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淼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
近年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共享經濟新形態的不斷涌現,已成為新一輪資本蜂擁的“風口”。而我國高校學生人數眾多、校區規模較大,共享交通工具便捷、低碳、環保的特點,已然成了炙手可熱的出行工具。但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共享交通工具在提供便利的同時,為校園管理和師生安全等方面也隨之帶來了一些問題。
筆者通過走訪寧波市內4 所高校,發放問卷調查,對校園內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分析調查,為共享單車在寧波高校中走向規范化的發展提供參考性的建議。
筆者共發放調查問卷500 份,回收431 份,有效率97%。調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別為39%、61%,學生和教職工比例分別為87.6%和12.4%。此次調查主要以設計流程以及理論模型,并結合相關經典量表,形成預調查的初始問卷;然后,對預調查的數據進行效度和信度的分析,最終形成正式調查問卷;最后,將正式問卷進行發放,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共享交通工具發展到現在,已獲得社會認同。參與此次調查問卷的師生中,有87%的師生使用過校園內的共享交通工具,38.7%的師生基本每天都會使用,11.2%的師生每月會使用5 次及以下,38.6%的師生每月會使用5~10 次,47.2%的師生每月使用10 次及以上,僅有3% 的師生表示沒有使用過共享單車。由此可見,在校園生活中,共享交通工具在校園內是比較受師生歡迎的,使用范圍和頻率很高,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目前高校中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基本上以自行車為主,輔以少量的電動車,出于師生安全和出行距離的考慮,在此次調研的幾所寧波高校中,均沒有投放共享汽車。在此次調查中,有89%的受訪者對目前校園內共享交通工具的投放數量比較滿意,72%的受訪者認為目前校園內共享交通工具的投放種類基本符合師生的出行需求,69.3%的受訪者對目前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感受比較滿意。由此看來,共享交通工具的市場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此次調查中,72%的師生認為共享交通工具的企業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因素,近些年來共享經濟市場日漸飽和,一些不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紛紛倒閉,師生的騎行押金或充值的費用也常常付之東流,師生常常陷入維權難的境地;65.7%的師生認為車輛破損較多,部分企業維修和管理不及時,用戶體驗感不高;62.1%的師生認為收費較高,因為大部分學生是在校內騎行或在學校周邊騎行,通常距離和時間都相對較短,而目前大部分共享交通工具都是以時間為計費單位,對于學生群體來說性價比不高;35.7%的師生認為車輛使用認證比較煩瑣,通常需要和支付寶、銀行卡進行綁定,存在信息過度采集的現象,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在此次回收回來的問卷調查中,有79.2%的師生認為共享交通工具的發展前景較好,隨著快節奏、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求和日漸提高的人口素質,綠色低碳的生活和出行方式注定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而20.8%的人認為共享交通工具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共享交通工具的市場會很快飽和,市場熱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降低,而且共享交通工具的發展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也是對公民素質的考驗,這兩者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共享交通工具運營企業前期為搶占市場,重投入、輕運營。高校與企業溝通協商不夠,校內共享交通工具的停放點規劃設置不足。此次調研中,幾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共享交通工具亂停亂放的現象。而且由于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個人素養參差不齊,暴力拆鎖、上私鎖、隨意丟棄等現象屢見不鮮,很多共享產品已成為擺設甚至是環境垃圾,增加了共享企業的運營和維護成本。
近年來,在共享經濟熱潮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加入共享交通工具的大軍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筆者調研的幾所高校中,一所高校內均有3 家以上企業參與運營,導致師生們使用共享車輛時,會出現在多個平臺進行繳納押金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經濟負擔。一些師生為了節約開支,會固定選擇某一品牌的車輛,導致部分共享車輛使用率明顯不足。
由于共享交通工具市場龐大,缺少市場統一監管,質量參差不齊,一些交通工具甚至存在偷工減料、行駛速度設定不標準、剎車不靈敏、電池老化等問題,給使用者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高校人員密集,校園內道路狹窄,且消費者騎行共享交通工具不需要行為能力的認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從法律角度講,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和工具之間屬于租賃關系,共享單車弱監督甚至無監督的運營模式并沒有能力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車輛安全,一旦出現交通事故,責任界定和維權都會存在很大困難。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校園內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的計費方式全部以時長為計費標準,由運營方單方定價,校內市場已被壟斷。但是根據實地調查來看,寧波幾所高校的最長線距離只有2~3 km,以自行車為例,自行車的平均行駛速度為12 km/h,所以單程距離最長的行車時間大約為10 min。在此次問卷調查中,有78.9%的學生在校園中使用共享交通工具的時間大約在5~6 min,由此看來,以時間為計費單位的收費方式對校園內的師生來說不太合理。
(1)嚴把企業準入關。高校應始終把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對入駐的共享企業要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為師生安全保駕護航。對交通工具的投放數量和種類,也應依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多方評估論證,做好規劃,避免濫投濫放。在校園內設定共享交通工具專用停車位,規范車輛停放。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協同配合,定期召開座談會,及時聽取了解師生訴求,督促企業改進服務措施。對師生投訴較多、運維能力不足的企業,可實行黑名單禁入。
(2)加強文明校園建設。首先,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師生的文明意識,積極倡導“共享單車、共享文明”的騎行理念。其次,制定校園共享單車管理制度,合理設置停放點,加強標識引導,讓優質的共享資源更好地惠及廣大師生。再次,建立文明行為負面清單,對不文明的騎行行為在校園內進行相應的通報批評。最后,針對單車損壞情況,學校可配備若干工作人員或招募志愿者進行定時檢查,及時報修,保證學生用車安全。
(3)制定企業約束機制。共享交通工具進入校園后,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校園安全隱患風險,為確保師生的合法權益,高校可對參與校內運營的相關企業收取一定金額的服務保證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在校園內如果因共享交通工具自身問題造成事故產生糾紛,師生維權難時,學校可依據責任劃分優先使用保證金對師生進行賠付,確保師生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1)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產品一旦有任何的安全風險,涉及面必定會很廣。企業要始終勒緊安全生產這根弦,將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第一要義,把好產品質量關,加強質量檢測,確保投放的共享交通工具質量過硬,為師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證。
(2)加強校企合作。企業應加強與學校的協同合作,在投放各類共享交通工具之前,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與校方及時溝通,根據學校的師生人數和校園面積,合理確定產品投放數量,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要嚴格遵守學校相關管理規定,按要求設置投放點,方便師生使用。要做好產品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履行好企業義務和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完善線下服務模式。企業應增強責任意識,完善線下服務模式,對校園內投放的各類交通工具要定期檢測,對故障車及時處理,為所有的投放車輛購買相關責任險,保證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定期進行用戶體驗調查和實地走訪,了解師生騎行需求,改進車輛設計水平并不斷優化完善后臺管理系統,可在后臺設置實時騎行體驗評價,及時聽取市場反饋,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和企業服務水平。企業還應根據校園內消費者群體的獨特情況,靈活采用以距離為單位的收費標準,減輕學生經濟負擔,提高產品使用率。
一是建立共享交通工具個人征信體系,消費者如果發生失信行為,可由相關企業進行數據上報,其信用數據將會影響到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提高失信成本,從外力上約束和規范消費者的行為,促使整個共享經濟行業良性發展。二是政府應主動轉變職能,積極主動把共享交通工具的運營納入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規劃中,找準共享交通工具與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的契合點,盡快出臺行業服務標準和治理公約、完善社會監督、支持平臺企業加強內部治理和安全保障,為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一方面,師生應提高個人文明素養,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和共享交通工具的騎行規范。共享交通工具屬于公共財物,要堅決抵制在校園內亂停亂放、故意損毀車輛、偷盜車輛的違法違規行為,共建文明校園。另一方面,師生應積極參與到協同治理的過程中,學生會等各類學生自治組織,可組建文明督導隊或各類文明校園志愿服務,對不文明行為及時制止,同時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力量真正實現共享共治。
在過去短短的幾年里,共享經濟從快速崛起到遍地開花,已成為社會發展重要的增長動能。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共享交通工具實現了環保效益、經濟效益、交通效益、可持續發展效益等多方面效益的“共贏”,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為了更好地促進共享交通工具乃至共享經濟良性發展,離不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規范化管理,也離不開學校與企業的精準配合,還需要各類市場參與者特別是師生自身文明素養的有效提升,這才是共享交通工具長足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