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河南科技學院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傳統鉤編技藝》是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專業教育課程模塊中的專業選修課程,也是所在單位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中藝術審美類課程,每年選修報名人數達500人左右。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深入梳理傳統鉤編技藝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本門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并在教學完成后進行思政育人成效考核與思考,以便進一步地改革實施,達到提高人才質量、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參照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全面貫通整個教學環節。

表1 課程目標
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產生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等的系統化活動。對教師教學具有指導性,是教師執行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在傳統鉤編技藝課程教學設計中,應結合當前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堅定文化自信、智能制造等背景,拓展專業課課程內容并體現思政教育內涵,在課程的目標中增加傳承非遺技藝,以踐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等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樹立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指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的課程中,講出立德樹人的效果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喚醒專業課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在保證課程內容完整性和教學效果的同時,以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豐富有趣的授課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鉤編技藝”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技能課,宜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多途徑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

表2“傳統鉤編技藝”課程教學內容及其思政融入點

章節 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內容描述及思政意義四 傳統棒針編織針法責任擔當、技藝傳承為融入點。通過“面條織毛衣”的小視頻,引出辭去日語翻譯的高薪工作回鄉織毛衣,帶動多名農村婦女再就業的潘銳彬,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技藝、培養創新創業思維,感受責任擔當,埋頭鉆研。
每個普通高校專業教師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積極上進、敬畏規則、遵法守德,全身散發正能量,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教師既要做學問之師,又要做品行之師,要精通本專業的知識技能,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堅持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還應了解本學科相關的政治、歷史、法律、道德文化等知識,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新時代,科技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新事物不斷涌現。教師應與時俱進,利用各種新媒體獲得新知識、技能,采用“講、查、做、演、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專業課教學和課程思政工作。“講”即為教師講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查”,學生依據教師授課布置的問題、重難點、興趣點或延伸知識,以“問題導向”進行查閱與學習。“做”,學生大量的時間應該放在實踐上,多進行與社會實踐調研相關的設計,使學生有機會盡可能多地接觸各種設計案例,著重于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和路徑,掌握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演”,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課程思政實施的整個過程。教師及學生們通過日常交流演示技法、社會服務實踐、制作網絡APP推文、短視頻等,參與編排、拍攝、編輯整理等活動。培養“科技、藝術、工學”結合能力和未來無限制的職業發展學習能力。
社會各界要營造濃厚的愛國愛黨氛圍,講好中國故事、宣傳愛國典型、創作愛國作品。筆者所在單位就有效地將專業特長與愛國愛黨宣傳融合起來,做到課程思政融入每門專業課和實踐中。如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在服裝學院公眾號“衣尚青春”上推送“青春心向黨,服飾作品禮贊黨——服裝設計與工程《編織技法與工藝》優秀作品展”,展覽作品以為黨獻禮為主題,通過編織的形式完成各類作品,同學們學黨史,了解我國共產黨發展歷程及我國一百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確定設計方案,利用所學傳統鉤編技藝技能,呈現出自己對黨、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如圖1服裝設計與工程班部分作品。

圖1 服裝設計與工程191、192班部分編織作品
2022年,冬奧會頒獎花束特別引人注目。頒獎花束采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海派絨線編結技藝”手工制作。絨線花束既保留了奧運頒獎儀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踐行了節儉、綠色、可持續辦奧理念,寓意著溫暖、祥和,可永久保存,成為“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花束的編織技藝也正是傳統鉤編技藝課程所教授的內容,正是這些民藝作品生動反映了真實扎根于民間、傳承匠心的技藝,更加印證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理念,增強了文化自信、專業自信。
我國服裝產業正經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階段,需要大量精雕細琢、嚴謹認真、專注執著、淡泊名利的創新型服裝專業人才。大學需要培養能夠適應和贏得未來的人,應引導學生傳承我國的棒針編織這項傳統手工藝,終身學習,跨界融合就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埋頭鉆研,用雙手創造不平凡的活法。
筆者在河南科技學院服裝設計與專業必修課“編織技法與工藝”和學院通識教育課《傳統鉤針技藝》等課程中進行了課程思政建設,學生普遍反響良好,教學效果有了較大提升。(1)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而且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政引導,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更加有趣、充滿活力。(2)通過引入真實的人物故事案例,引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并具備跨學科專業就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3)通過傳統鉤針編織藝術非遺項目、大國工匠視頻的導入,讓學生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踐行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4)通過線上線下的課業展、創新創業作品展、河南科技學院服飾文化節期間的手工編織藝術大賽、“為黨獻禮”優秀作品展等作品展覽與參賽獲獎,增強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5)筆者及授課團隊通過授課,也提高了自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成功申報了2021省級精品課程《傳統鉤編技藝》、2021校級課程思政樣板課程《編織技法與工藝》等,為其它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借鑒。
傳統鉤編技藝是一門藝工融合的專業實踐課,也是其它各個專業人文藝術審美類通識選修課,應充分發揮其受眾多的特點承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在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為重點的育人目標下,激發出其隱性教育功能。課程思政建設任重道遠,作為專業課老師要承擔好育人責任,擔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和資源建設的重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充分發揮專業課的隱性教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