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浩洋 楊 亞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本次實驗選用五種規格相同但混紡比不同的亞麻/棉混紡面料,顏色為原色,織物組織結構為平紋組織結構,五種混紡比率分別為:100%亞麻、100%棉、70%棉30%亞麻、50棉%50%、30%棉70%亞麻。
1.2.1 抗起毛起球性測試
實驗方法:依據GB/T4802.1—2008的要求裁剪試樣,根據標準中的試驗參數的要求,把儀器的次數設置在600次,壓力負荷為780cN,之后啟動儀器,等待到達摩擦次數后自動停止。接著調試好評級箱子,要用白色熒光管進行照明,保證燈光可以均勻地在試樣上照明。光源應與放置面保持5°至15°的角,評級者的目光應與試樣平面垂直,距離在30cm至50cm之間。將織物已測試的試樣和對比試樣放置在評級箱的平臺上,評級者在評級箱的邊緣處觀察試樣進行評級。為保證試驗的準確性,去除評級者的主觀因素,應選擇兩位評級者對試樣進行評級。最終面料的起毛起球等級依照標準的視覺描述評級和標準樣照來進行定級。用到的實驗儀器有:圓軌跡起球儀、尼龍刷、泡沫塑料墊片、裁樣用剪刀、評級箱、評級標準樣照。
五種不同混紡比的面料經過兩位評級后的評級結果綜合如下圖所示:

圖1 不同混紡比亞麻/棉混紡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測試
實驗結果分析:根據表1可以得出,100%棉的抗起毛起球性最好,100%亞麻的抗起毛起球性最差,隨著棉含量的增加,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逐漸增強。因此可以看出100%棉的穩定性優于100%亞麻面料和亞麻/棉混紡面料,不易起毛起球。究其原因是由于亞麻纖維的強力較大,相比于棉纖維也更加粗硬,因此導致紡紗性能較差,織物結構之間較為松散,因此抗起毛起球性較差[4]。
1.2.2 抗皺性測試
實驗方法:依據GB/T3819—1997的要求裁剪試樣,將試樣固定在試樣夾內,并對準折痕標記線,將試樣沿著折痕線對折,之后蓋上透明壓板,啟動儀器,自動放下10N的壓力負荷。等待5分鐘后卸除壓力負荷,試樣夾翻轉90°,將透明壓板拿開并打開試樣的回復翼。測試面料的急彈回復角。在試樣卸除壓力負荷5分鐘后,儀器自動測量面料的緩彈回復角。用到的實驗儀器有:垂直法折痕回復性測試儀、透明壓板、壓力負荷為10N。根據記錄的測試結果,每塊試樣測后取平均值,最終的結果如下表1所示,單位為度。

表1 不同混紡比亞麻/棉混紡面料的抗皺性測試
實驗結果分析:折痕回復角是指面料兩個對折面形成的角度,角度越大,說明面料的抗皺性能越好,可以很快地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反之則越差。根據數據顯示,面料緯向的抗皺性要好于經向的抗皺性,從各面料的抗皺性來看,70%棉30%亞麻的抗皺性最佳,30%棉70%亞麻的抗皺性最差,而100%亞麻與50%棉50%亞麻的抗皺性大致相同。主要原因是由于棉的彈性較好,亞麻的彈性較差,而純棉面料過于柔軟,加入了一定量的亞麻后加強了面料的抗皺性能。
1.2.3 懸垂性測試
實驗方法:根據GB/T23329—2009的要求裁剪試樣,將一個試樣夾在夾持盤上,打開計算機、數碼相機和照明光源,使夾持盤處于圖像的正中間。按下“旋轉”按鈕,并開始30秒計時,計時結束后用相機拍下試樣的動態影像。按下“停止”按鈕,待試樣靜止后,再用相機拍下試樣的靜態影像。之后再把試樣的a面朝下,進行同樣的操作。用到的實驗儀器有:懸垂性試驗儀、圓形模版、數碼相機、白色片材。每個樣品測試三個試樣。用計算機讀出試樣的各個參數如圖2。

圖2 不同混紡比亞麻/棉混紡面料的懸垂性測試
實驗結果分析:由圖2的數據可知,面料動態的懸垂系數都大于靜態的懸垂系數,100%棉面料的懸垂系數最小,100%麻的懸垂系數最大,根據懸垂系數越大,面料越硬挺的規律來看,含棉量越高的面料,就越柔軟,風格也更偏柔和。亞麻含量越高的面料,就顯得越硬挺,風格也比較粗獷。
(1)100%棉的抗起毛起球性最好,100%麻的抗起毛起球性最差,隨著棉含量的增加,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逐漸增強。因此可以得出100%棉的穩定性優于100%亞麻面料和亞麻/棉混紡面料,不易起毛起球。(2)70%棉30%亞麻的抗皺性最佳,30%棉70%亞麻的抗皺性最差,而100%亞麻與50%棉50%亞麻的抗皺性大致相同。(3)100%棉面料的懸垂系數最小,100%麻的懸垂系數最大,因此亞麻含量越高的面料,就顯得越硬挺,風格也越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