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蓉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勞動教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接著《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政策的相繼出臺,讓高職院校也認識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本文通過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現狀的調研分析,從而厘清了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深入探究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可實施路徑,緊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看法與建議,明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本文以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學生為調研對象,進行了問卷調研。通過QQ、微信等軟件對學生進行了邀約調研,500 名學生參與了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總體發現學生勞動意識不強、勞動觀念缺失。
(1)學生層面:通過調研,68.2%的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的勞動觀念淡薄;80.4%的學生認為當前高職學生生活依賴性、自主意識、個人中心思想強烈,導致社會責任感較弱,勞動觀念、集體主義觀念淡薄;78.4%的學生認為高職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個人價值與社會脫離。
(2)學校層面:通過調研,80%以上的學生對勞動教育的了解程度不高;65.8%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未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習和勞動失衡。
(3)家庭層面:通過調研,62.2%的學生來自農村,32.6%的學生是獨生子女,59.2%的學生認為家庭太溺愛,導致勞動實踐機會較少。
2.1 學生受社會多元價值影響
當前,社會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讓勞動教育的價值被隱形化,甚至認為可有可無,從而弱化了勞動教育的價值。一是多數學生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觀念中強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因此,理所當然地認為勞動是次要的;二是受社會上“功利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觀念中強調“學而優則仕”,因此,認為學習文化課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從而忽視了勞動教育。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和技能技術培養,認為只要學好了文化知識、提升了素養、學會了一門技能技術,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根本沒有認識到要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勞動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導致勞動教育課程偏少、缺少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缺乏基礎的物質與師資保障。
當前,不僅學生受社會多元價值的影響,家長同樣受多元價值的影響,導致家長重智輕勞,對家庭勞動的認識和理解缺乏正確的定位,缺乏科學的教育指導方法,忽視了對孩子家庭勞動教育的督促與引導。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否是獨生子女,因家里老人居多,使得學生被溺愛的現象嚴重,主動承擔家務的學生較少,導致其自理能力與勞動能力較差。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特別強調,在勞動教育中,家庭要發揮其基礎作用,學校要發揮其主導作用,社會要發揮其支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開展勞動教育,家庭、學校、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陣地,更應承擔起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但當前高職院校在勞動教育中存在課程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實習實訓場所較少;先進典型宣傳不力,勞動文化氛圍不濃;教學成果難以量化,考核評價存在誤區等問題,具體如下: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已按照上級文件要求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但因師資數量不足、教學資源條件有限等原因,多數勞動教育課程均以課堂教學為主,致使勞動教育的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不高。且少數高職院校開設勞動教育的目的僅是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導致其勞動教育流于形式,所以,在教育目標上體現為不清晰,缺乏進階性、一體化的目標體系,缺乏勞動課程獨特育人價值的深度挖掘;在教學內容中缺乏體現勞動教育要素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念、基本品格的學段性內容,內容設計缺乏結構性與時代性,也缺乏相應載體的有力支撐;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勞動教育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嚴重脫節的現象,內容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的熱情。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職業院校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于16 學時,并納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之中,除了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內容進行設計外,還應結合專業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勞動態度。同時通過主動開放更多的實訓實習場所與設施設備,為勞動教育提供所需要的場所與服務。但當前高職院校在勞動教育的課程安排中,要么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要么沒有嚴格按照綱要中的規定來開設與設計,且實習實訓場所較少,無法滿足當前勞動教育課程教學的要求。
當前在勞動教育的教學中,主要集中于“時代楷模”“大國工匠”“共和國元勛”等典型案例與先進人物,力求讓學生大力學習與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但學生覺得這些事跡離自己太遙遠,學習的意義不大,且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對先進典型結合實際不夠、典型素材剖析不足,其學習宣傳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導致先進典型的輻射作用、示范作用與導向作用不夠明顯。同時,對身邊先進典型的挖掘力度不夠,有時好不容易挖掘了一些先進典型,但在提煉總結上缺乏特色和亮點,深度和細度不夠,使得“典型不夠典型”“故事沒有故事”“學習難以學習”,因此,很難形成濃厚的勞動文化。
高職院校在勞動教育中,主要以培養勞動觀念、提升勞動能力、養成良好勞動品質為主,然而,勞動觀念、勞動品質等要素的教育成果很難通過幾項簡單的指標來進行量化,因此,當前在勞動教育評價方面,存在評價主體各自為政、評價不夠系統全面,評價內容不夠多元、勞動素養評價不足,評價方式較為簡單、導向激勵作用不大等問題。比如,如果更看重結果,就會忽視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如果更看重對學生技能性勞動素養的考核,就會忽視對價值性與精神性勞動品質的評價,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勞動教育的考核評價不夠全面、不夠細致。
根據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以“勞動教育”課為基礎,將“拓展課程”與“特色課程”作為補充,實行“三級遞進”(從日常生活勞動,到服務性勞動,再到生產勞動),再將勞動教育與思政、專業、實踐、文化等相融合,形成“思政+勞育、專業+勞育、實踐+勞育、文化+勞育”,并建立共享型勞動實踐基地,構建“生—家—校—地—企”的“五維聯動”評價主體,采取“1+N”多元評價方式,形成育人合力,落實對核心素養的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特別強調,要扎實推進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建設,開展多元化勞動實踐。以課程教學、項目教學、校園實踐為主,以假日實踐、社區活動為輔,找準各學科、各專業與勞動教育的契合點,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的勞動元素,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使其達到教學目標一致、教學內容互通、教學方式統一的教學效果,構建“三主—兩輔—多元并舉”的勞動教育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在充分利用校內實踐基地(包括德育實踐基地、勤工助學崗位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專業實訓基地、科技實踐基地等)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開拓共享型的校外實踐基地,能開展一些社會公益、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科技服務、文化服務、生產勞動、專業實習、勤工助學、素質拓展、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充分匯聚家庭、學校、社會、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構建多樣化與優質化的校外實踐平臺,促進家庭勞動教育的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的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的多樣化,最終形成協同育人格局,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一門“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和專業課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增設3 項實踐活動。一是設置1 個勞動周,集中開展環境清潔、校園綠化、管理協助等方面的實踐;二是設置1 個勞動實踐月,讓學生充分利用暑假,借助家庭、社會資源,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作物種植、社區服務、短期支教等勞動實踐項目,并提交實踐報告;三是設置1 個勞動融入學科的綜合實踐周,結合各專業特點與專科課課程設計的安排,綜合設置為期一周的綜合實踐周,完成技術技能項目任務,推進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強化勞動教育效果。
建立勞動教育“理論+實踐”的考評模式。理論層面,主要以考核為主。實踐層面,主要以評價為主,采用直接評價與間接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完善勞動教育成果的評價標準,并積極構建“五維聯動”的評價主體(五維:指學生、家庭、學校、地方政府、企業)、“三級遞進”的評價內容(三級:指大學期間的三年,每年的教育側重均有所不同)、“1+N”的多元評價方式(“1+N”:指多媒體平臺+多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其監測功能、反饋功能、激勵功能與調節功能,最終形成育人合力。
高職院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開齊開足開好勞動教育課程,逐步達到上級的文件要求,同時,結合當前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學生的學情狀況以及專業特點,大力改革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其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整合校內外實踐基地,完善勞動教育的評價標準,推動勞動教育落實落地,確保勞動教育見實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