重視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廣泛地收集學生的反饋建議。
3.3.2 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
第二課堂教學的評價對象是第二課堂設計和教學實施效果。第二課堂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體系的搭建、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結果的檢驗和反饋,以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教學資源和平臺的整合情況等。第二課堂教學實施效果除了學生成績單以外,更要關注的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態度、能力的獲得、性格的培養和興趣的養成等,以及是否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此外,還應做好市場調查,對畢業生能否勝任就業崗位,所具備的能力素質與第二課堂的教學目標有多大程度的相關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3.3.3 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
評價標準是衡量優劣的參照系,是開展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評價指標是評價標準具體的呈現,衡量第二課堂各環節在多大程度上達成目標要求。評價指標要根據具體的評價對象和評價內容來確定,同時根據各指標對評價對象影響力的大小賦予權重。高校可通過對各領域的利益相關方采取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搜集關于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的意見,確定評價標準和具體的指標體系,并在實際的運用中發現問題,作出及時的修正。
3.3.4 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反饋是評價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缺少評價反饋機制的評價體系是不完整的。高校應將教學評價的結果進行及時反饋,相關部門根據反饋結果對教學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調整策略,將教學評價的價值發揮最大化。反饋的形式不能僅停留于簡單的分數,高校要注重與各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教學主體學生,傾聽他們的真實感想,從而制定適應學情的教學方法。
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除了要完善評價體系的內部機制外,還要從外部建立保障機制,為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保駕護航。首先,要從制度上保障。高校要制定第二課堂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加強第二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和監督;其次,加強第二課堂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思想引領,提高教師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將教師評價結果運用于年度考核和薪資獎勵中,提高教師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最后,注重社會資源的整合和運用,為用人單位參與第二課堂搭建平臺,加強校企合作,使得第二課堂人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
基于OBE 理念的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是有效提升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和“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徑。高校要正視當前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必要性,充分考慮學生、教師、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評價意見,從形成性評價和實施效果評價兩個方面構建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并將評價結果反饋到第二課堂設計和教學質量各環節,在實踐中不斷加以修正,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經管類專業第二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及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